如今在超市裡可以買到種類繁多的食材,人們也唯恐餐桌上的食物不夠豐盛,家人吃的不夠營養,往往每一餐都會做滿滿一桌子。但每個人的飯量是一定的,有的時候為了不剩菜拼命地吃,導緻身體受不了那麼多的脂肪蛋白質;如果不把菜吃完,扔掉又好可惜,隻好繼續剩菜。那麼,剩菜到底該怎麼辦?如何處理這些剩菜?
甯剩葷菜 不剩蔬菜
放在冰箱裡的葷菜,隻要在吃之前徹底加熱,可以保存1-2天,雖然損失一些B族維生素,但蛋白質可以完全保留,也不至于産生有害物質。而蔬菜儲藏中容易産生亞硝酸鹽,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和維生素C、葉酸等在儲藏和反複加熱之後損失極其嚴重。
另一方面,葷菜再次加熱時味道仍然不錯,而蔬菜再熱之後幾乎失去其美食價值。所以以後外出吃飯,剩菜做好選擇葷菜打包。另外,葷菜當中,最應先吃完的是水産品,而肉類可以保存較長時間。這是因為水産品蛋白質特别容易被微生物所分解,而且水産品也更容易滋生有害微生物。
預備小盒保鮮 增加冷藏容積
為了減輕冰箱負擔,合理利用空間,建議提前準備一些容積較小的方形、長方形保鮮盒,把剩菜分類裝進小保鮮盒,然後整齊地排列在冰箱中。
剩菜的儲藏位置也很重要。最容易變質的食物,如豆制品和海鮮,應當放在冰箱下層深處,或者保鮮抽屜當中,因為這裡的溫度最低。水分含量較低的炸魚、炸丸子之類,則可以放在略微靠外的部分,因為這裡溫度相對較高,特别是冰箱開門時溫度不夠穩定。剩的果汁之類可以放在冰箱門的部位,因為果汁比較酸,細菌不易快速繁殖。
掌握翻新技術 剩菜變成新菜
經常吃剩菜,無論從心理上還是美食享受上,都顯得不那麼容易接受,不過如果把剩菜變成新菜,感覺就大不一樣了。其實對于很多葷菜來說,剩菜變新菜一點不難。比如說,原本剩了紅燒排骨,就可以加咖喱粉炒些洋蔥、蘑菇、土豆、胡蘿蔔等,然後把剩排骨切碎,混進去做成咖喱洋蔥炒排骨,肯定會大受歡迎。剩炒肉丁肉片之類也是一樣,把肉的部分配合到新炒的新鮮蔬菜當中去。
如果是大塊的帶骨肉,可以考慮煮成湯,添加海帶、蘑菇、蘿蔔、青菜等配合,這樣做,實際上就等于在新的一餐中引入蔬菜,而不再增加葷菜,有利于改善營養平衡。
如果剩了米飯就更簡單了,加黑芝麻、紅棗、燕麥、蓮子之類一起煮成粥或者加些青菜做成可口的炒飯,味道真的很不錯,而且相當健康。
合理計劃餐桌 分批消滅剩菜
每一餐都可能有新菜變成剩菜,而經過舊菜翻新之後的菜仍然可能被剩下來。所以,如果不控制一餐中菜肴的總量,剩菜将不可避免,而且會逐漸積累。故而,應當盡量控制每一餐的菜肴數量才不會大量剩菜,每餐推出新的素菜,同時有計劃地推出翻新舊菜,而上新的葷菜應當十分謹慎。
冰箱裡的剩菜可能有五六樣甚至更多,但絕不能在一餐之中全部翻新,因為那樣勢必會造成大量新的剩菜。故而,可以按照先水産後肉類,先清淡菜肴後濃味菜肴的順序,每餐上兩樣翻新菜,而且保證這些翻新菜不再剩下。
雖說有以上四大建議,對儲藏和處理剩菜或許有所幫助,但畢竟剩菜還是不如新菜好,所以不管我們是去飯店就餐還是在家宴請朋友,最後做到合理科學計劃餐桌,少點餐、做少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