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醬鹵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醬鹵食品曆史悠久,是我國傳統餐飲食品,是中華飲食文化遺産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五千年飲食加工實踐經驗的結晶,因其顔色、香氣、味道、保水性獨特而著稱于世。
2、《辭海》對醬鹵基本工藝和技法的解釋簡單明了:醬,用醬或醬油煮;鹵,用鹽水加五香或用醬油煮。可見,醬和鹵的加工方法有互通之處,都有調味品入水調汁加食材主料煮熟之意。
3、醬鹵食品是指将初加工後的主料,放入鹵汁(調味汁)中逐步分段加熱烹制,使鹵汁(鹽、醬汁、植物香料等)充分滲透進主料中,成熟後瀝去湯汁或保留少量湯汁,所制成的食品。流水線生産的醬鹵食品,經過真空包裝、滅菌消毒,具有可長時間保存的優點。
4、目前醬鹵食品以畜肉類、禽肉類、蛋類、水産品類、豆制品類等為主打産品,植物塊莖類也在不斷發展推廣。肉類中,包括整體肉(如鹽水鴨、扒雞等),也包括主體肉(如醬牛肉、醬羊肉等);還包括大量使用的動物的“邊角料”(如頭、蹄、翅、蹼、爪、口條、部分髒雜等)。蛋類中,大量使用的有雞蛋、鴨蛋等。植物類中,如植物塊莖(蓮藕、土豆、山藥)、豆制品(豆腐乳、豆幹、素雞)等。以醬鹵工藝和技法加工成的食用品,均可直接入口。醬鹵食品種類繁多,覆蓋衆多餐飲食品領域。
5、醬和鹵有共通之處,又有一定區别。醬和鹵的烹調方法有許多相似之處,故人們往往将兩者并稱為“醬鹵”。醬法與鹵法特别是與紅鹵技法幾乎相同,但流行地區不同,南方地區重鹵,甚至不提醬法,而北方地區重醬,也不提或少提鹵法。還有些地區醬鹵不分,混為一談。實際上,醬、鹵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也有明顯差别:一是從主料上看,醬法隻選用生的主料,且僅限于畜禽類肉及部分髒雜,範圍較窄,但主料選擇要求比較精細嚴格;而鹵法既可用生料,也可用熟料,原料來源廣泛得多,幾乎大部分動植物都能使用。二是調制醬湯所用調料和香料比鹵法少一些,特别是香料方面,醬湯常用的隻有花椒、大料、桂皮三種,即使五香醬湯也隻加少許甘草、丁香、豆蔻等幾種香料。而鹵汁的配置,需用多種香料(有的多至20至30種)及調味料。三是醬湯的湯型、味型均較為單調,如湯型隻有一種紅湯,味型隻有鹹鮮味和五香味兩種;而鹵湯既有紅鹵,又有白鹵和清鹵(又稱鹽水)。紅鹵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加入醬油和糖,另一類不加醬油和糖,而是加入紅曲米,以增加成品的色澤和亮度。鹵湯的味型和香氣多種多樣。由于不同地區的人們飲食偏好不同,它們都各自受到不同地區人們的喜好。
6、醬鹵食品越來越廣泛的進入民衆的餐桌,既适合快節奏等生活條件下的需求,也适合旅遊休閑等生活需求,制作快餐、中央廚房配菜、旅遊野餐,都不可缺少,對于長途運輸(包括海運)等特種環境作業、遇到自然災害侵襲、瘟疫蔓延甚至戰争的情況下,都能發揮極其獨特的作用,其保水性強的特點,使得在缺乏飲用水時依然可以食用,解決人們在特殊情況下的果腹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