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食物原料,歸根到底是來自于自然界的各種生物,也就是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植物有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幾個部位之分,蘑菇也有菌傘、菌柄的部位之别。動物呢,也有骨、軟骨、肉、血、内髒、皮等不同組成部分。
對于一個活的生物體,這些部分當然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然而,人們把它們當成食物的時候,卻習慣于留下一部分,扔掉一部分。留下來的部分給我們提供了營養,而扔掉的部分,就成了污染環境的“廚餘垃圾”。
為什麼要扔掉它們呢理由很多,或者是因為口感差一點,或者是因為看起來難看一點,或者,沒什麼理由,就是看見父母當初把它們扔掉,是一種習慣而已。
可是,你到底扔掉了什麼?扔掉的部分當中,有沒有讓人大呼可惜的東西呢?
不良傳統1:
——切掉油菜和芹菜的鮮嫩綠葉
——扔掉莴筍的葉子
——扔掉白菜的老葉。
評點:
蔬菜的幾乎每一個部分都有營養價值,而其中綠葉是植物合成營養成分的工廠,也是營養之精華所在,扔掉它會極大地降低蔬菜的營養價值。比如說,白菜外層綠葉中的胡蘿蔔素濃度要比中心白色葉子高十幾倍,維生素C也要高好幾倍呢。又比如說,莴筍葉子的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葉黃素含量都高于莴筍的莖。其實油麥菜就是葉用的莴筍,莴筍葉子甚至比油麥菜還要香濃。隻是名詞的差異,何以命運天差地别?
對策:
假如覺得混起來炒口感不爽,也不要把葉子扔掉,而是掰下來,另做一盤青菜,或用綠葉做湯、做餡,豈不兩全其美。
不良傳統2
——削掉茄子的皮
——厚削蘿蔔、蘋果、甘薯等的皮
——撕掉番茄的皮
評點:
這些做法,也都是去掉了蔬菜的營養精華。茄子最令人稱道的強健血管功效便來自茄子皮,它集中了茄子中的絕大部分花青素抗氧化成分,也含有很高濃度的果膠和類黃酮,丢掉實在可惜得很哪。辛辣的蘿蔔皮中含有相當多的異硫氰酸酯類物質,它正是蘿蔔防癌作用中的關鍵成分。蘋果、甘薯和番茄的皮特别富含抗氧化成分和膳食纖維,也有一定的防癌效果。若能多保留一些皮,甚而把皮吃掉,顯然更有利于健康。
對策:
吃菜還是盡量吃完整的,純天然的感覺最好。不要追求特别脆、特别白、特别甜之類“境界”。如果覺得它們在色彩上或口感上有礙,可以在烹調方法上進行調整,或單獨制成另一道菜。比如老北京風味的“炒茄子皮”和“拌蘿蔔皮”就别具特色,集健康和美食于一體。
不良傳統3
——掐掉豆芽的兩頭
——扔掉青椒生籽的白色海綿部分
——扔掉冬瓜的白色芯部
評點:
豆芽中營養最豐富的部分并不是白嫩的芽柄,而是淡黃色的芽尖,而根則是纖維素最高的地方。費時費力地什麼“掐菜”,得到的實在是負效益。青椒和冬瓜的白色芯部都是維生素C含量特别高的地方,丢掉也很可惜。
對策:
如果習慣于把它們吃掉,會覺得口感其實很不錯呢。就把它們洗幹淨扔進菜鍋好啦!
蔬菜中的農藥殘留是食品安全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春夏季,既是蔬菜消費的高峰期,也是害蟲的活躍時期,生産者為了趕商機,要麼用超濃度的農藥殺蟲,要麼施用農藥後提前采收,造成大量蔬菜農藥殘留嚴重超标。
據統計,一般情況下,夏天蔬菜的農藥殘留合格率比冬季低兩成以上。為了減少蔬菜上的農藥,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放在太陽下曬、用水泡、用淘米水洗等,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到底能去掉多少農藥?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最近進行了一項實驗,幫助人們找出去除農藥的最好辦法。
由于農藥在噴施過程中,主要是附着在果蔬的表面上,所以,隻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洗滌和加工方法,就可以降低農藥的殘留量,保證蔬菜的食用安全。
用清水浸泡和搓洗,可以使農藥殘留量下降,而且泡的時間越長,農藥殘留就越少。
試驗證明,用自來水将蔬菜浸泡10—60分鐘後再稍加搓洗,就可以除去15%—60%的農藥殘留。
用專用的蔬果洗滌劑浸泡,對于減少農藥的附着更為有效。将洗滌劑按1∶200的比例用水稀釋後浸泡果蔬,10—60分鐘内,農藥殘留量可以減少50%—80%.
特别是在浸泡的前10分鐘内,農藥殘留下降非常明顯,可以達到50%左右。
然後,稍加搓洗,用清水沖洗幹淨就可以基本上清除農藥殘留。
高溫加熱也可以使農藥分解,比如用開水燙或油炒。
實驗證明,一些耐熱的蔬菜,如菜花、豆角、青椒、芹菜等,洗幹淨後再用開水燙幾分鐘,可以使農藥殘留下降30%左右,再經高溫烹炒,就可以清除蔬菜上90%的農藥。
此外,淘米水洗菜和适當用陽光照射,對于減少蔬菜上的農藥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淘米水最好用頭一兩次的,因為米的表面含鉀,所以頭一兩次的淘米水會呈現弱酸性,但是之後就開始轉變為堿性,而農藥隻有在酸性物質中才會失去一定的毒性。
陽光照射可使蔬菜中的部分農藥被分解、破壞。
據測定,蔬菜在陽光下照射5分鐘,有機氯、有機汞農藥的殘留量損失可達到60%左右。
蔬菜去皮當然也可以減少農藥殘留,但也會帶來果皮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
因此,最好的去除農藥的辦法是:将新鮮果蔬先用洗滌劑浸泡10—15分鐘,或用自來水浸泡30—60分鐘,用清水沖洗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