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幹的來曆

biang 美食天地 1.0K+

餅幹的來曆-第1張圖片

餅幹一詞起源

大約160年前,大不列颠人駕駛一艘帆船進入法國比斯開灣。突然海面刮起了風暴,帆船在驚濤駭浪中觸礁沉沒.船員們漂泊到一個荒島上。

人雖然活過來了,但是馬上面臨饑餓的威脅.小島上根本沒有任何可以充饑的食物.船員們有氣無力地躺倒在地上休息.突然有人想到沉船上還有不少面粉,砂糖,和黃油,他們把這些東西搬下船,但是已經被海水浸透,都變成濕乎乎的漿糊了.面對漿糊,大家難以下咽,這時有一個船員想到用陽光曬大概是一個好辦法,他們把濕面粉,砂糖,黃油攪拌均勻,并且捏成一個個小圓餅,放到岩石上暴曬,不過半天功夫,強烈的陽光把這些小圓餅都曬的又幹又脆,船員們一個個吃的又香又甜.他們還給這種小圓餅取名叫做"比斯開小餅".

一個月之後,一艘過往船隻終于發現了他們,遇難船員就用小圓餅招待他們.從此以後,小圓餅傳遍了全世界.現在英文仍然把餅幹叫做"比斯開"(biscuit).

所謂餅幹的詞源是“烤過兩次的面包”,即從法語的bis(再來一次)和cuit(烤)中由來的。是用面粉和水或牛奶不放酵母而烤出來的,作為旅行、航海、登山時的儲存食品,特别是在戰争時期用于軍人們的備用食品是非常方便适用的。

初期餅幹的産業是上述所說的長期的航海或戰争中的緊急食品的概念開始以HandMade-Type(手工形态)傳播,産業革命以後因機械技術的發達,餅幹的制作設備及技術迅速發展,擴散到全世界各地。

餅幹類包含餅幹(Biscuit),曲奇(Cookies)和蘇打餅幹(Cracker)等等。

餅幹1.jpg

餅幹的概念

餅幹是以小麥粉、糖類、油脂等為主要原料經機制焙烤而成的食品,它口感疏松,水份含量少,約為4%左右;它儲存時間長,如果利用防潮包裝材料包裝能有10個月以上的保質期;餅幹還可制作成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形狀,經過焙烤出來後還可以挂巧克力衣,各種原料混合在一起還可添加乳酪,還有添加香料、色素等多種多樣的種類。

餅幹的種類

(1)硬類餅幹

顧名思義,這種餅幹在配料上是低檔的,在配料上利用中力粉,比起其它類餅幹少用了油和糖,産品質地硬而有光澤。烤制過程中為了避免餅幹表面的膨脹帶有若幹穿透性氣孔。此類餅幹因堅硬所以保存性良好,可用于儲存食品。

(2)韌性餅幹

此類餅幹利用薄力粉而且比硬類餅幹多加糖及油脂。餅幹表面無光澤但刻有陽文,餅體松脆爽口,香味淡雅。

(3)高檔類餅幹

多加雞蛋、砂糖而配制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在表面添加裝飾的高檔類餅幹,品質很柔和而且很甜。另外曲奇也是餅幹類的一種,比普通餅幹類多加了黃油,曲奇是美國人的叫法。

美國式的基本方法是在黃油或起酥油中加砂糖後攪拌成奶油狀,然後加雞蛋攪拌,最後加面粉、發酵粉、香料一起和後擀成薄餅,用曲奇模子壓出後用烤箱烤出來的。跟着和面在鐵闆上用軟管擠出來或者用勺舀出來(或者放入冰箱凝固後切的很薄後在烤,此外在餅幹表面挂巧克力或夾果醬及奶油等加工的品種也很多。

餅幹的特征

(1)水份含量低,保質期較長;

(2)緊急時期備用食品及加餐時的最佳營養食品。

餅幹工藝流程

不論是韌性餅幹或酥性餅幹,雖然其配方、投料順序與操作方法不同。但都具有如下的基本工藝流程:原、輔料預處理→面團的調制→滾動→成型→烘烤→冷卻→整理→包裝→成品

餅幹3.jpg

制作方法:

面團調制:

面團調制是餅幹生産中關鍵性的工序。酥性餅幹和韌性餅幹的生産工藝不同,調制面團的方法也有較大的差别,酥性餅幹的酥性面團是采用冷粉酥必操作法,韌性餅幹的韌性面團是采用熱粉韌性操作法。

酥性面團:

酥性餅幹的酥性面團是在蛋白質水化條件下調制的面團。酥性面團配料中油、糖含量高于韌性面團,酥性面團的水分含量低,溫度低,攪拌的時間短,有些條件都能抑制面筋的形成,從而調制成為有一定結合力,可塑性強的酥性面團。調劑酥性面團要求嚴格控制加水量和面團溫度、攪拌時間等。反之,水量稍多于配料比,溫度高于控制要求,攪拌時間稍長等都能破壞酥性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