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豆腐果

biang 美食天地 637

戀愛豆腐果-第1張圖片

    “戀愛豆腐果”是 貴陽 有名的風味小吃。它的主料是切成長方形小塊的白豆腐。制作時将鐵制烤床上抹油,下用糠殼作燃料,将豆腐塊放在鐵烤床上不停翻動,至皮色黃亮即可。吃時還另配内裝有醬油、味精、香醋、胡辣椒、香油、蔥花、姜末等佐料的小碟,趁熱蘸着吃。其特點是外脆内嫩、鹹辣爽滑,滿口噴香,而且價廉物美、攜帶方便、節省時間,是風靡 貴州 的大衆小吃。  
    “戀愛豆腐果”是烤豆腐果的雅号。它之所以有這樣一個雅号,是因為它的流行與抗日戰争時期的一個浪漫故事有關。  
    1939年,我國北部、東部、中部的大片國土已淪喪 日本 侵略軍鐵蹄之下,為進一步擴大侵略,日軍還對西南大後方進行空襲。當時,貴陽也是他們襲擊的重要目标。貴陽自被空襲後,警報頻繁,有時一天幾次。市郊東山、彭家橋一帶是人們躲避空襲的藏身之地。彭家橋附近有一對年近半百的張華豐夫婦,在菜地裡搭了數間茅屋,作為制造“烤豆腐果”場地,在這裡做好的烤豆腐果拿到别處設攤和沿街叫賣。空襲開始後,這幾間茅屋成了避空襲的場所,人來人往,十分熱鬧。張華豐夫婦因為空襲也不上街做買賣,他們發現躲警報的人往往腹中饑餓,又無法回家就餐,就将這幾間作坊辟成店鋪,向躲警報的人出售烤豆腐果。由于烤豆腐果速度快,吃起來簡單,價格便宜,又能充饑,很快就打開了銷路。
   一般人吃豆腐果往往是解饞或充饑,吃完了便走。唯有一些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卻買一盤豆腐果,蘸着辣椒水,細嚼慢咽,談天說地,一坐就是半天。還有一些青年,也經常在此相聚,逐漸談起戀愛來。他們似乎忘記了空中的威脅,把張家店鋪當成談情說愛的場所,顯得更加浪漫,一時成了街談巷議的佳話。久而久之,人們常說吃烤豆腐果為吃戀愛豆腐果,張氏夫婦幹脆就把烤豆腐果改名為“戀愛豆腐果”。這一浪漫很快影響到全貴陽的青年人,他們紛紛前來品嘗。
    抗戰結束後,吃戀愛豆腐果的人仍有增無減,他們雖然沒有過去那樣浪漫。但卻飽嘗了美味的小吃。以至于在今天的貴陽,戀愛豆腐果仍是當地名小吃,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而且還得到過往的外地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