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公元1716—1798年)字子才,号簡齋,浙江錢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進士,才華出衆,詩文冠江南。他與紀曉岚(清乾隆四庫全書的總編纂)有“南袁北紀”之稱。
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饪專家。曾著有《随園食單》一書,是我國飲馔食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詳細記述了自我國十八世紀中葉上溯到十四世紀的三百二十六種菜、肴飯點,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飯,無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美馔俱陳,為我國的飲食史保存了不少寶貴的史料。
袁枚提倡吃豆腐,他說豆腐可以有各種吃法,什麼美味都可以入到豆腐裡。有一天,杭州有一個名士,請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豔似雲霞,吃起來,清嫩鮮美,歎為觀止。袁枚急請教做法。主人秘不肯傳,笑道:“古人不為五鬥米折腰,你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訴你。”袁即席折躬,躬畢大笑,說;“我今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訴他這個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并告訴他如何烹調。袁枚歸家後如法炮制。毛俟園吟詩記此事雲:“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調,誰知解組陶元亮,為此曾經一折腰。”袁枚為豆腐折腰,一時傳為美談。
在袁枚的提倡下,豆腐列入佳肴,大為流行。如浙江的“東坡豆腐”,蘭溪的“五香豆腐”,無錫的“鏡箱豆腐”,山東的“三美豆腐”,江蘇的“八寶豆腐”,甯波的“三蝦豆腐”、“蘑菇豆腐”,紹興的“單腐”,諸暨的“雙腐”等,樣式繁多,佳味無窮。
武昌出魚,有豆腐名菜叫“魚鑽沙”。在清水鍋裡,放豆腐一塊,把活生生的小魚,放入鍋内,然後點火加溫。至沸時,魚全鑽入豆腐四周,圍成一排,魚鮮盡入豆腐之中。然後起湯出鍋,蘸調料而食,豆腐鮮而湯美。吃一塊,揀一塊,吃飽為止,謂之豆腐飯。有人贊之以詩雲:
肚饑飯碗小,魚美酒腸寬。
問客何所好,豆腐且燒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