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包子“狗不理”的由來

biang 美食天地 793

著名包子“狗不理”的由來-第1張圖片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的風味名點。它色白面柔,大小一緻,底幫厚薄相同,一咬起來直流油,但又不感肥膩,味道十分鮮美。它為何有此特色呢?原來它在用料和制作上皆有講究。具體是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味精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包子皮用半發面,和面時水溫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将褶撚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5個褶,褶花疏密一緻,如白菊花形。然後上爐,用硬氣蒸5分鐘即可。
  然而,如此富有特色風味的地方小吃,怎麼會取“狗不理”這麼一個怪名稱呢?
  傳說在清朝的時候,天津附近武清縣楊村住着一個少年人,名喚高貴有,他從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氣,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頭牛也拉不回來,任何人也不理。這一天,高貴有的牛脾氣又發作了,父親吓他不睬,母親勸他不理,就是擰着脖子,一聲不吭,母親歎了口氣,說道:“你這種牛脾氣呀,真是個‘狗不理'啊!”意思是說他脾氣壞得連狗也不願搭理。“狗不理”的綽号,就這樣傳開了。
  轉眼間,高貴有長到14歲,脾氣依然十分暴躁倔犟。父親害怕他在村子裡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帶到了天津,去學點手藝,去找點事做。恰好坐落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需要小夥計,高貴有就被介紹了進去。
  劉家蒸吃鋪主要經營蒸食和肉包,供應那些在運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纖夫以及小商小販,活計十分繁重,高貴有雖然脾氣壞,但從小吃慣了苦,所以幹活很勤快,店裡的師傅們都很喜歡他。高貴有人又十分聰明,什麼東西一學就像,一學就會,因而店裡就專門讓他學做包子,由于高貴有勤奮好學,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有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高貴有已經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于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由于高貴有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所以做出來的包子特别好吃,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由于人們喊慣了他的綽号“狗不理”,順帶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稱為“狗不理”包子。沒想到這個特别的名稱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紅火了。
  高貴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來越感到“狗不理”的綽号難聽,就給自己的店鋪取了個雅緻的牌号,喚作“德聚号”,這個牌号雖然好聽,但人們還是“狗不理”不離口。
  有一天,幾位外埠客商專程來品嘗“狗不理”包子,一進門就問:“老闆,這兒是‘狗不理'嗎?”高貴有一聽,立刻惱火起來,犟着脖子,粗着嗓子說道:“咱這兒有招牌,是德聚号,你們長沒長眼睛?‘狗不理'在那邊,要去趁早。”客商們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轉身出門去找了一圈,又轉回來了,對高貴有說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麼開這種玩笑呢!”高貴有一看,這個綽号是怎麼也摔不掉了,現在連外埠人也知道了,沒有辦法,隻好任人家去叫。
  就這樣,“狗不理”的名号越傳越廣,“狗不理”包子也越來越被人們喜歡,成了中國著名的傳統風味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