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莫忘“貼秋膘”

biang 美食天地 780

立秋 莫忘“貼秋膘”-第1張圖片

立秋節氣到,夏季結束,秋季開始;俗話說“早立秋涼飕飕,晚立秋熱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則天氣涼爽,立秋時間在下午以後,就還要熱上一陣;今年屬“早立秋”,暑去涼來,天氣可能會明顯轉涼。民間有啃秋、貼秋膘等習俗。那麼,什麼是“貼秋膘”呢?(果然資訊網站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
在夏季,天氣炎熱,人們什麼都有厭食之感。一旦立秋,雖然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适之感,食欲開始漸增,為了彌補夏日流失的營養,就有了要做點好吃的的想法,吃什麼呢?最解饞的就是炖肉了!用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都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民以食為天”,清朝時,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将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隻以胖瘦做标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焖肉,以及肉餡餃子、炖雞、炖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焘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裡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是農民重視的大節氣,民間有很多關于立秋的諺語。比如"立秋開頭坐一坐,來年春天要挨餓","入伏下雨伏裡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又如"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丢",意思是農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曆六月,則五谷不豐還會歉收。再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于過去隻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于“貼秋膘”了。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幹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别注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秋季進補不要過多地食用溫熱食物或者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但陽虛體質者如果一味清熱,反而會适得其反。而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