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中的營養物質豐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殊不知,果蔬還是預防疾病的高手。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果蔬攝入過少是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在全球範圍内,估計造成約19%的胃腸道癌症,31%的缺血性心髒病和11%的中風。相反,足量攝入果蔬能有效預防癌症、心血管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每年可能拯救多達170萬人的生命。
生活中我們應如何科學吃果蔬呢?“7字果蔬歌”也許能為你答疑解惑。
1 半斤水果一斤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教授、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楊月欣說,膳食指南推薦,我國成人每日應攝入蔬菜300克-500克、水果200克-400克,可概括為“半斤水果一斤菜”。
“一斤菜”是指烹饪前的重量,經烹饪後也就兩小碗,可分到三餐吃完。香蕉、奇異果等水果,每個都有二三兩,吃兩三個就夠半斤了;梨、蘋果等稍微大一點的水果一個就夠。
2 全家老少一起吃
楊月欣建議,可以家庭為單位,保障各成員的果蔬攝入,比如一家三口一天購買約3斤蔬菜、1斤半水果,并在一天内吃完。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專家沈雁英教授提醒,如果孩子不愛吃果蔬,家長在采購、烹饪時最好讓孩子參與其中,或可從顔色、形狀着手,把果蔬做成孩子喜歡的樣子。
老人吃果蔬應注意松軟易消化,比如葉菜選嫩的,切碎或做成餡;水果切成薄片或小塊,也可放入微波爐加熱後食用。平時最好把水果放在随手可及的地方,方便獲取。
3 搭配講究顔色多
範志紅指出,不同顔色的蔬菜所含保健成分不同。一般來說,綜合營養價值最高的蔬菜是菠菜、小白菜、茼蒿等深綠色葉菜,應占到每日蔬菜攝入量的一半。
另一半則要留給其他顔色的蔬菜,比如黃色的胡蘿蔔、紅色的番茄、紫色的甘藍等,顔色越多,攝入的營養成分越豐富,且顔色越深,含營養物質越多。
4 本地應季最新鮮
“在同一種果蔬中,本地、應季的産品往往最好。”範志紅表示,一方面,這些本地産品不用長途運輸,不需要保鮮處理;另一方面,這些産品可長到最佳成熟度後采收,品質和口感更好。
因此,人們應熟知食物自然成熟的季節,不要去追求那些不合時宜的果蔬,比如春天不一定要吃西瓜,最好等到7月再吃。
5 質不夠用量來補
範志紅說,雖然應季果蔬在品質上優于反季節産品,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很難離開反季節食物。
北方進入寒冬,幾乎沒辦法種應季果蔬,如不吃反季節果蔬,就隻能反複吃白菜、蘿蔔、土豆,不利于膳食平衡。
因此,即使反季節蔬菜營養價值低一些,總比一點沒有強。由于營養質量降低,就要在數量上補回來,保證足量攝入。
6 營養損失要減少
蔬菜中很多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水溶性的,加工過程中容易流失,先洗後切、急火快炒、現吃現做、适量加醋、出鍋前勾芡、少打果蔬汁、适當生吃蔬菜等方法,均能減少營養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