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題材網絡電影《沖鋒》-新主流影視觸網新探索

biang 影視雜談 842

軍事題材網絡電影《沖鋒》-新主流影視觸網新探索-第1張圖片

原标題:《沖鋒》:新主流影視觸網新探索

當前,新主流影視創作已經步入常态化,持續湧現出叫好又叫座的影視精品。無論是《覺醒年代》《山海情》等劇集,還是《志願軍》《長津湖》等電影,都在不斷促進創作立意與受衆審美需求的共振,持續影響着更廣泛的内容創作領域。近期播出的軍事題材網絡電影《沖鋒》,展現出新主流影視作品在網絡電影領域的全新探索。影片以特級英雄楊根思生平事迹為基礎,通過對70多年前楊根思及其戰友英勇保衛小高嶺陣地事迹的影像再現,讓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為觀衆帶來強勁的精神感召力,感受"沖鋒"背後的無限勇氣和力量。

寫革命的曆史就是在寫人的曆史。《沖鋒》将"決定戰争勝利的因素是人"這一道理貫穿創作始終,既是在刻畫英雄楊根思的感人形象,也是在刻畫無數與楊根思一同浴血奮戰的英雄。行軍路上的志願軍傷員即使可能被凍到截肢也不願半途而廢;老班長身中數槍依然讓楊根思扔來炸藥包,舍身炸毀敵人的坦克;連續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後,楊根思含淚收集戰士們的信件等場景,體現了戰士們"非身死不下戰場"的精神,令人動容。以人寫曆史,使這部作品更生動、深刻,讓觀衆感受到志願軍官兵崇高而堅強的信念和使命召喚,在打動人心的同時深入人心。

要書寫人的偉大,就不能忽視書寫人的日常。《沖鋒》巧妙捕捉了楊根思的不同人物面向,将戰場上的"鐵血戰士"和戰友眼中的"溫情兄弟"形象相統合,這位"最可愛的人"在面向一群"最可愛的人"時,既有領兵作戰的果敢堅毅,也有日常交往的溫潤細膩。面向人物的細緻入微的創作,讓角色形象更立體、飽滿,也增進了觀衆的情感代入與共鳴。

重大曆史叙事的背後往往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核和深遠的教育意義,如何圍繞于此構造出當下觀衆可知可感的價值空間,也在考驗着視聽工作者。《沖鋒》的創作經驗也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楊根思曾提出"三個不相信"的口号,即"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沖鋒》充分表現了他踐行"三個不相信"的過程以及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核:即便陣地上隻剩自己一人,楊根思依然做好随時抵禦敵人進攻的充分準備;重傷的趙景陽從連長口中确認堅守小高嶺陣地的任務完成後,才放心"離開";鄭光哲在回營地途中堅定選擇折返,回到小高嶺與楊根思并肩作戰……"人在陣地在"不是一句口号,泛黃的家書也寫盡了從"小家"到"大家"的奉獻,"一個人保的是家,一群人衛的是國"的呐喊在這些細節裡都得到了具象化。

《沖鋒》是當前網絡電影市場引人注目的作品,具有再現革命曆史、傳遞精神力量的深度和力度。這部網絡電影帶領觀衆走近革命英雄,建立了觀衆與革命及英雄的情感連接,讓觀衆在回望曆史中更好地珍惜當下。(作者:何天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2月13日 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