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的藝術辯證法 大時代在小巷中的投影

biang 影視雜談 1.1K+

《小巷人家》的藝術辯證法 大時代在小巷中的投影-第1張圖片

原标題:大時代在小巷中的投影——論《小巷人家》的藝術辯證法

電視劇《小巷人家》以細緻入微的筆觸,透過家庭、鄰裡、夢想、愛情等多維度叙事,将情感記憶與時代風貌融為一體。滿目的年代感,滿屏的深情,集體情感與時代脈搏在劇中同頻共振。

在《小巷人家》的藝術世界裡,時代之"大"與小巷之"小"存在具體鮮明、富有深意的辯證關系。時代大潮仿若遠方奔湧的春雷,隐隐作響。高考恢複如破曉曙光,知青返城似歸巢群雁,改革春風悄然拂過家家戶戶,舊有觀念的堅冰微微松動。黃玲說,真快啊,再過半年就80年代了!宋瑩說:"我對80年代隻有一個樸素的願望,少吃蛇瓜多吃肉""我要買電冰箱,我要買洗衣機"。這些樸素的願望,隻能産生在那個時候。她們站在時代巨變的門檻上,莊、林兩家的兒女們、小巷中的每一個人都滿懷憧憬,迎來那将要徹底改變命運的洶湧浪潮。

時代變革為小巷帶來新機,新的商品、新的思潮慢慢滲透進小巷。電話、電視機等新家電逐漸出現在居民家中,年輕人對高考、對外面世界的向往也日益強烈,這些都是大時代在小巷中的投影。小巷又保留着自身的傳統與人情。共用廚房設施、互相分享食物,人們依然遵循鄰裡互助的模式。長輩對子女婚姻、教育的重視與幹預,讓人看到傳統的家庭觀念與生活習俗依舊根深蒂固。

大時代賦予小巷人物追求夢想的可能。他們開始思考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關聯,如年輕人努力學習,想要改變家庭命運。在面對家庭矛盾與人生抉擇時,他們既要考慮大背景下的社會規範與發展趨勢,又要顧及小巷鄰裡的看法和家庭的期望。大背景與小巷具體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塑造了劇中豐富的人物形象、複雜的情節脈絡以及獨特的文化氛圍,使這部作品在展現時代變遷的同時,細膩描繪出小巷生活的煙火氣與人性的多面性。

劇中許多喜劇性場面,如宋瑩分房、蛇瓜事件、林棟哲大鬧飯館等,以幽默诙諧的方式展現了生活的樂趣和人物的樂觀。這些喜劇性場面的背後,也有着生活的無奈與歎息。喜劇與悲劇的交織,使劇情更加豐富,更能引起觀衆的共鳴。劇中人物之間存在的各種矛盾沖突,推動了劇情的發展,展現了親情、愛情和友情。情感紐帶的維系與修複,總是不失時機地給人以溫暖與慰藉。

光影的明暗對比,聲音的動靜對比,色彩的冷暖搭配,剪輯手法的對比,從主觀鏡頭到客觀鏡頭的流暢過渡,聲畫蒙太奇莊諧轉換,在視聽層面強化了叙事的情感表達與氛圍營造。藝術家們突破常規思路,使得藝術手段"一加一大于二",為觀衆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藝術感受。累積剪輯的手法,常讓人眼前一亮。劇中,連環畫租書攤上,小棟哲一次一次租書的場景;鵬飛從上海回家,眉飛色舞地對舅舅舅媽介紹圖南哥哥的女友李佳的"資料";等等。在通常使用流暢剪輯的地方,使用累積剪輯,不僅叙事緊湊、主旨清晰,更是幽默地表現了孩子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

《小巷人家》充滿藝術辯證法的智慧:平凡的人物、平常的故事,折射不平常的深度與光輝。平凡的小巷生活,編織成一幅絢麗多彩、飽含深情的畫卷,細膩展現出生活的本真與人性的光輝。在高速發展的技術不斷刷新認知的今天,深情的年代令我們流連忘返,這就是《小巷人家》的藝術光彩與叙事魅力。(作者:劉淑欣,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12日 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