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孔老二為什麼被人叫做孔子
孔老二是文革時期對先秦思想家孔子的代稱.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武力絕倫。元配生有九個女兒,無子。妾雖生了一個兒子,可惜是個殘障兒。于是在六十四歲時,又娶了顔氏,才生下了孔子。所以孔子是家裡第二個男子,字亦為“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因在孔父叔梁纥家的男孩裡,孔子排行老二[注1]。始自1967年以學術權威、牛鬼蛇神為打擊目标的批孔,流行于1974年開始的批林批孔運動,結束于1978年夏季以後對把四人幫與孔子聯系起來(《評“四人幫”的假批孔》論定“四人幫”是“按着孔丘的鐘鼓,跳着林彪的舞步”)的反思。
用前綴“老”加于數詞“一、二、三……”前作排行次序來稱呼人,在家族内部長輩對晚輩或同輩之間使用這樣簡化指稱方法,有親切感。但用于一般性稱呼,含有輕慢意味。尤其與曆來稱“夫子”、“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禮數惟恐不周相比,直呼其名、字“孔丘”、“孔仲尼”,已經是不敬;稱“孔老二”當然更加是帶有強烈貶低、譏諷和否定色彩的侮蔑性稱謂了。
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以後,孔子地位雖不複至高無上,但在民間影響變化不大。林彪被清除後一度批極左,毛澤東極為忌諱、不滿;認定林是極右。從毛家灣找到“克己複禮”條幅為把林彪與孔子聯系起來批判,提供了勉強的根據。毛澤東曾有《七律·讀呈郭老》(1973年8月),詩中颔聯說:“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用秕糠稱孔子思想,評價之貶抑、尖刻,古來罕有其匹。寫于1974年5月的一首五言更稱:“郭老從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産黨,崇拜孔二先。”以其地位至尊,這橫掃一切的氣派風尚,對當時影響自大。
通過妖魔化塑造,迂腐、愚昧、反動、呆闆、專制、下流成為孔子的同義詞,所以孔老二被當作當時對孔子的普遍稱呼。如果誰要仍稱孔子,就是無視時代進步、組織定論,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僅此一端,就足以緻禍獲咎。
時有歌謠:“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壞東西。嘴上講仁義,肚裡藏詭計。鼓吹‘克己複禮’,一心想複辟。紅小兵齊上陣,口誅筆伐狠狠批。嗨!”[注2]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流傳極廣。對于兒童來說,漫畫和辱罵,當然比說理更容易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從而起到記憶作用。在有能力真正了解、認識孔子以前,無意識就被這樣的兒歌定型,會形成不易糾正的刻闆印象。中央黨校唐曉文著有《柳下跖痛罵孔老二》。還有評法批儒的對口詞、快闆、評書故事等創作,被編為《工農兵狠批孔老二(曲藝集)》(32開,36頁),由遼甯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以此為題材,當時出版了多種普及性連環畫(據稱有數百種):人民美術出版社1975年出版有任梅編、魯展美繪《曆史上勞動人民反孔鬥争的故事》(64開),2006年“夫人城舊書超市”以8成品相叫價40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顧炳鑫和賀友直繪制的連環畫《孔老二罪惡的一生》(60開,84頁),在“連趣網”上有9.2品舊書叫價155元。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有署名“本社通訊員編繪”的連環畫《林彪與孔老二》(1974年3月),初印10萬,在“紅色收藏”網上叫價145元。
1980年代後,此一稱呼迅速消亡。自現代新儒家盛行,孔子風光借偉大複興再現矣。曲阜、浙江衢州、上海、廣東德慶、台北、香港、舊金山等地祭孔香煙缭繞,讀經(蔣慶)呼聲不絕,并有專門網頁推出,“全國各地區代理現正火熱招商”。
為什麼中國也要過外國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有特定的内容,比如春節、中秋、端午節等,過節時也都有一定的安排,像春節,要一家人吃團圓飯,還要走親訪友,久而久之有的已變成一種固定的應酬,不管喜歡不喜歡都要做,甚至許多的内容帶有了更為複雜的背景。高興之外并不輕松。
洋節,即使是傳統的也隻不過是家人團聚,而現在被商業開發後,基本上就是輕松消費、熱鬧玩耍。到了中國,由于并不受到年長者的重視,年輕人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想怎麼過就怎麼過。加之商家的炒作,自然是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從消費和娛樂的角度看,多一個節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是好事。既可以促進消費,拉動内需,又能讓百姓感受到異域的文化,多一個娛樂消遣的機會。
★引進一些外來的節日文化,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給我們帶來歡樂,能多些人們相互間溝通感情、增進友誼的機會。
★各大商場裡已經充滿了節日氣氛,五花八門的小禮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新鮮、刺激、有趣應該是年輕人愛過洋節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其實不管洋節土節,都包含有家人團聚、祝福平安等吉祥的意思,所以除了我們的傳統節日,一年中再多一些洋節,不是多一份快樂嗎,隻可惜,内地不像香港,過洋節不放假。
★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經過幾千年漫長歲月延續下來的,很難說哪些是我們原始的文化、原始的節日,就像我們沒有理由排斥國外先進的技術、文明,拒絕學習外民族語言一樣。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多一些節日沒有什麼不好。
★隻是找個多吃一頓的理由和借口,又不是什麼大事,不必認真。喜歡這個節日的人,可以在平安夜約上幾個友人,共同享受這個浪漫的節日,如果不喜歡盡可以在家休息。
★有節就過啊,圖個開心。節日雖然分古今中外,但都算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凡是節日都有個特别的意味,過節就過個意味呗。
★聖誕節隻是諸多“洋節日”在中國的一個縮影。近些年,情人節、愚人節、感恩節等衆多的“洋節日”在中國都市大行其道,但這些西方節日原有的意義已被中國的年輕人曲解,變成了“瘋狂聚會”、“狂歡的盛宴”。
★過春節總是要和父母長輩在一起,感覺很悶,洋節就不一樣了,每年的洋節都和朋友們一起過,大家沒有代溝,在一起無話不談,吃飯點菜也不用看長輩的臉色,真好!
★排斥與跟自己年齡相差懸殊的人交往,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對春節興味索然,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不願意和長輩在一起。洋節在中國還是新興事物,難以被年齡較大的人接受,基本屬于年輕人的‘專利’,可以說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同齡集中’的機會,因此會受到年輕人的青睐。
★因為有意義、有趣。比如國外的聖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等等,不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節日嗎?跟政治、民族自尊沒有關系,誰不喜歡溫馨浪漫的節日氛圍呢?
為什麼要批林批孔呢
批林批孔之舉,旨在糾正黨内風氣,防範個人崇拜。林彪倡導的"克己複禮"、"天馬行空,獨立獨往",以及"打得赢了就打,打不赢了就不打,沒有‘愚公移山’之精神",雖表面上倡導個人獨立與奮鬥,實則導向個人主義與自由放任,忽視了集體與組織的團結與紀律。
這樣的思想與行為,極易造成好人主義盛行,即"你好、我好,咱都好"的思維定式。這種思維模式下,對錯誤行為缺乏批評與糾正,導緻了階級敵人的有機可乘,從而損害了黨的整體利益。
現今,在黨内不存在所謂的"自由主義",而是需要更加明确的政治紀律與組織原則。批林批孔強調的是,黨員應遵守黨的綱領與紀律,堅決反對個人崇拜與自由放任,确保黨的團結與戰鬥力。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曆史悲劇重演,确保黨的事業不斷前進。
為什麼巴金要批判孔子
讀完這篇文章心裡總感覺這裡面關于孔子的事的确都有記載,有些是作者經過演繹推測出來的臆斷比較多,比如當時收徒弟要交臘肉做見面禮,這也不是孔子一個人這麼幹,就像現在想駕駛汽車上路必須有執照一樣普遍,利用這個來揭批孔聖人有點太過分,還有許多地方,我感覺是那個時代(批林批孔時代)造成對孔子的歪曲理解,敢罵孔子是草包,真是她娘的胡說八道,假如孔子這樣的人都是草包,我們地球上估計連個草包也沒了。說孔子“學優則仕”的理論不對,那現在天下的父母都要跟着挨罵了,試問有那家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學優而仕的?有的人就會罵人,其實這樣的人和被罵的人相比,連人家的一個腳趾頭都比不上,這種人太多啦,也包括我本人也這麼做過,這就是我們的劣根所在吧,孔子倡導的是建立“次序”,如果現在啥都講次序,估計也不會這樣啦,罵孔子教授學生收費,現在2千年過去了,試問當今那個大學是免費的?我看現在的很多教育部門比孔子高尚不了哪去,甚至比孔子收費還黑,孔子瞧不起農民,看不起勞動人民,又是幾千年過去了,天下最苦的仍然是農民,就是現在我估計沒有一個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做個農民吧,本文裡所有揭批孔老夫子的歪理邪說,現在很多被實踐證明,孔子的理論仍然再被不斷的驗證着是正确的,啥叫聖人?說過的話,千年之後還能有“市場”,這就是聖人!罵其他的都是屬于意識範疇的東西,每個人的見解不同,也不能說反對着都是一無是處,最不該的是罵孔子腦袋是“花崗岩”的,簡直是侮蔑,人在某個特殊時期有可能被迫變的卑鄙,但不能卑鄙無恥到如此地步,一個人是偉大還是卑鄙,要看大不能抓住“隻言片語”揭批,再偉大的人小的時候都尿過炕,再美的美女也備不住身上某個部位長一個半個的麻子,小巴這麼揭批人家真的有點太不仗義,看完這篇文章我有個感覺“嘴是他娘的兩張皮,咋碰都能碰出理來”我老梁絕對不允許有人這麼批駁我的偶像孔聖人,這是老梁對這篇文章的總體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