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建築藝術有哪些
建築藝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古典建築、現代建築、當代建築、綠色建築以及地域性建築。
1.古典建築:古典建築是曆史上形成的、具有典型性的、有影響力的建築藝術形式。例如,古希臘的廟宇、古羅馬的宮殿和中國的故宮,都是古典建築的傑出代表。它們的特點是對稱、平衡和諧調,同時體現了對自然的敬畏和人類的精神追求。
2.現代建築:自工業革命以來,随着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發展,現代建築應運而生。現代建築強調功能主義,追求簡潔、明快的幾何形态,摒棄了過多的裝飾。例如,勒·柯布西耶的“新五點”和“别墅薩伏伊”是現代建築的标志性作品,體現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設計理念。
3.當代建築:當代建築是20世紀後期至今的建築風格,它打破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界限,汲取了各種文化和藝術流派的靈感。當代建築師們緻力于探索新的建築語言和表達方式,如紮哈·哈迪德的流線型建築和雷姆·庫哈斯的混合功能大型綜合體。
4.綠色建築:随着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綠色建築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它強調建築的可持續性,通過節能、減排、使用可再生材料等方式,降低建築對環境的影響。例如,使用太陽能闆、雨水收集系統和綠色屋頂等技術的建築,都是綠色建築的實踐。
5.地域性建築:地域性建築是指那些充分考慮當地氣候、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建築。它們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對地域文化的尊重。例如,東南亞的熱帶建築通常采用高腳屋的形式,以适應炎熱潮濕的氣候;而北歐的建築則更注重保溫和采光,以應對寒冷的氣候。
總的來說,建築藝術是一種多元化的表達形式,它涵蓋了古典與現代、功能與審美、普世與地域等多個方面。不同的建築風格不僅反映了不同曆史時期的文化和技術水平,也體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世界現代設計史有哪些流派
世界現代設計史涵蓋了多個流派,這些流派在不同曆史時期展現出各自獨特的風格和理念。1.在20世紀以前,工藝美術運動在美國被稱為芝加哥流派,而在德國和奧地利則分别被稱為青年風格和分離派。2.進入20世紀,裝飾藝術運動、流線型運動以及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相繼出現,其中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在俄國催生了構成主義,德國則有包豪斯和荷蘭的風格派。3. 1950年代以後,國際主義風格成為主流。4. 1960年代以後,後現代主義興起,其中包括高技派、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和微建築風格,以及意大利的孟菲斯和阿基米亞等。
現代藝術和設計自工業革命以來,已經曆了超過200年的發展。這一時期不僅颠覆了18世紀以前的傳統藝術思想,也打破了古典藝術的創作形式和感受方式,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從19世紀中葉至21世紀初,現代設計思潮層出不窮,流派更叠頻繁。這些風格多樣的設計流派共同構成了波瀾壯闊、蔚為大觀的現代設計史。
本書分為五部分,按時間順序梳理了藝術設計風格的演變。從探索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開始,到工業化設計的探索,再到現代主義的确立和發展,以及國際風格的壟斷和沒落,最後進入多元化風格的設計時代。通過這樣的結構,本書旨在展現世界現代設計史的基本輪廓,構建其基本框架,并通過對重要流派、人物和作品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全面了解現代設計的曆史。
現代設計理論涵蓋了廣泛領域,包括現代建築史論、工業産品設計史論、平面設計史論、時裝設計史論、廣告設計史論等。在每一個領域中,又有更為細分的理論分支,如建築理論中的室内設計、環境設計、景觀設計和城市規劃等。這些理論共同構成了現代設計的全貌,并對世界現代設計史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藝術形式有哪些種類
中國的美學觀念和藝術形式有哪些?
藝術形式的概念
藝術形式指事物和現象的内容要素的組織構造和外在形式,是作為一種視覺形象而存在的,它多與圖形、圖像相關,與繪畫的本質相聯系。
熱抽象時期《鶴與吊車》,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因此,在中國,它首先被放置到繪畫評論中。形式在西方的古典美學中,具有本體的意義,但在中國美學中很少有獨立的意義,多是為思想或感情服務,并且它的概念在中國美學中常常用“形”或“象”表示其含義,與”神”相對是“形”,與“意”相對是“象”。
熱抽象時期《四樂章》,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中國美學中的“形”是外在的東西,是形狀、形象,它的作用就是要“立象盡意”,形象必須要傳達意蘊,傳達最深層次的生命體悟,因此形式的概念雖與藝術的本質有關,但是它并沒有本體的意義。
熱抽象時期《生命的誕生》,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二、中國傳統美術批評中對于藝術形式的解讀
中國的美術批評在先秦時期業已開始,并随着繪畫、書法藝術的發展,美術批評涉及的範疇也越來越廣,直到魏晉時期方才成熟。
《景色抽象:中華城》,1x1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形成了“形神論”、“氣韻論”以及“神、逸、妙、能”的分品論為基本範疇的美術批評,其中“形神論”和“氣韻論”是批評範疇中最核心的兩點,這兩點都涉及對形式的解讀。
《景色抽象:上海東方明珠》,1x1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一)形神論:以形寫神
“形”“神”關系的論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論畫。韓非子在論及繪畫的時候,将形象是否逼真作為衡量一幅繪畫優劣的标準。
《英雄紀念碑》,1x1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大興,儒家的價值标準和行為規範受到懷疑甚至否定,因而這一時期被稱為人的自覺的時代。對品評人物的許多概念都集中在“氣”、“神”上。顧恺之正是在這種思潮下提出了“以形寫神”的觀點。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銅管》,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他認為“形神兼備”是畫論的核心,而要達到這一點就需要“以形寫神”。對人物形象的真切描畫,應當成為傳神寫照的基礎。“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睛。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小提琴》,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這種“以形寫神”、“傳神寫照”觀點,就是在形象寫實表現的基礎上放棄對人物精神的表現,不再渴望呈現的視覺真實性,而是更加注重對人物獨特精神特征的把握,力求呈現畫家對人物應有的理解。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大鼓》,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二)氣韻論:形骨神
張彥遠将氣韻作為藝術創作的最高标準:“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則形似在其間矣。”“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
氣韻論是在形神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仍屬于形神論的範疇。但相比形神來說,氣韻的品格則更高。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大提琴》,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氣”、“韻”這兩個字一開始并沒有結合在一起,但第一個明确的結合是由南齊的謝赫提出的,他在道家美學思想的基礎上總結了魏晉以來高度發達的繪畫藝術的創作經驗。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電吉他》,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在《古畫品錄》中他提出了被後世譽為“千古不易”的繪畫“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随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這“六法”以“氣韻生動”為根本,統帥其他五法。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電子琴》,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同時,如果對“六法”進行歸納和分類,則包括“形、骨、神”三個方面。“形”即形,在“六法”中,應是形象之形,按色、商的範疇而定,這三部分都在形的範疇内,它們都是為了“生動精神”而作的準備。這種“氣韻生動”就是“神”、氣魄。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鋼琴》,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一幅畫要“生動”,也就是“活”,就必須有“氣”。也就是說,讀者可以從可見的圖式結構中讀出其中所包含的“氣”。“氣”是一部綜合作品中各種形式元素的靈魂,也是作品價值的核心。生動的精神是繪畫的内在空氣和魅力,是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的表現。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架子鼓》,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三、結語
形式,是中國傳統藝術批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基礎。《形靈論》和《齊雲論》都以形式批判為出發點,但它們雖然是在談形式,但實際上是在通過形式的分析來體驗人的内在性格,理解人的生命,表達人性。
後現代構成主義《三色階:手風琴》,75x100cm,賴智誠(Lai Zhicheng)作品
因此,我們再藝術創作要把握事物的“神”,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而非形似,藝術需要在在形似與不形似之間追求生命的真谛。藝術批評和鑒賞應該是一樣的,我們要了解作者的精神狀态,從作品中追溯作者的精神狀态,了解他的内心。在評價一件藝術作品時,我們不應該停留在外在的形式分析上,而應該通過作品尋找作者的真實生活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