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歲寒三友有有哪些
歲寒三友有松、竹、梅。
詳細解釋如下:
松
松是歲寒三友之一。松樹在寒冷的冬季依然郁郁蔥蔥,不畏嚴寒,堅韌不拔。這種頑強的生命力,使得松成為了不畏艱難、堅韌不屈的象征。在很多文化中,松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義,如長壽、不屈不撓等。
竹
竹也是歲寒三友的重要成員。竹子生長迅速,挺拔修長,且用途廣泛。在寒冷的冬天,竹子依然保持青翠,生命力旺盛。因此,竹象征着堅韌和生命力。同時,竹在中國文化中也有着深厚的内涵,如虛心、節節高升等。
梅
梅是歲寒三友中的最後一位。梅花在寒冬季節開放,為寒冷的冬季帶來了生機和色彩。梅花以其傲骨的品格,成為了堅強、高潔、不畏嚴寒的象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梅花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歲寒之友”。
綜上所述,歲寒三友包括松、竹、梅三種植物。它們不僅代表了堅韌、高潔和不屈不撓的品質,還在中國文化中擁有深厚的象征意義。
歲寒三友代表哪些人物和故事
1.松、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喜愛用來寄托情感,表達他們理想品格和對精神境界的追求的象征。
2.這三種植物盡管屬于不同的科屬,卻都有在嚴寒中不屈的特性。松樹堅毅不屈,竹子挺拔多姿,梅花則傲雪開放,它們一同在寒冬中綻放,曆來受到中國文人的敬仰,被尊稱為“歲寒三友”,用以象征恒久不變的友誼。
3.“歲寒三友”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蘇轼因受到政敵的陷害而被捕入獄。在王安石等人的幫助下,他得以從輕發落,被流放到黃州。蘇轼初到黃州時心情沉重,但随着家眷的到來和朋友們的探訪,他的心境逐漸好轉。為了改善生活,他在黃州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這片地後來被稱為“東坡”,蘇轼也自号“東坡居士”。
4.在東坡,蘇轼種植了稻谷、麥子等農作物,并建造了圍牆和房屋。他給房子起名“雪堂”,并在四壁上畫滿了雪花。雪堂的園子裡,他遍植了松樹、柏樹、竹子和梅花等花木。
5.一次春天,黃州知州徐君猷到訪雪堂,戲谑地問蘇轼是否會覺得太過冷清。蘇轼指着院内的花木,豪爽地笑着說:“風泉兩部樂,松竹三益友。”意思是風聲和泉聲是能排解寂寞的樂章,而松樹、竹子和梅花是能在寒冬中相伴的良友。
6.徐君猷聽後,對蘇轼以“三友”自勉,保持高尚的情操表示敬佩,從此更加關照蘇轼。後來,“歲寒三友”的圖案便廣泛應用于器皿、衣料和建築上,成為象征高潔品格和生命力旺盛的标志。
具有“歲寒三友”品格的人物事迹
1、文天祥
至元十九年(1282),福建有一僧人說土星冒犯帝坐星,懷疑有變亂,不久,中山有一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想救出文天祥。
京城也有未署名的書信,說某日火燒蓑城葦,率領兩側翼的士兵作亂,丞相就沒有憂慮了。當時大盜剛剛暗殺了元朝左丞相阿合馬。
于是命令撤除城葦,遷徙瀛國公及宋宗室到開平,元朝廷懷疑信上說的丞相就是文天祥。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谕說:“你有什麼願望?”
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然而忽必烈還不忍心,急忙揮手要他退去。
有的說應該答應文天祥的要求,诏令可以。不一會兒又下诏加以阻止,文天祥已死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别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
2、劉胡蘭
1946年12月的一天,劉胡蘭配合武工隊員将反動村長石佩懷處死。閻錫山匪軍決定實施報複行動,大舉進襲文水一帶。為保存實力,中共八地委決定平川地區大部份幹部轉移上山。
她以自己年紀小、熟悉環境為由,主動要求留下來,黨組織同意了她的請求。十二團三營連長王本固負傷,她将王本固隐蔽在一戶軍屬家,用自己平時節省的錢給他買藥治傷。
并精心護理直至痊愈返隊。12月,敵人頻繁出擊雲周西村,并捕走地下工作人員石三槐等,形勢日險。家人勸其撤退但她仍堅持等上級通知。
1947年1月11日夜,上級通知她轉移。次日拂曉,國民黨卻突然包圍了雲周西村,把先期被捕的石三槐押解回村,強令全村群衆到觀音廟集中。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也随同群衆來到會場。
國民黨當場又抓捕了石世輝、陳樹榮、劉樹山、張年成等,并脅迫她出場坦白。審訊中,國民黨千方百計,軟硬兼施,想誘使其供出同黨,并相許給她土地。劉胡蘭百般不從,從容就義。
3、嶽飛
嶽飛義正詞嚴地面對審訊,并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何鑄查得嶽案冤情,如實禀告秦桧。
秦桧卻說:“此上(趙構)意也!”改命萬俟卨主審此案。萬俟卨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嶽飛三人屈招一字。嶽飛甯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争,經其子嶽雷照顧,才勉強支撐下來。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并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和議雖已達成,但嶽飛始終未能被釋放。
萬俟卨等逼供不成,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嶽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條罪名,欲将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以飛為無罪,與萬俟卨竭力争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
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嶽飛入獄之事質問秦桧,秦桧回答:“飛子雲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韓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下達命令:“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并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将防護。”
嶽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并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嶽雲和張憲被斬首。嶽飛的供狀上隻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并說:“和議自此堅矣!”
4、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從小喪失父母魏徵,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不理家業,曾出家當過道士。後經曆波折,被太子李建成引用為東宮僚屬。
魏征看到太子與秦王李世民的沖突日益加深,多次勸建成要先發制人。玄武門之變以後,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膽識才能,非但沒有怪罪于他,而且還把他任為谏官之職。
并經常引入内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據理抗争,從不委曲求全。
魏征病逝後,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留有《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
5、鄒韬奮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發生了“新生事件”,國民黨政府封閉了《新生》雜志,并逮捕了主編杜重遠,鄒韬奮對此深表不滿,故于同年8月離開美國回到中國。
同年(1935年)11月16日,他在上海創辦了《大衆生活》周刊。不久,一二九運動爆發,《大衆生活》對這場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援。
鄒韬奮在報刊上接連發表評論,痛斥國民黨當局的賣國行徑,并對學生的愛國救亡運動,進行大力宣傳和熱情支持。
他高度贊揚了學生救亡運動:“這是大衆運動的急先鋒,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他呼籲凡是确以民族解放鬥争為前提的人們。
應該“共同擎起民族解放鬥争的大旗以血誠擁護學生救亡運動,推動全國大衆的全盤的努力奮鬥!”該刊因此受到廣大民衆的熱烈歡迎。
同年12月時銷售量達到20萬份,超過原來的《生活》周刊,創造出我國雜志發行的最高紀錄。也是在12月,他又與沈鈞儒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他當選為執行委員。
一系列正義言行,再度激起國民黨政府的惶恐。反動派對鄒韬奮本人進行人身攻擊,并嚴格限制《大衆生活》,禁止它在各地發售及從郵局郵寄。
他們還接連派出政壇說客,拉攏、利誘鄒韬奮屈從就範。對此,鄒韬奮明确表示:“不參加救亡運動則已,既參加救亡運動,必盡力站在最前線,個人生死早置度外。”
歲寒三友指哪些
歲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詳細解釋如下:
松
松是歲寒三友之一,它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保持良好的生命力,不凋不敗。象征着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的精神。古人多借松樹來表達一種堅貞和高潔的品質。
竹
竹也是歲寒三友的重要成員。竹子以其直而有節的特點,被賦予了君子的氣質。它堅韌而靈活,寒冬之際不凋零,仍然保持生機,因此被贊譽為有堅韌不屈、高風亮節的品質。
梅
梅是歲寒三友中的最後一種。梅花在寒冬中開放,以其傲骨的品格和美麗的花朵,赢得了人們的喜愛。它代表了堅強、高雅、不畏嚴寒的精神,與松、竹一同被譽為能夠在歲末嚴寒中展現生機的象征。
因此,松、竹、梅因其各自獨特的品質,在寒冷的冬季中依然能保持生機和活力,被人們合稱為“歲寒三友”,象征着在困難環境下依然能保持堅韌不屈和高潔品質的精神。
歲寒三友指的是什麼
歲寒三友指的是松樹、竹子和梅花。松、竹經冬不凋,梅耐寒,早春開放,故名。“歲寒三友( suì hán sān yǒu):中國傳統寓意指松、竹、梅經冬不衰,因此有“歲寒三友”之稱。
擴展資料:
典故出處: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四折:「到深秋之後,百花皆謝,惟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清趙翼˙陔餘叢考˙卷四十三˙歲寒三友。宋·林景熙《王雲梅舍記》:“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友。”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在舊社會結婚時,多在大門左右貼上“緣竹生筍,梅結紅實”的對聯,這是因“筍”與子孫的“孫”字同音、同聲。将松竹梅圍成團狀;分作三個團狀,以簡潔的線條代表松、竹、梅,構成圖案:以松、竹、梅組成的洞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歲寒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