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方形銅鏡是什麼朝代的
古代銅鏡有很多都是方形的,單單根據它的形狀,無法判斷年代。
銅鏡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産中的瑰寶。我國開始鑄造和使用銅鏡,相傳起始于黃帝時期,距今約5000年。《軒轅皇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考古發掘出現存最早的銅鏡距今約4000多年,這表明我國鑄造和使用銅鏡的曆史相當久遠。銅鏡的發展經曆了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流行(春秋、戰國),鼎盛繁榮(漢、唐),衰落(宋、元、明、清)等幾個階段。銅鏡除了鑒容以外,随着社會的發展,逐漸産生了另外一些用途,如以銅鏡為賞賜,以銅鏡為信物,以銅鏡為聘禮,以銅鏡為布施,以銅鏡為裝飾品等。銅鏡在形制方面多為圓形,也有方形和菱花形等。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博物館收藏的這面方形大銅鏡,高110厘米,寬141厘米,重250公斤,鑄造于明代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這一時期制作的銅鏡多數比較粗糙,仿造漢、唐鏡的風氣較濃,一般形體較小,隻有紀年銘文,紋飾模糊不清。但這件器物制作精美,形體超大,工藝為範鑄法鑄造,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銅鏡背後四周鑄有水波、卷草、蛟龍、天馬、麒麟、牡丹、芍藥、荷花、玉菊等圖案,造型生動,栩栩如生。蛟龍翻江倒海,天馬奔馳嘶鳴,祥瑞麒麟日月生輝,青荷亭亭玉立,牡丹、芍藥、玉菊争相開放。細細觀之,似有馨香撲鼻而來的感覺。
哪個朝代的銅鏡價值高其制作工藝水準如何
鏡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類工具,畢竟人們日常要打扮自己,整理一下儀容儀表,鏡子就正好能幫助人們完成這些事情。古人也是一樣的,人們很早就已經開始重視鏡子,不同的是,鏡子在當時的應用相對有限,我們現在使用的鏡子,大部分都是玻璃鏡,可玻璃在中國真正開始大範圍應用的時間非常短,雖然我國很早就已經有了一些玻璃制品,卻始終沒有辦法在國内傳播開來,在沒有玻璃鏡的情況下,人們更多是采用銅鏡。
銅鏡在中國古代有着獨特的寓意,比如著名的“破鏡重圓”這個典故就與銅鏡有關。早期,中原文明發展起來之後,社會的生産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當時就已經出現了銅鏡,不過那個時候的銅鏡是指青銅鏡,商周時期青銅器在國内盛行,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都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器具,銅鏡也主要都是由它們打造而成。随着鐵器這些金屬器具的出現,人們的生活器具也發生了很大改變,銅鏡開始流行,而從漢代之後,銅鏡就已經徹底流入到民間,不再是早期王公貴族們專有的物品。
此後銅鏡一直是古代鏡子的代表産物,直到乾隆朝之後,随着玻璃制品開始興起,銅鏡就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到今天,人們已經不再使用銅鏡,更多是采用采光更好的玻璃鏡。不過在曆朝曆代的墓葬,還有很多名家的收藏品中,都能見到銅鏡的影子,因此古代有不少的知名銅鏡是能流傳下來,這為人們研究古代的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那麼對于研究學者們來說,哪個時期的銅鏡才是最有價值的呢?我認為漢代銅鏡應該是最具備研究價值的。
哪個朝代的銅鏡價值高?
首先秦漢時期是銅鏡制造的一個重要節點,當時社會生産力非常發達,人們不僅沿用了先秦時期銅鏡的一些制作手法,還開創了很多新的方法,這對銅鏡的發展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當然,漢代銅鏡價值最高,主要的因素是這個時期的銅鏡出土的數量最多,雖然漢朝距離我們現在非常遙遠,但能保留這麼多的銅鏡,真的是非常不容易,這也能體現出漢代銅鏡制造業有多麼發達。在漢代銅鏡的地位也發生了改變,從最初貴族用品,開始流入到民間,更多的人都可以使用銅鏡。
其實要論制造技術,漢代銅鏡與隋唐時期比起來還是有些差距的,畢竟社會是不斷發展,隋唐時期的文化達到巅峰,銅鏡的制造也非常先進,增加了銅、錫這些金屬。
西漢銅鏡如何?
不過我認為,漢代銅鏡之所以會這麼獨特,是由于它的身份有些不同,早期的銅鏡是被當做禮器來使用的,除了照鏡子外,為了凸顯銅鏡的特點,人們就會不斷給它增加一些紋飾,甚至在鏡身上還會增加一些銘文。當時銅鏡的特點是圓形、薄體、平邊、圓鈕,裝飾程式化。不過銅鏡還沒有徹底成為民衆的生活器具,仍然保持着高貴的身份,因此漢代銅鏡研究價值是非常高的,做工也是十分精美。
銅鏡的制造從唐末開始,就已經處在了下坡階段,到了宋明時期的銅鏡制造,更多是在樣式上來模仿漢銅鏡,可見漢銅鏡在銅鏡曆史上有着多麼高的地位。由于漢代人們都非常喜歡富葬,因此大部分的漢代墓葬陪葬品非常豐富,銅鏡也是主要的一類陪葬品,結果在馬王堆這些墓葬中,都能找到大量的漢代銅鏡。
除了在做工上有不少的特點外,漢代銅鏡上面的紋飾與銘文研究價值非常高,在紋飾上往往會增加一些神獸,或者是其他的吉祥圖案,至于銘文,往往會标記一些重要的事件,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不少當時的研究資料。況且根據這些漢代銅鏡,我們也可以更好了解先秦,秦漢時期的一些曆史文化,這兩個時期距離我們都太過久遠。
況且當時官方史書還沒有出現,很多的文獻資料記載過于誇張,因此可靠的文字證據是非常有限的,那麼漢代大量的銅鏡出土,上面就提供了不少的重要信息,對于我們了解當時曆史有很大的幫助。不過要論收藏價值,漢鏡是不如唐鏡,在如今的收藏界,漢鏡是非常普遍的,根據調查顯示,古鏡收藏中有八成多都是漢鏡,畢竟這種鏡子出土的數量非常多,人們自然就能買更多的鏡子。
制作工藝水準如何?
唐鏡的制作水準非常高,而且鏡子的題材這些也更豐富一些,再加上自己出土的數量非常少,在收藏家的眼裡,它們的收藏價值自然是要比大衆化的漢鏡強。像這種古鏡,它本身就是人們生活中使用或者鑒賞的東西,不見得是要看它曆史價值,因此收藏界對古鏡價值的要求主要是在做工上,做工越好的銅鏡當然就越值錢。
不過收藏價值隻是古鏡價值裡面的一部分,不能把它用作衡量整體價值的标準。這些古鏡在不同的時期,樣式與做工自然都是不一樣的,像漢唐這樣文化發達的王朝,它們當時的工藝品價值就會很高一些,況且後來的人們對于漢唐都是非常向往的,考慮到這兩個朝代的知名度,也會給當時出土的文物帶來一定的加成。漢銅鏡雖然處在了更早的時期,但無論是大衆認可,還是做工,以及自己的文化寓意,曆史研究價值都是非常高的,因此漢鏡總體的水準是最高的,能有這麼多的漢鏡保存下來,就更好印證了這點。
中國古鏡的發展并不是一個順當的走勢,而是來回中斷的走勢。比如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發展起來,秦漢之際達到了一定的巅峰,結果由于漢末戰亂的因素,再加上南北朝的形成,銅鏡的制造生産處在了停滞的狀态,當時依舊是沿用漢代的一些生産技術,沒有什麼大的突破,況且文化層面也遠不如漢代。唐朝算是重新撐起了銅鏡事業,偏偏唐末之後,銅鏡自身的價值發生了改變,宋代開始人們就更加注重實用性了。
本身銅鏡就是用來照的,就算是裝飾,也就裝飾一些尋常民間的圖案就行。因此後面的這些朝代,對于銅鏡的要求就是以實用性為主,這就導緻銅鏡平庸化,沒有之前的那種獨特寓意了。漢唐階段的社會文化,與後來的宋明是有明顯不同的,經曆了戰亂與民族融合後,原始的不少文化都被中斷,能傳承下來的就非常少了,宋之後銅鏡的地位也是不斷走低,到了清朝就正式被玻璃鏡子給取代,随着時代發展,人們的觀念也越來越先進,鏡子也就隻是一個生活用品,它也失去了承載文化的意義。
我們回顧之前的文化,就隻能是從一些古鏡中來搜尋了,古代的一些文人對于銅鏡是非常重視的,不少人就直接将詩詞寫到鏡子上。況且銅鏡往往是一些女子們的私人物品,這種東西是不能随便給人的,有的女子就拿這個做信物,本身這也是她們閨房裡面的一個标志物品,因此銅鏡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裡面常常是與一些經典故事有關。可惜的是銅鏡受困于用法,作用相對單一,因此它的地位與文化價值,就不如瓷器這些東西那麼高,況且這種偏向女性用品的東西,人們倒也不會那麼重視。
參考文獻:
《世說新語》
銅鏡是哪個朝代的 銅鏡是哪個朝代制造的
1、銅鏡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
2、根據考古發掘出土銅鏡資料來看,這一時期的銅鏡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比較流行:神獸鏡類:重列式神獸鏡、環繞式神獸鏡、畫文帶佛獸鏡。變形四葉紋鏡類:變形四葉駕鳳鏡,變形四葉佛像鳥鳳鏡、變形四葉獸首鏡、雙菱紋鏡、瑞獸鏡。這時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與神獸組合成紋飾主題内容。這時的銘文由于文字難十辨認.雖發現一些銘文鏡,但能辨認清楚的很少。吳鏡中發現紀年銘文最多,有黃龍亦鳥、建興、五鳳、太平、水安、甘露、鳳凰等孫吳年号,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新的鏡型不多,主要沿襲漢鏡的樣式。這時銅鏡的種類不多,類型集中,創新極少。這時神獸鏡流傳最廣。變形四葉紋鏡中以變形四葉八鳳鏡居多。從銅鏡的發展曆史來看,這個時期處于停滞衰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