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屬于哪個時代(石鼓文是哪個時代的)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哪國的文字
  2. 文言文起源于什麼朝代
  3. 金文發現于什麼年代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哪國的文字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的文字。

如果說金文在青銅器上被大量鑄制,是篆書在文化領域中稱雄的第一個顯赫标志,那麼,随着篆書的進一步發展,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其實一種向巧過渡的信号。因此,人們常把秦系文字的風格稱為“西土風格”,其他六國的文字概稱為“東土風格”。

石鼓文是秦國的文字。它的字體比較扁平,雖然有些字的結構十分繁複,但文字的象形圖畫因素已基本消失。它已經朝抽象化的方塊字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有着方便、實用的效果,表現出直觀質樸、雄渾超人的特色。

秦國石鼓文的特點:

1、石鼓文嚴謹端莊,大小一緻,筆畫的粗細、線條的走向和布局的疏密都有着嚴格的法度,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寫法已基本固定,更顯得圓勁挺拔,柔中帶剛。

2、石鼓文近似小篆而又沒有小篆的拘謹。多數字從筆畫結構到用筆寫法與小篆沒有差别或差别很小。

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即以石鼓文這一派秦系文字作為基礎,所謂“罷其不與秦文合者”(《說文解字叙》)中的“秦文”,就是指石鼓文。

文言文起源于什麼朝代

1.文言文起源與哪個朝代/

文言文”是相對于“白話文”而言。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于“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将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内,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麼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這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曆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于對文言的正确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對,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隻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镌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曆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态,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産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麼說的麼?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态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并無大的區别。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隻不過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于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複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出處:

2.文言文起源于哪個年代,本意是什麼,如何來曆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于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對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點,在1919年“白話文運動”之前,除了白話文小說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體寫成,包含了:策、詩、詞、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3.中國古代文言文起源是什麼

總是被古人惜字如金的文言文所難為,因為用字少,古體字生僻字又多,便顯得晦澀難懂;但是,又總是被古人短小精悍的句子和含義深刻的文章所折服,因此經常與朋友慨歎:古人譴詞造句之精妙,長短皆可而的妙論辨證,包含天象地理數理政治軍事等萬象的研究之廣泛和深刻,真是讓人感覺已經窮乎世界萬物之廣博,今天的我們似乎隻有贊歎學習和解釋的份了.

尤其是文言文,洋洋灑灑的古體詩文,如大家都知道的那句順口溜:"唐詩宋詞漢文章",這是初中階段的文學常識了,就說的是這三個時期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曆史上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蜂.再向前就是春秋戰國時的百家争鳴的思想成果,通過通俗易懂的古散文表現的淋漓盡緻.向後看就是元劇及明清小說了.

它們無一例外都屬于文言文的序列.

那麼文言文的顯著特點有哪一些呢?一是用詞簡;二是善用典;三是虛詞多.

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特點呢?作為門外漢,我以為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古人在甲骨竹簡等堅硬的物體上刻字而不是寫字,費時費事費勁費材,所以力求簡潔,用一個字就可以代表兩個字甚至一句話.後來帛書以及紙張都很貴重,所以這種用詞法就一直保留了下來.

第二,由于這種儉省的手法,在叙事抒情時有音節句子不完整的時候較多,所以就用無實際意義的虛詞,予以補充以形成完整的句子.再加上當時有文化的人數較少,在文人相見時,又以文章體裁的語言交流切磋,也助長和發展了虛詞的使用.

第三,古人善于歌唱.這就象今天少數民族仍然有這個特長一樣,這是文化傳承的需要,也是文化貧乏的表現之一.但是就是這個歌唱的特長,使宋詞得以大發展.宋詞的節律極富音樂化,以至使傳唱詞令在當時就象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樣,滿大街都能聽得到.實際上被稱為漢文章的賦,用詞華麗,節律性也特強.這些文章詞令的音樂化,也是虛詞得以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元劇也是這樣,并且它的虛詞帶上了戲劇的特殊記号.但到了明清小說時,這種"之乎者也矣言哉"的虛詞相對的就少了.

第四,至于用典,這是古人博覽群書知識面寬的表現,也是論證說理增強感染力的例證手法.當然也不乏賣弄的需要.

事實上,今人的文章,特别是官樣文章,應該學學古人,除了虛詞之外,簡練用詞和适當用典,應該大力提倡.不妨來個"複古文言文"的運動,在高中某一學年(高二比較适合),就定位複古文言文年,讓後來人好好學學中國古人的豐富的文化思想.

文章引用自:

提起文言文,大家都會想起“之乎者也”的文言特點。如今我們早已擯棄了文言文而使用白話文。文言文的曆史有幾千年的曆史,白話文的曆史才一百年的曆史,文言文為什麼會有如此長的曆史呢,主要源于他的優點。

一、特點:

1.文言文的最大優點是“簡潔”。一的故事幾句話就可以說完,要用白話文就不一樣了,要寫很多。

2.文與言分開。語言是會随着時代變遷的,所以語言跟文字如果一緻,經過幾百年語言變了,從前人寫的東西,你一定看不懂。西方人就沒有文言文這樣的工具。像歐洲,拉丁文是他們古老的文字,還有印度的梵文,現代人幾乎無人能看懂,隻有一些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專家,才能理解一部份,而且并不能完全理解。經過時代的變遷,語、文同步所産生的弊端已顯露無遺。

3.文言文沒有标點符号,隻好用“之乎者也”代替。有點像日語裡面過多的助詞。

二、簡潔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寫字很慢,慢的原因:

1.當時是繁體字,寫字很慢。單字寫得慢隻有使句子簡短一點。

2.當時用毛筆寫字甚至用刀刻,遠不如現在用鋼筆和圓珠筆熟練。

3.最初文字主要寫在龜甲、貝殼、金屬、石頭、布帛、竹簡等笨重或貴重的東西。不能太多,否則搬不動。

4.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别産生于什麼年代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戰國以前正式出現文言文。

從當時所使用的書寫材料和書寫效率上來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時期顯然不具備創作産生與口語相對應的白話文的物質基礎。

在殷王朝的後期,又出現了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到了東周時期,進一步又出現了刻在石材上的石鼓文,但金文、石鼓文與甲骨文一樣,也存在着文章的刻寫速度慢、制作成本高等問題,上述各種技術難題導緻當時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簡意赅的關鍵詞或短句,并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文言文的語法基礎。

“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隻用于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

白話文相對于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視秦漢經典著作為範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識形态的不斷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書面文體),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

對于“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胡适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曆史。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

5.文言文和白話文分别産生于什麼年代

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

戰國以前正式出現文言文。從當時所使用的書寫材料和書寫效率上來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時期顯然不具備創作産生與口語相對應的白話文的物質基礎。

在殷王朝的後期,又出現了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到了東周時期,進一步又出現了刻在石材上的石鼓文,但金文、石鼓文與甲骨文一樣,也存在着文章的刻寫速度慢、制作成本高等問題,上述各種技術難題導緻當時的文章通常都是言簡意赅的關鍵詞或短句,并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文言文的語法基礎。“白話”是指“漢語書面語的一種。

它是唐宋以來在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起初隻用于通俗文學作品,如唐代的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小說等,及宋元以後的部分學術著作和官方文書。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才在全社會上普遍應用。”

白話文相對于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視秦漢經典著作為範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識形态的不斷強化而形成的一種書面文體),即用白話寫成的文章,也稱語體文。對于“白話文”的淵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

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認變文是一種(白話)文學,認同變文是通俗(白話)小說的肇始”。胡适稱“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漸白話化的曆史。

敦煌的新史料給我添了無數的佐證。”。

6.文言文是從什麼朝代開始采用的

按照分析: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于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曆史.

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一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彙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将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曆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

結論:文言文自有朝代出現就已經出現,即夏朝已經出現采用,但是隻有商朝有記錄發掘去來,所以認為最早可以認為是起源于商朝.

7.詞起源于什麼時期

明朝時期詞是最衰敗的,詞起源于唐,興盛于宋,元金時期,元曲很著名,詞已經開始衰敗,但不乏一些著名詞人,如元好問段成已等,明代才是詞壇和詩壇最衰敗的時期。故清代一著名文學家曾說:“詞緻于明,而明亡矣。”但這不是說明代就無詞了,陳子龍等人的詞也可說是精緻可讀,但整個明代也沒有過著名詞人出現。詞在清代又複振興,納蘭性德的詞曾冠絕當世。

要說随着什麼滅亡,恐怕要說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之後,五四運動時提倡白話文,拗口的古文逐漸退出文學舞台。詞也就随之滅亡了。

金文發現于什麼年代

問題一:金文出現在哪個朝代,時間是什麼起源:金文是在商周青銅器上刻鑄的文字,又稱鐘鼎文、銘文。早在商朝晚期,青銅器上已有銘文,字數較少,用來表明該青銅器的用途、主人、制作人。當時,金文的字形因去甲骨文不遠,故字形近似。金文盛行于兩周。西周時,許多青銅器均有銘文,并且有多達497字的大篇長文。西周後期,金文字形漸趨規整,東周青銅器也有許多銘文,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特點:周代金文,從總的情況看,它比商代甲骨文進一步穩定、規範、簡化和符号化了;若與以後的小篆比,則結構仍未定型,部分字的筆畫增減、偏旁部首的安排仍有某種随意性。特别是周初金文因承襲商代文字,還保留了比甲骨文更加原始、圖畫性更強的形态。金文字體結構疏密相間,比甲骨文方正整齊,筆畫分布均勻對稱,筆道比甲骨文粗,字的體勢較甲骨文雍容厚重。

西周晚期,金文被人整理成為一種新的樣式,稱為“大篆”。據《漢書・藝文志》和許慎的《說文解字叙》中所說,小篆完全出自史籀大篆。史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寫成15篇文字,作為教兒童識字的教材,并且成為當時的标準字體。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大篆的字體結構比較繁複,體勢近于小篆,而有些字又較其後的字體小篆繁複。秦的統一文字小篆由它脫化而出。

問題二:金文是什麼時候發現的金文

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清代吳式芬把商周銅器銘文編成《捃古錄金文》一書,收集的資料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金文一詞遂有了界說。這時所謂金文皆指整篇的銘文,不稱單字。1925年容庚編《金文編》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按照《說文解字》的順序編為字典,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宋代人收藏銅器極重視銘文,如呂大臨《考古圖》等;也有專門摹刻銘文的,如王俅《嘯堂集古錄》等;把銘文中的字編為字典則有王楚和薛尚功《鐘鼎篆韻》。清代由于《說文》之學興盛、聲韻訓诂研讨日深,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較快,不斷出現專家,如吳大?《字說》、《說文古籀補》,孫诒讓《古籀拾遺》、《古籀馀論》、《名原》等,皆有創見,突過前人。金文的年代長,使用區域廣,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則研究工作會收效不大。過去學者已理解這一點。王國維《兩周金石文韻讀・序》對時間地點觀念很清楚。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序文》說:“當以年代與國别為之條貫,……餘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據國别者,于國别之中亦貫以年代,得列國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這在金文研究中是劃時代的創舉。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四版采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确定的字)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先秦文字資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終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統一文字前1000多年間中國文字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内容是關于當時祀典、賜命、诏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闆滞,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将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将年号定為元鼎(前116)。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2、

金文,女,1935年生,浙江省溫州市人。1953年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醫療系,1959年畢業留校,1965年調入成都中醫學院生物化學教研室任教。1971~1972年脫産在成都中醫學院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學習一年。1993年晉升教授。1984―1993年先後任生物化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6年開始協助指導中西醫結合内科碩士生的工作,1991年任中西醫結合基礎學科碩土生導師。1989年起,兼任成都市生物化學學會理事。

他一直站在教學第一線,先後為中醫、針灸、骨傷、五官、中藥、中藥藥理等專業主講《生物化學》課程,默默奉獻,辛勤耕耘。發表或會議交流的教學法方面的論文4篇,如“如何上好一堂課”(《成都中醫學院教學資料選編》,1981)。參加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如高等醫學院校教材《生物化學》(人......>>

問題三: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出現的年代【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蔔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蔔後把占蔔時間、占蔔者的名字、所占蔔的事情用刀刻在蔔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幹日後的吉兇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緻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激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蔔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蔔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内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曆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别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甲骨刻辭、蔔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蔔,然後把占蔔的有關事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問内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刻在甲骨上,并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見甲骨檔案)。除占蔔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内容涉及當時天文、曆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農業、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别是商代社會曆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金文

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清代吳式芬把商周銅器銘文編成《捃古錄金文》一書,收集的資料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金文一詞遂有了界說。這時所謂金文皆指整篇的銘文,不稱單字。1925年容庚編《金文編》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按照《說文解字》的順序編為字典,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宋代人收藏銅器極重視銘文,如呂大臨《考古圖》等;也有專門摹刻銘文的,如王俅《嘯堂集古錄》等;把銘文中的字編為字典則有王楚和薛尚功《鐘鼎篆韻》。清代由于《說文》之學興盛、聲韻訓诂研讨日深,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較快,不斷出現專家,如吳大?《字說》、《說文古籀補》,孫诒讓《古籀拾遺》、《古籀馀論》、《名原》等,皆有創見,突過前人。金文的年代長,使用區域廣,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則研究工作會收效不大。過去學者已理解這一點。王國維《兩周金石文韻讀・序》對時間地點觀念很清楚。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序文》說:“當以年代與國别為之條貫,……餘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據國别者,于國别之中亦貫以年代,得列國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這在金文研究中是劃時代的創舉。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四版采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還不能确定的字)1352字,共計......>>

問題四:金文的創造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急用,請寫詳細一點)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别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編輯本段特點

與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

金文早在漢代就已不斷出土,被學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戰國文字的主要資料,也是研究先秦曆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編輯本段金文的發展

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為周代書體的主流,因鑄刻于鐘鼎之上,有時也稱為鐘鼎文。據考察,商代銅器上便刻有近似圖畫之金文;其後繼續演進,至商末之金文亦與甲骨文一緻。此種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但商代器物和銘文皆少,秦漢以已至末流,所以應算周代為主流。

據統計,金文約有三千零五字,其中可知有一千八百零四字,較甲骨文略多。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啟秦代小篆,流傳書迹多刻于鐘鼎之上,所以大體較甲骨文更能保存書寫原迹,具有古樸之風格。

金文之全盛時期為周,周以平王東遷分為西周及東周――西周趨于端整雄渾,造成金文之黃金時代;東周因列國割據而形成地域特色――所以分别介紹之。

西周:

西周承殷末書風,直到成王時方産生獨特的風格,書體雄渾典麗而壯觀;在昭穆之後,則變為嚴謹端正。

學術文化之發展多少會受到社會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西周前期,自武王克殷,至康王之世,由于天下統一,社會安定,加上周公制禮作樂,堪稱太平盛世,故書法家得以表現雄渾典麗之風格,内容亦有逐漸加長之勢,如大盂鼎即為此期最典型之傑作也。

而至昭穆之後,書風漸變,筆畫由粗細相參而趨于均勻劃一;收筆與起筆亦由方圓不一,而變成圓筆;行款甚至演成方格之形式,書風極為嚴謹端正。端整典雅之頌鼎、典雅整贍之大克鼎及稍具早期之風之毛公鼎等,皆為此期之代表。

東周:周平王東遷之後,秦遷都於雍,承襲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承襲了西周的文化。正因為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秦的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脈相承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東方各國的文字因地區特點和文化上的原因發生橫向變異時,文化落後的秦國文字反而卻成為漢字的正統(即使不考慮最終由秦統一中國并統一文字的事實,也可以認為,在漢字發展史上,秦系文字代表了漢字發展的主流,而六國文字代表了支流。)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字可以大别為兩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秦系由春秋至戰國,六國系乃指戰國時的東方各國)一般文字學家也叫做「西土文字」和「東土文字」。

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文字規範的措施,即所謂的「書同文」。秦規範文字是以秦文字為基礎的,秦以後的漢字的演變也是在經秦規範過的秦小篆以及秦篆的日常書寫形式的古隸的基礎上發展的。秦「書同文」之後,六國文字被淘汰了,秦文字成了真正的主流。因此,秦系文字是上承西周古文、下啟漢魏隸書,乃至楷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變化可以......>>

問題五:甲骨文、金文、小篆分别出現在幾千年前時間 1,甲骨文和金文,約為公元前14世紀--公元前11世紀。 2,小篆(秦篆)先于隸書,但兩者都出現在秦代秦始皇時期(公元前259~前210年)。 3,楷書起源于東漢(又稱後漢),即公元25年--220年。 4,首批《漢字簡化方案》公布于1956年,正式向全國推行簡化字。而早在1906年,教育家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刊号上發表論文,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35年8月,當時的******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324個,是曆史上由***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附注1:為學術界公認的我國最早的古漢字資料,是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後期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文字。關于金文的起源,傳統的說法是: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由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1987年公布的新說法則是:一向被認為出現于甲骨文之後的金文,實際上早在甲骨文之前就已存在。附注2:秦統一後,李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删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又叫小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于是就把它定為标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李斯卒于公元前208年)唐張懷《書斷》中說:“按隸書者,秦下人程邈所作也”。

問題六:金文出于哪個時期?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的字數,據容庚《金文編》記載,共計3722個,其中可以識别的字有2420個。

銅器上的銘文,字數多少不等。所記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頌揚祖先及王侯們的功績,同時也記錄重大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個字,記事涉及面很寬,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問題七: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分别是什麼時間形成的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蔔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

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楷書是我國封建社會南北魏到晉唐最為流行的一種書體。

草書,是為了書寫便捷而産生的一種書體。《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