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王羲之的簡介 王羲之被稱為什麼聖
王羲之被稱為什麼聖
1、王羲之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被後世的人稱為書聖。
2、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說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隐居剡縣金庭。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3、曆任秘書郞、甯遠将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内史,領右将軍。
4、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衆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被尊為“書聖”的原因
王羲之(321—379,一說303—361)字逸少,号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将軍,人稱“王右軍”,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于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更是名聞于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甯遠将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将軍、會稽内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家族也是一個書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他的父親對書法也很有研究,曾傳授王羲之筆法知識。王羲之7歲那年,拜女書法家衛铄衛夫人為師學習書法。王羲之臨摹衛書一直到12歲,雖已不錯,但自己卻總是覺得不滿意。因常聽老師講曆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的書法産生了欽羨之情,并決心以張芝的“臨池”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去拓曆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内,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着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緻廢寝忘食。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态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遊曆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隻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悠閑自得的形态十分可愛。
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們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正是憑着這種勤學苦練的精神,并通過博采衆長,觀摩學習“兼撮衆法,備成一家”,王羲之的書法技藝才能獲得了提高,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對真書、草、行諸體書法造詣都很深。他的真書勢形巧密,開辟了一種新的境界;他的草書濃纖折衷;他的行書遒媚勁健。人們稱他的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卧凰閣”。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初三,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位文人畫士在紹興蘭亭集會,飲酒賦詩,彙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王羲之因當時興緻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超越,其中有20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書畫家米芾稱之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等人發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他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曾經對饑民開倉赈濟。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稱病棄官,由會稽遷往金庭定居。在那裡,他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與名士遍遊山水。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去世,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征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輪美奂的書體。草書濃纖折衷,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
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标志着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法家幾乎沒有不臨摹王羲之法帖的。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許多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王羲之沒有原迹存世,書法刻本甚多。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
武則天曾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28書迹10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書法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曆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贊辭,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确立并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
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顔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轼、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曆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名人名言
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
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複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暢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為什麼王羲之被奉為書聖
1、主要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他最初跟衛夫人學書法,後改變初學,博采衆長,精研體勢,最終推陳出新,改變了漢魏以來的質樸書風,創造了妍美流暢的書體,自成一家,影響深遠、曆代書法名家都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王羲之享有書聖美譽。
王羲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被後世推崇為書聖。那麼,作為書聖的王羲之,究竟聖在哪裡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讨:
一、他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格,主要表現在:
1、忠君愛國。《世說新語》記載: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在國家處于危難當頭,王羲之能放棄閑淡之心,以國家社稷為重,這是何等境界。王羲之在受到奸人讒害,迫不得已辭官後,于父母墓前發誓說:羲之敢告二尊之靈。羲之不天,夙遭闵兇,不蒙過庭之訓。母兄鞠育,得漸庶幾,遂因人乏,蒙國寵榮。進無忠孝之節,退違推賢之義,每仰詠老氏、周任之誡,常恐死亡無日,憂及宗祀,豈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歎,若墜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謹以今月吉辰肆筵設席,稽颡歸誠,告誓先靈。自今之後,敢渝此心,貪冒苟進,是有無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載,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誠,有如皦日!在受到奸人讒害之時,王羲之沒有退縮,而是大義凜然,即使是死,也不會改變他的報國之心。充分體現了王羲之的忠君愛國思想和情懷。這就是王羲之的忠君愛國之處。
2、仁義。王羲之無論在朝中為官,還是出使外任,都能親理政務,勤求民隐,對種種弊政深切痛恨。在護軍将軍任上,他深入調查,力欲糾治營中弊端,發布《臨護軍教》,提出公役均平。在會稽内史任上,他針對吏治與賦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選吏與均平賦役之策。在連年大旱、民生困頓之際,不等朝廷下令,果斷開倉赈災,救民于危難。史書贊王羲之清貴有鑒裁。這正是王羲之的仁義之處。
3、孝道。據史書記載,王羲之在臨川任職期間,一直将老母親帶在身邊,悉心照料,直到母親去世,盡到了一個為人子應盡的孝道。關于王羲之忠孝、仁義的事迹,史書有很多記載。以上所舉,就足以說明,王羲之是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
二、他是一個學養深厚的人。
王羲之的學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過他發奮學習,慢慢修煉而成的。
史料記載:晉王羲之,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請,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父喜,遂與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從小就十分用功。
《晉書?王羲之傳》記載:時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于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鑒曰:王氏諸少并佳,然聞信至,鹹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這則典故同樣告訴我們,王羲之是一個多麼勤奮的人。這是他的這種勤奮,才造就了他卓越的成就。從他傳世的詩文,特别是《蘭亭序》,這篇文辭優美、思想深刻、情感飽滿的文章,更能證明他是一個才華橫溢、學養深厚的人。試想,一個沒有學養的人,又如何能寫出這麼優秀、被後世奉為千古絕唱的好文章?。
三、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
王羲之深受儒道思想影響。在政治上,他忠君愛國、政以道勝寬和為本、與民安樂體現了儒家經邦濟世的思想。在精神上,他寄情山水、親近自然體現了道玄清靜無為的思想。這雙重思想構成了王羲之思想的深刻性和複雜性。這在舉世矚目的《蘭亭序》中,就可窺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觀照自然風物,并不囿于自然地表層景象,而是注意捕捉自然大化的運行規律,并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進行透視,且同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這就把自然升華到道的高度,從而也使他的澄懷觀道超以象外思想得到了淨化。
王羲之思想的最大特點,就是調和了儒道,從而形成了自己獨具的思想特色。
四、他是一個富于創造精神的人
王羲之的主要成就,當然還在于他的書法。他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轉益多師。王羲之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說:予少學衛夫人書,将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鹄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于衆碑學習焉。從這段話,我們得知,王羲之一生得到過許多老師的教導。正是由于他有向這麼多老師學習的經曆,所以對他後來的書法成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創造新體。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從當時要求的簡略出發,博采衆長,精研體勢,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書風,損益變化了原來真、草的隸意而完成了流美靜逸的今體行草書。對于他的行草書,後人評價說:遒媚勁健,千變萬化,純出自然。
3、倡導書意說。王羲之在《自論書》中說:須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這裡,王羲之第一次提出了書意這個概念。所謂書意即書法的精神意蘊。王羲之認為,書法可以用來抒發人的思想感情。王羲之寫意書法說的提出,将書法推向了精神境界的層面,書法從此由實用走向藝術。王羲之是晉尚韻書風的重要發揮者。
4、将中庸之道融合到書法當中。王羲之是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自然清淨的踐行者。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将中庸和自然之道融合、滲透到書法當中。将書法又一次推向哲學的層面。他的書法不激不利,而風規自遠。思慮通審,志氣和平,就是明證。
5、對後世影響。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孫過庭說: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取立指歸。羊欣說:博精群法,古今莫二。張懷瓘說:在千百年間得其妙者,不越此數十人。各能聲飛萬裡,榮耀百代,惟逸少筆迹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質自然,豐神蓋代。李世民更給予很高的評價: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等等。由此可見,王羲之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可以想見的。從千百年來人們競相學習王羲之的書法狀況看,如果沒有相當大的影響,王體是不可能一統整個書壇的,更不可能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書法。
綜上所述,王羲之是一個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是個真正受萬世敬仰的人。在道德淪喪、價值觀念扭曲的當下,倡導全面、深層次學習王羲之,尤顯意義重大。我們不光要學王羲之的書法,更要學王羲之高尚的道德品質、博學深厚的學養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把作書先做人當做座右銘。惟有此,才無愧于書法家這個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