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是哪個朝代的(銅錢哪個朝代的好)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銅錢是哪個朝代的銅錢什麼朝代出現
  2. 銅錢最早是什麼朝代出現的
  3. 最早的銅錢是哪個朝代 最早的銅錢是什麼朝代
  4. 銅錢是哪個朝代的值錢
  5. 銅錢什麼朝代才開始有

銅錢是哪個朝代的銅錢什麼朝代出現

1、遼代的“顫叢改大同元寶”是該時期的貨币之一。

2、在遼太宗耶律德光大同年間(公元947年),鑄造了大同元寶的錢币。大同年号的使用時間大約隻有八個月。近年來,随着對東北遼金錢币的研究不斷深入,大同元寶的多種版式逐漸被發現,包括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不同的面值。這些錢币存世量稀少,在遼錢中屬于珍稀品種。

銅錢最早是什麼朝代出現的

在秦朝時才開始有的。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币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铢錢”為主幹铢兩體系階段。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币。

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铢(一兩為二十四铢),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中國古代銅錢以青銅為主,後來青銅和錫等金屬混鑄,到了明代嘉靖通寶以黃銅為主,因為嘉靖通寶是中國古代銅錢中最先使用黃銅的錢币,可以說嘉靖通寶是開中國古代鑄币用黃銅的先河。從隆慶通寶開始黃銅質的錢逐漸多起來。

擴展資料

銅錢的特點:攜帶方便

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安全。"盤纏"一詞即來源于此。“盤纏”是指如今說的旅費。古錢是中間有孔的金屬硬币,常用繩索将一千個錢币成串再吊起來,穿錢的繩索叫做“貫”,所以,一千錢又叫一吊錢或一貫錢。

有出戲叫《十五貫》,即涉及十五串錢的一個案子。古時不要說沒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紙币也是後來才有的,于是,人們在出遠門辦事探親之時,隻能帶上笨重的成串銅錢。

把銅錢盤起來纏繞腰間,既方便攜帶又巡全,因此古人将這又“盤”又“纏”的旅費叫“盤纏”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銅錢

最早的銅錢是哪個朝代 最早的銅錢是什麼朝代

1、銅錢最早出自于秦朝。

2、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币。廢除刀、布、貝等錢币,以“半兩”做為貨币。即用秦國後來的圓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铢(一兩為二十四铢),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3、漢代所鑄的方孔錢仍稱“半兩”,但重量不斷減輕。如呂後二年(前186年)減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減到一铢以下,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铢錢。

4、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铢錢,鑄文“五铢”。這種五铢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币值較穩定,成為我國曆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币。

銅錢是哪個朝代的值錢

銅錢在多個朝代都有值錢的存在,尤其是宋朝、清朝等的銅錢較為珍貴。

不同朝代的銅錢具有不同的曆史價值,以下是對銅錢價值的一些

1.宋代銅錢

宋代是我國銅錢鑄造的鼎盛時期,當時的銅錢制作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一些宋代的銅錢,如大觀通寶、宣和通寶等,現在的收藏價值極高。

2.清代銅錢

清代的銅錢也有很高的價值,尤其是那些存世量較少、品質優良的版本。如康熙通寶、乾隆通寶等,都是收藏家們追逐的珍品。

3.其他朝代銅錢

除了宋、清兩朝,其他朝代的銅錢也有其獨特的價值。例如,明代的永樂通寶、宣統通寶等,都有其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收藏意義。這些銅錢不僅是貨币,更是曆史的見證。

總的來說,銅錢的值錢與否與其年代、品質、存世量等因素有關。對于收藏愛好者而言,了解各朝代的銅錢特點,有助于更好地進行收藏和投資。

銅錢什麼朝代才開始有

在秦朝時才開始有的。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币。廢除刀、布、貝等錢币,以“半兩”做為貨币。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铢(一兩為二十四铢),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擴展資料:

銅錢的曆史

方孔銅錢應天圓地方之說,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鑄錢以此為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币。廢除刀、布、貝等錢币,以“半兩”做為貨币。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铢(一兩為二十四铢),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我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铢錢。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铢錢,鑄文“五铢”。這種五铢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币值較穩定,成為我國曆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币。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貨制,時稱錢為“泉”,又增加了“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兩套錢币。泉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貨制中六種圓形錢币的總稱。

中國古代錢币還經常以皇帝年号來命名,亦稱“年号錢”。由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國率先鑄造。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自立為帝,國号為漢、年号漢興。開始鑄“漢興錢”。

南朝宋于孝建年間(454年)鑄“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鑄“太和五铢”。年号錢成為定制自宋代開始。宋代年号更改頻繁,鑄的年号錢也特别多。元以後,曆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的“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

通寶,是中國唐以後錢币的一種名稱,因鑄文中有“通寶”字樣而得名。在錢币上鑄“通寶”字樣,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铢錢而鑄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重二铢四壘,十枚重一兩。從此,銅錢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來鑄名了,改稱“通寶”流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銅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