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文征明是哪個朝代的
引導語:文征明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麼你知道文征明是哪個朝代的嗎?接下來是我為你帶來收集整理的文章,歡迎閱讀!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诏”、“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甯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主要成就
成就綜述
文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後緻力于趙孟頫、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幹筆皴擦和書法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設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绛,于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征,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
文征明書法初師李應祯,後廣泛學習前代名迹,篆、隸、楷、行、草各有造詣。尤擅長行書和小楷,溫潤秀勁,法度謹嚴而意态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緻,也有自己的一定風貌。小楷筆劃婉轉,節奏緩和,與他的繪畫風格諧和,有“明朝第一”之稱。
文征明在書法史上以兼善諸體聞名,尤擅長行書和小楷,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上評論說:“待诏(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内,其所沾沾者隸耳,獨篆不輕為人下,然亦自入能品。所書《千字文》四體,楷法絕精工,有《黃庭》、《遺教》筆意,行體蒼潤,可稱玉版《聖教》,隸亦妙得《受禅》三昧,篆書斤斤陽冰門風,而楷有小法,可寶也。”
文征明書法溫潤秀勁,穩重老成,法度謹嚴而意态生動。雖無雄渾的氣勢,卻具晉唐書法的風緻。他的書風較少具有火氣,在盡興的書寫中,往往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也許仕途坎坷的遭際消磨了他的英年銳氣,而大器晚成卻使他的風格日趨穩健。文征明是繼沈周之後的吳門畫派的領袖,門人、弟子衆多,形成當時吳門地區最大的繪畫流派。
繪畫成就
初期作品
文征明初期的作品,可以看見其纖細而精密記憶及有力的組織能力的表現方法。用普通線條的細心描寫,不但很精緻,一旦使用模糊的效果,在微妙的灰色部分就會生動起來。濃墨通常隻作重點式地使用,色彩也就淡多了。這麼做的結果,根據畫冊中的《風雨孤舟圖》或米芾風格的《春山煙樹圖》,就要被歸入宋末繪畫的樣式。然而在同時,這圖甚至連《雨餘春樹圖》使用青綠色的古風或《溪山深雪圖》的雪景技巧都談不上。當時活躍于蘇州的畫家們,尤其是承教于沈周的弟子,封元代大家都有相當的敬慕之意。《仿王蒙山水圖》是文征明透過其生活體驗,所做的一連串相同主題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幅。在《東林避暑圖》中——稍稍大膽地使用沈周的風格——可以看出倪瓒的格調。在纖細的小品《秋山圖》裡也可看到吳鎮的影子;現存于上海的《天平紀遊圖》(1508年),即是用黃公望的格調。而代表性的《聽泉圖》裡的敏銳和簡潔,以及簡拙的古風,都比較接近趙孟頫的風格。
此時文征明的山水畫有兩種比較典型的風格:“粗文”和“細文”。他的粗筆山水主要取法沈周和吳鎮,在粗簡中表現出層次和韻味;細筆山水則取法于趙孟頫、王蒙,用筆細密,布景繁密。設色多以青綠重彩或間施淺绛繪之,清雅甯靜,具有很強的裝飾意味。文征明性情溫和儒雅,尤推崇秀潤、細麗、含蓄的畫風,作品以細筆山水為主。這與沈周的雄強剛健、粗犷張揚的畫風明顯不同。收藏界曆來有“粗文細沈”之說,他的粗筆山水因數量較少而更受藏家鐘愛。
後期作品
文征明後期作品,将青綠法和淺降法結合運用。文征明的青綠山水有兩種,一種是較濃的,另一種是較淡的。前一種作品如《仿趙伯骕後赤壁圖》、《春深高樹圖》、《曉春高樹圖》等,後一種作品比較多,如《蘭亭序》、《雨餘春樹圖》、《浒溪草堂圖》等。文征明在青綠山水的設色方面繼承了趙孟頫的設色方法,趙孟頫的設色與宋代院畫相比,已不是那種濃豔俗氣的設色法,他本人也對宋人濃豔的設色方式大加批評,盡管如此,趙孟頫有些精工秀麗的青綠山水中仍有宋代院體畫作濃豔的遺風。文征明在青綠山水的設色上可以說已經完全擺脫了宋代院體濃豔俗氣的畫風,從他的作品來看,文氏巧妙地将青綠法和淺降法融合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既清麗雅緻,又富有筆墨情趣。文征明是文人畫家中非常重視色彩效果的畫家,在中國畫的設色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開創了明代青綠山水畫的新風格。
從現存世的文征明作品來看,以元四家筆墨為主要取法對象的作品非常多,反映出文氏對元人筆墨的偏愛。他的畫中并不是單一地運用元四家中某個人的筆法和墨法,而是善于把各家的筆墨、構圖以及造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從繪畫創作者的角度來看,文征明對于元人筆墨和形式美感的研習是相當深厚的,元四家的各種筆墨特色和造型手法在他的畫中得到完美地承繼與轉化。
書法成就
文征明于書法則是博飛專精的典範。文征明的小楷造詣最高。主要師法傳為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以及鐘繇《宣示》,王獻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筆法于一爐,形成“溫純精絕”的自家風貌。
文征明的行書大緻可分兩大類風格:一是以王羲之《聖教序》筆意為主所寫的行書小品;一是以黃山谷筆意書寫的大行楷。他在形成這兩大類風格之前,同樣經曆過博采階段,他不僅搜遍盡可能見到的王羲之法帖,還深入臨習過顔真卿《争座位》、《祭侄文稿》、《劉中使帖》、《瀛州帖》、蘇東坡《前赤壁賦》(并為此以蘇體補書所缺三十六字)、黃山谷《經伏波神祠詩》、《竹枝詞》以及米芾、趙孟頫等行書大家的墨迹。有時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樣,以蘇、黃、米等人的筆意書寫自己的詩文。當然他并未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是入後知出,對古法進行了揚棄,最後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筆法。
文征明的草書除學二王以及智永小草之外,也學懷素、黃山谷的狂草。最常見的還是前一類小草,且時常融入他的小行書中,狂草作品很少,僅見他分别作于43歲、50歲、51歲的三件作品。43歲應友囑作《東林避暑圖卷題詩》(現藏紐約美術館)以黃山谷行書、狂草及蘇體行書各書詩一首。其中狂草《上巳日獨行溪上有懷》十七行,體由山谷及狂素。50歲所作《草書卷》(現藏無錫博物館)則是學山谷狂草《竹枝詞》後有所得而拟其筆意所作。51歲所作《八月六日書事·秋懷七律詩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則已脫去山谷狂草形骸,直逼懷素神意。此幅與以狂草見長的祝枝山相比,毫不遜色。李登在此卷後跋雲:書家拟仿,雖極品皆可緻力,所謂步步趨趨,惟草聖如颠素不可拟仿,何?危波以縱逸。而以拟仿,神先乖隔。故能逼真,所謂飄逸絕塵而膛乎其後者也。
文征明的隸書作品不多,但他頗為自得。主要學鐘繇、梁鹄等。他有時以隸書作跋,如《跋範庵石湖詩卷》、《跋康裡子山書李白詩》等;也常作四體千字文(正、草、隸、篆);有時以大字隸書作引首。他的大字隸書與小字隸書大異其趣。此外,他曾集漢隸書寫《漢隸韻要》(祝允明校韻,國家圖書館藏)可見他于隸書用功之勤,推廣此體也不遺餘力。文征明的隸書雖不是他最擅長的書體,卻也是明代隸書風格的典型,恐怕與此舉不無關系。文征明的篆書與其他書體相比算是弱項。但在寫篆書風氣沉寂的明代,他的篆書仍是相當難得而珍貴的。《藝苑巵言》由于文征明常書千字文作日課,故其篆書自有相當的基本功力。
文嘉《先君行略》曾雲:“公平生雅慕元趙文敏公,每事多師之。論者的公博學,詩、詞、文章、書、畫,雖與趙同,而出處純正,若或過之。”由此可知文徵征明不但詩文書畫皆絕,而且于書法一門亦篆隸正行草皆擅,比他的前輩師友吳、王、李、沈、祝等更多能于篆隸兩體。因此,他能繼祝允明之後主盟吳門書派。
詩歌成就
文征明前期為“東莊十友”與“吳中四才子”之一,後期又“主風雅數十年”。文詩宗宋與宗中晚唐,融各家之所長,如陸詩之工整、蘇詩之文人意趣、白詩之雅緻、柳詩之幽深等。于此之外,文征明自身的性格、趣尚融化于詩中,形成了“雅饬之中,時饒逸韻”的詩風。
其一,雅饬之中,文詩的“雅”,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詩在結構和辭句上的安排,亦偏雅化。在文詩中,其結構嚴謹,句式工整,體現了整饬的特點。征明曾學陸遊,二者詩中均喜用對偶句。在文詩中,對偶句比比皆是,其常用的對偶句有四類:數字對、疊字對、色彩對和人地名對。
其二,“逸韻”詩風,文詩中的“逸韻”主要體現在隐逸之情和飄逸之美。文征明有濃厚的隐逸情結,自然在詩中有所流露。而其隐逸情懷的超凡脫俗,尤使其詩表現出飄逸的神采。再者文征明的雅緻和隐逸情懷使其詩脫離塵俗,染上一縷不食人間煙火之氣。其部分詩作寫得飄逸灑脫。如《醉仙圖》。
綜上,文征明詩風既“雅饬”,亦饒“逸韻”,吳中地域特色鮮明,充滿“雅”之氣息,與當時吳中“俚俗”詩歌形成鮮明反差。受吳中俗文化的影響,文征明亦作有極少量帶有俚俗特點的詩歌,但雅緻詩歌占絕對主導地位。文詩取盛唐之下,依照當時七子派的标準,文詩格調不高,而其部分詩作體現出來的飄逸奔放之氣,使其詩擺脫了柔靡的格調,隻是所占比例不大;同時,文詩不能純粹以七子派的标準來衡量,需用辯證的眼光來看,自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富餘藏書
文征明家藏書籍、書畫極富,真赝縱橫。收藏的古籍中,善本較多,宋刻本有《周易》《資治通鑒》《洪氏集驗方》《沖虛至德真經》《杜工部草堂詩箋》《白氏文集》等10數種,近千卷。其藏書樓名衆多,今從其藏書印知道有“玉蘭堂”、“辛夷館”、“翠竹齋”、“梅花書屋”、“梅溪精舍”、“玉盤山房”、“煙條館”、“悟言室”、“清白堂”、“歸來堂”等。藏書印章還有“竺塢”、“悟言室”、“江左”、“停雲”等。卒後,其子文彭、文嘉,皆能保藏其書籍和書畫。
文嘉是什麼朝代的
明朝。
文嘉(1501~1583),字休承,号文水,明朝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第二子。吳門派代表畫家。
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于鑒别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
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瓒,着色山水具幽澹之緻,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
代表作品有《山水花卉圖冊》、《垂虹亭圖》、《寒林鐘馗圖》等。
擴展資料:
代表作品介紹:
1、《文嘉山水圖卷》
《文嘉山水圖卷》是明代畫家文嘉創作的一幅紙本設色畫。此圖描繪水村漁舟、寺廟山居、岩穴幽渺。圖中畫法略有元代吳鎮、黃公望遺意,而參以黃氏的淺绛法設色。
圖中山石、樹木行筆松秀穩健,施墨設色富于深淺濃淡的變化,區分出物象的層次;水紋細密,用筆流暢而不闆滞;
山間彌漫的雲氣以墨和滕黃兩次勾線,近線條處以淡墨暈染,表現出雲層的厚度,頗富裝飾趣味。畫面徐徐展開,步移景易,引觀者悠遊于吳中的山林勝境之中,反映了當時吳中文人隐居、遊樂的生活情趣。
2、《文嘉行書七絕詩軸》
《文嘉行書七絕詩軸》是明代文嘉創作的一幅書法作品,共4行,92字。《七絕詩》為文嘉自撰七絕詩3首。書法清麗秀氣,簡淨勁爽。通篇筆畫圓曲、細長,運筆正斜、曲直、連斷、輕重、虛實表現自然得當。體勢疏密相間,多取斜勢。文嘉書受其父文徵明風格的影響,又有所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文嘉
明日歌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
作者是錢福。錢福(1461—1504)明代狀元,字與謙,因家住松江鶴灘附近,自号鶴灘。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缪之後。弘治三年進士第一,官翰林修撰,三年告歸。詩文以敏捷見長,有名一時,根據文嘉詩文修改的《明日歌》流傳甚廣。著有《鶴灘集》。
《明日歌》是明代的錢福根據文嘉《今日歌》續作的一首詩歌。詩人以自己為例寫下《明日歌》,勸告迷失的世人珍惜每一天活在當下,知足常樂,莫要為自己的私欲活在明天的日子裡。
擴展資料:譯文
總是在等待明天,又有多少個明天呢?
我的一生都在等待明日,什麼事情都沒有進展。
世人和我一樣辛苦地被明天所累,一年年過去馬上就會老。
隻有活在當下才能體會到早晨看河水向東流逝,傍晚看太陽向西墜落的真正生活。
百年之中的明天能有多少呢?請諸位聽聽我的《明日歌》。
詩人"文嘉"是何朝代的人
文嘉,明代人,生活在16世紀。本名文休承,字文水,江蘇蘇州人氏。他是明代畫家文征明的次子。在官場,文嘉曾擔任和州學正。他擅長小楷,繼承了家學傳統。山水畫的筆法借鑒了倪瓒的清脫風格,有時也模仿王蒙的皴染手法,作品顯得頗為秀潤。他還擅長花卉畫,愛好作詩,并精于古書畫的鑒賞。著有《钤山堂書畫記》。他的作品包括《石湖小景圖軸》、《夏山高隐圖軸》、《設色山水圖軸》、《山水花卉圖冊》和《曲水園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