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志士是什麼意思(文人志士是成語)

biang 中華百科 658

本文目錄

  1. 文士是什麼意思
  2. 文人志人是什麼意思
  3. 士人的定義士人的具體定義是什麼.在下扣謝
  4. 名人志士與文人墨客的區别
  5. 文人志士還是仁人志士

文士是什麼意思

文士的解釋

[man of letters]

讀書人;文人詳細解釋知書能文之士。《戰國策·秦策一》:“文士并飾,諸侯亂惑。”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诏策》:“隴右多文士,光武加意於書辭。”唐韓愈《與袁相公書》:“竊見朝議郎、前太子舍人樊宗師……習於吏職,識時知變,非如儒生文士,止有偏長。”魯迅《集外集拾遺·詩歌之敵》:“豢養文士仿佛是贊助文藝似的,而其實也是敵。”

詞語分解

文的解釋文é事物錯綜所造成的紋理或形象:燦若文錦。刺畫花紋:文身。記錄語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辭。用文字記下來以及與之有關的:文憑。文藝。文體。文典。文苑。文獻(指有曆史價值和參考價值的圖書資士的解釋士ì古代統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士族。士大夫。舊時指讀書人:士子。士民。學士。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士女。對人的美稱:志士。烈士。女士。軍銜的一級,在尉以下;亦泛指軍人;上士。士兵

文人志人是什麼意思

“文人志士”指的是在古代中國文化背景下的知識分子,他們不僅有深厚的學問,還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這些人因其才華和思想領導力,常被視為社會的精英。在曆史上,文人志士們多以著作和詩詞來表達内心的思想和感情,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人志士具有自信、獨立、追求自由的精神特征。他們以自己的人格為标準,追求内心的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文人志士更關注人文與精神上的需求,他們不僅關注自己的生活,也關心文化和社會的發展,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在當代中國,随着市場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文人志士的地位有所改變,但其精神和價值觀念卻流傳至今。現代文人志士既關注自身的成長,也積極參與公益、文化和社會領域的發展。他們倡導人文與精神的需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具有重要的現代意義。

士人的定義士人的具體定義是什麼.在下扣謝

士的類分

戰國文獻中,以“士”為中心組成的稱謂和專用名詞,據粗略統計有百餘種.這不僅說明士階層的複雜,也說明他們的行迹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為了區分不同的士,當時的人便開始對士進行類分.《墨子·雜守》篇把士分為“謀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書·算地》把士分為“談說之士”、“處士”、“勇士”、“技藝之士”、“商賈之士”.《莊子·徐無鬼》把士分為“知士”、“辯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禮教之士”、“仁義之士”等.根據士的特點、社會地位等情況,大體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武士.其中又分不同類别.第一類是國家的武裝力量.由于技能、職掌、兵種以及國别等不同情況,又有各式各樣的稱謂:“選士”、“練士”、“銳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禦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劍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第二類是俠士.典籍中稱之為“俠”、“節俠士”、“遊俠”.這些人的特點是見義勇為,為知己者死.第三類是“力士”,指力氣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韓詩外傳》卷七說:“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這裡把操筆杆的稱為文士.其實文化人,包括辯士,皆可稱為文士.早在戰國之初,墨子就曾對文士的特點與文士的不同類型作過劃分,他說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1].德行、言談、道術應該說是對文士的類分.戰國史籍中有關文士的各種稱謂不下三、四十種.這幾十種稱謂,大體可歸入如下幾類.第一類可稱為道德型.這一類的士把道德修養作為奮鬥目标.因此當時有不少人從道德品質意義上給士下定義或概括士的特點和本質.如孔子說:“士志于道.”[2]《呂氏春秋·正名》記尹文與齊王的對話:“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親則孝,事君則忠,交友則信,居鄉則悌.有此四行者,可謂士乎?’齊王曰:‘此真所謂士已.’”道德之士的稱呼計有:“通士”、“公士”、“直士”、“志士”、“修士”、“善士”、“信士”、“廉士”、“勁士”、“正士”.第二類可謂之為智能型.這些人重在知識和學以緻用,有如下稱謂:“文學之士”、“遊學者”、“法術之士”、“智術之士”、“有方之士”、“法律之士”、“弘辯之士”、“遊說之士”、“遊宦之士”、“察士”、“巧士”、“博士”、“智士”、“賢能之士”、“策士”、“任舉之士”、“傾危之士”等.隐士可以說是以上兩類的附類或兼類,這類士因種種原因不為官.不出仕并不是都不關心國計民生、社會政治大事;相反,有些隐士發表了許多評論時政得失的言論,甚至提出系統的理論,成為一家之言.有些隐士在社會上具有很高的聲望,君主貴人派使臣再三延聘,卻拒不受命.也有些隐士是一時的,隐居隻不過是靜觀待機之術.與“隐士”相同或相近的,還有如下稱呼:“居士”、“處士”、“山谷之士”、“江海之士”、“岩穴之士”、“貴生之士”、“高士”、“閑居之士”等.第三類可謂之技能型.這部分人又可分技藝之士、商賈之士、方術之士三部分.技藝之士指有一技之長和專門技能的人.《商君書·算地》說:“技藝之士資在于手.”《韓非?子·?顯學》說:“今商官、技藝之士,亦不墾而食.”商賈之士指經營工商業之士.例如管仲、鮑叔早年就曾經商.範蠡是士人經商緻富的典型.子貢既是士,又是大商人.戰國時期的白圭也是著名的士兼商人.到戰國有了“商賈之士”的說法,《商君書·算地》說:“商賈之士資在于身.”方術之士指蔔、巫、相面、看風水、求仙藥之類的士人.如《荀子·非相》:“梁有唐舉,相人之形狀顔色,而知其吉兇,妖祥.”戰國時期這一類的士人頗為活躍,有的參與國政.“荊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策,聞于國,莊王見而問焉.”[3]秦始皇統一之後,“悉召文學術士甚衆,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4].

(三)低級官吏.有些低級官吏稱之為“士”.具體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司法官的屬吏稱“士”,《孟子·梁惠王下》載:“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士師”為高級司法官,“士”則為較紙級的屬官.第二種是指基層臨民的官吏.這種士有其治所,如《非攻下》雲:“士不暇治其官府.”《管子·八觀》把“裡尉”稱之為“士”.第三種泛稱各種屬吏.《禮記·祭法》:“庶士,庶人無廟.”注:“庶士,府吏之屬.”

還有一些難于歸類的.如“勇士”、“國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車士”、“都士”等.通過以上的分類,可以看到士成份之複雜和在社會上分布面之廣,這說明士是社會中最活躍的一個階層.

二、士在社會中的地位

士的組成既然十分龐雜,其社會地位也就不可能相同.因此對士的社會地位隻能從不同層次進行考察.

(一)士與等級的關系

春秋時期,士基本上是等級制中的一個層次.到了戰國,等級制發生了重大變化.秦朝在舊等級制基礎上制定了二十等軍爵,使等級更加繁雜周密.山東六國的情況不甚清楚,但大體上也是向繁雜周密方向發展.戰國時期等級制的另一個特點是把民納入其中,出現了民爵.在戰國的等級制中,士不全是等級概念,但又與等級有關.

在政府的法規命令中,除秦二十等爵把“公士”作為第一級之外,在山東各國,還未見到把士作為一個等級的明文規定.不過在當時許多著述中,常常把士作為一個特定的等級來看待.

《墨子》許多篇叙述的庶人—士—大夫—諸侯—三公—天子序列,既可視為行政體系,又可視為等級體系.

更多的著作在論述婚、喪、衣、食等禮俗時,把士作為介于大夫與庶人之間的一個特定等級[5]().孟子葬其母與其父不一樣,為母親辦喪事以三鼎,為父親辦喪事以五鼎,其原因就在“前以士,後以大夫”[6].此例說明士與大夫有明确的分界.

在社會生活習慣中,人們也把士作為一個特定階層來看待.《荀子·王制》:“農農,士士,工工,商商.”《孟子·離婁下》:“無罪而殺士,則大夫可以去;無罪而戮民,則士可以徙.”

另外,在諸子書中,也有士中再分等級的記錄.《墨子·節葬下》載:“上士之操葬也.”所謂“上士”,顯然是别于下士而講的.《荀子·正論》中把士分為元士與庶士兩等.春秋以前,士中又分等次;戰國有關分等次的記載恐怕隻是曆史的孑遺.

從戰國的曆史發展看,士是由等級向社會階層轉變的時期.等級是由政府明令或由習慣法約定成俗的規定.社會階層不同于等級,它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社會活動的方式.可是在等級社會中,階層又不能不受到等級的影響與制約.所以在習慣上,人們還是把士視為高于民的一個等級,這是在轉變時期産生的現象.

(二)士大夫

“士大夫”是戰國出現的一個新概念.[7]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後.戰國典籍中表示等級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禮論》載:“大夫士有常宗.”《呂氏春秋·上農》載:“是故天子親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大夫士與士大夫表面看去隻是前後颠倒了一下,實際上反映了一個重大變化:大夫士強調的是等級;士大夫指的是階層,它的特點是知識分子和官僚的混合體.分而言之,無論在春秋以前或戰國,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職和爵位的人,社會地位比士高.為什麼從戰國開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興起,士大顯身手的結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雲,出現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戰國時期的大夫與春秋時期也不大一樣.春秋時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親分封而來的,并且是世襲的.戰國時期的大夫正演變為官僚體系中的一個職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數不再是靠宗親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襲,它們中的多數是由士升上來的.“士大夫”是上述情況在觀念上的反映.從時代看,這一概念在戰國中葉以後才流行開來.從内涵上考察,士大夫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内容:

其一,指居官與有職位的人.《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用現代話說,士大夫是職能官.《墨?子·?三辯》批評“士大夫倦于聽治”.這裡泛指一切官吏.《戰國策·秦策二》載:“諸士大夫皆賀.”這裡的士大夫指楚朝廷之臣與王之左右.《荀子·王霸》雲:“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這裡的士大夫指一切居官在職之人.《君道》又講:“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行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士大夫指諸侯以下的官吏.文官稱士大夫,武官也稱士大夫,《荀子·議兵》載:“将死鼓,禦死辔,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吳子·勵士》:“于是(魏)武侯設座廟廷,為三行,飨士大夫.”

哪一層官吏稱士大夫,無明确規定,從一些材料看,大抵為中上層官僚.《荀子·君子》講:“聖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衆庶百姓無奸怪之俗.”這裡把士大夫置于百吏官人之上.《君道》把士大夫列于“官師”之前.官師,百吏之長.《強國》篇講:“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正論》講:“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上為天子諸侯,下為卿相士大夫.”以上材料都說明士大夫在官僚層次中是比較高的.因士大夫是比較高級的官吏,所以享有不同的田邑.《荀?子·?榮辱》說:“志行修,臨官治,上則能順上,下則能保其職,是士大夫之所以取田邑也.”《禮論》中記載士大夫占有的田邑多寡不同,“有五乘之地者”,“有三乘之地者”.有些士大夫似乎還有私兵.《戰國策·齊策五》:“甲兵之具,官之所私也,士大夫之所匿……”

其二,指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

齊孟嘗君失勢之後,門客紛紛離去,這些門客在《史記·孟嘗君列傳》中稱為“士”,在《戰國策·齊策四》記述同一事件時則稱之為“士大夫”.《韓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污泥醜辱而宦.”意思是士大夫無德行而任官.在這裡,士大夫與官宦是兩個含義,士大夫指文化人.可見,士大夫可以指在位的官僚,可以指不在位的知識分子,也可兼指.士大夫從此時起在中國曆史上形成一個特殊的集團.他們是知識分子與官僚相結合的産物,是兩者的膠着體.

(三)士民、士庶人.

《國語·齊語》記載管仲治齊,實行四民分居定業,四民即士、農、工、商.《谷梁傳》成公元年也有四民之說:“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但分而言之,士與民是有差别的,屬于不同等次.士與民的分野在戰國的記載中仍不乏其例,如《荀子·臣道》雲:“民親之,士信之.”《管子·五輔》講:“善為政者……其士民貴武勇而賤得利,其庶人好耕農而惡飲食,于是财用足.”這裡把士民與庶人分為兩組人,前者指戰士,尚武勇;後者則以耕耘為業.不過在戰國,“士民”和“士庶人”又成為兩個普遍流行的概念.在一些舊注中,常把士民、士庶人分為士與民,士與庶人.這種分法不無道理,但從大量記載看,士民、士庶人已成為固定詞組.社會上存在着一部分人既是士,又是民.《孟子·離婁上》講:“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管子·大匡》載:“君有過大夫不谏,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進,可罰也.”從這些記載可見士庶人已被視為同一層次.

士民的主要事業是耕與戰,《呂氏春秋·孝行覽》載:“士民孝,則耕芸疾,守戰固.”《韓非子·初見秦》記趙長平之戰,秦“悉其士民于長平之下”.《墨子·辭過》雲:“兵革不頓,士民不勞,足以征不服.”文中士民與百姓實為一指,皆從事耕戰.士民是國家居民中的大多數,故《荀子·緻士》概括:“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士民、士庶人兩個概念的流行,反映了士與民的交融.在社會的變動中,有相當一部分士下降到與民地位無異的境況,即所謂的“布衣之士”、“匹夫之士”.

(四)士君子與學和道義的關系

士大夫是士的高層和步入仕途的士;士民是士的下層,與民的地位混同或相差無幾.在上、下層之間,還有一個中間層次,這部分士上不及官,下不為民,以學和倡導道義為己任.儒家對這個問題論述得最多.子路問孔子:“何如斯可謂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8]孔子又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9]“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10]子張說:“士見危緻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11]這些論述對士的基本規定可概括如下:第一,士以學和道德修養為己任;第二,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第三,以出仕作為自己的前途,仕則忠于職守.孟子對士的要求與孔子大緻相同.王子墊問孟子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又說:“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如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12]又說:“無恒産而有恒心者,唯士為能.”[13]荀子對士的要求重在遵從禮義.《修身》講:“好法而行,士也.”這裡的法指禮法.荀子認為士的天職是正身,“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貧,舍佚而為勞,顔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14]其他諸子也把士與道義緊密連結在一起.

士君子是表示士之道德的一個重要概念.從現有的文獻看,最早使用這一概念的是墨子.在《墨子》中,士君子有兩種含義,其一,指中下級官吏,如《墨子·尚同中》所雲:“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請将欲富其國家,衆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其二,指知識分子.《墨子·天志上》載:“今天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于仁義,則大相遠也.”到了荀子手中,士君子完全變成了表示道德和知識程度的一種稱呼.《荀子·子道》載孔子與弟子的對話,子路曰:“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曰:“知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君子矣.”顔回曰:“知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明君子矣.”士君子在道德上高于士,不及“明君子”.《性惡》說:“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修身》說:“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榮辱》說:“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總上所述,士分布在社會各個角落,上可為卿相,下可為士民、布衣.士的社會地位與職業千差萬别,在差别中又有統一性,即知識、道德和勇力.這些東西是無形的,但在社會活動中又無所不在,無所不需.士正憑借這些無形的東西才能遊于社會各個角落.

這樣行嗎?

張儀商鞅韓非

士是周以來的一個貴族等級,是貴族的最下層

周代分封制規定貴族有四個等級:天子、諸侯、大夫和士

以上三個等級都有一定的田産,全國土地歸天子所有,天子封諸侯國給諸侯,諸侯再封邑給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說的“無恒産”

但是士階層也有自己的貴族尊嚴,佩劍是貴族的标志,因此無論士有多窮也要佩劍,因為這代表他貴族的尊嚴,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有恒心”

在戰國時代,士階層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時期一些居于士階層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權,例如孔子時代的陽虎,到了戰國時代,士主要分為幾個類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謀士,根據他們的名字就能夠猜出他們的專長

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諸侯身邊,為他們出謀劃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門客,主公為他們提供食宿,他們就要對主公盡忠,但他們絕對不是奴隸,因為他們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勢或對他不好,他就可以選擇離開

戰國四公子都有蓄養門客的習慣,經常門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竊符救趙中的雞鳴狗盜之徒就是士,隻要有一技之長就是士

士後來發展成為農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學說中,士被賦予了管理國家的重任,孔子認為當時的士是周朝的希望

東漢之後出現的士族已經和周代的士很不一樣了

士這個階層一直維持到西漢,韓信的謀士蒯通就是士

名人志士與文人墨客的區别

我認為是有區别的。

文人泛指讀書人;而墨客着重指寫書的!

文人強調一個“文”字,而墨客強調一個“墨”字。墨說明就是寫,墨客也就是作家了,但是作家是文人,文人卻不一定是作家。文人範圍廣泛,可能與文學有關的造詣又很深的都是文人,而作家卻是一個有點普通的名詞了。

文人志士還是仁人志士

仁人志士。根據查詢百度文庫信息顯示,仁人志士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而文人志士指的是學者、文人等,不是成語,是有2個詞語組合在一起的,所以是仁人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