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宋代五大名窯有哪些
宋代的五大名窯是:
1.龍泉窯:位于浙江省龍泉市,主要生産青瓷和白瓷,精細度和制作工藝在宋代瓷器中排名前列。
2.官窯:位于河南省開封市,是宋代最重要的官方瓷器制作基地,生産了禦用瓷器。
3.汝窯: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汝州市,以制作釉色瓷器和刻花瓷器而聞名,尤以青花瓷、白釉瓷和紅釉瓷最為著名。
4.鈞窯:位于江西省鄱陽市,這裡産的瓷器質地柔和,釉面瑩潤,色澤美麗,制作精美,尤以綠釉瓷和紫砂瓷盆著名。
5.宋徽窯: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是宋代徽州地區的瓷器制作中心,産出了大量的青花瓷、白釉瓷、黑釉瓷等傳世精品。
宋代八大名瓷包括哪些
1、汝窯汝瓷雄居宋代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之首,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傳世品僅有60餘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随光變幻。其釉色,如雨過天晴,溫潤古樸,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陽光下時隐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2、官窯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官窯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征之一。它無精美的雕飾以嘩衆,也無豔彩塗繪以媚人,唯以古樸莊重的造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協同紫口鐵足之美,形成了和諧優美、神完氣足的藝術珍品。3、哥窯哥窯器物胎色較深,胎質細膩,足邊及口沿釉薄處也可見深色胎,制作工藝精湛,裝燒方法亦采用支釘支燒或墊燒,一些盤爐器物的足底有極為規整的圓形支燒痕。釉色以青灰、米黃為多,釉質肥潤,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紋分兩種,一種開較大的黑色片紋,另一種是在黑色片紋中又開細小的黃色片紋,俗稱“金絲鐵線”,是哥窯器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4、定窯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定窯以裝飾見長,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窯以白色為多,之外有紅、黑、紫、綠諸色。5、鈞窯鈞瓷以釉色窯變見長,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雙”的特點。同樣的釉色,入窯經1350度高溫燒成後,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樣,并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景觀效果。6、景德鎮窯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并創造了青花、釉裡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珑、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7、耀州窯耀州窯瓷以刀代筆的刻花裝飾最為精湛,運刀揮灑如行雲,刀下線條如流水,講究一氣呵成,刻成後紋飾奔放遒勁,線條活潑流暢,立體感極強,再施以透明的青綠色釉,燒成後更顯器物淡雅秀麗,格調高峻。裝飾技法以刻、印、劃、雕、堆、镂空為主。8、磁州窯磁州窯以黑釉剔花瓷和鐵鏽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紋飾,将紋飾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燒成後黑白對比分明,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裝飾效果。
宋代時期有哪些比較出名的瓷器
宋代著名的名窯瓷器有:
1、汝瓷,五大名窯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汝窯以青瓷為主,瓷胎體一般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在造型上莊重大方;
2、官窯,由官府直接營建,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豔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官窯胎色鐵黑、釉色粉青,“紫口鐵足”增添古樸典雅之美;
3、哥窯,主要以盤、碗、瓶、洗等為主,哥窯将“開片”的美發揮到了極緻,産生了“金絲鐵線”的典型特征,“金絲鐵線”使平靜的釉面産生韻律美;
4、鈞窯,其顔色有玫瑰紫、天藍、月白等多種色彩,鈞瓷的釉厚且黏稠,典型特征是“蚯蚓走泥紋”;
5、定窯,其色調上屬于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濕潤恬靜的美感。
宋代瓷器有哪五大名窯
中國五大名窯即宋代五大名窯,分别為: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我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内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産量最多所緻。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宋代定窯瓷器有哪些特征
宋代定窯瓷器窯址位于河北曲陽澗磁村,北宋時期的定瓷白釉具有以下特征:
1.淚痕: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淚痕現象僅見于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并無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内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淚痕。北宋早期,定窯采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後,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筆者曾見過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2.竹絲刷痕: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常可看見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後旋坯加工時留下的。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征。
宋代定窯瓷器的胎骨較薄而且精細,顔色潔淨,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為白色,釉質堅密光潤。定窯瓷器的白釉多閃黃,故有“粉定”之稱,釉面偶爾還有垂釉的現象,由此又有了“淚釉”的别稱。
宋代定窯瓷器常見的器型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罐、爐等器形則比較少。定窯瓷器的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北宋早期的定窯刻花,構圖、紋樣都比較簡單,以重蓮瓣紋居多,裝飾具有淺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窯的刻花裝飾精美絕倫,獨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