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天門中斷楚江開的天門是哪裡
天門中斷楚江開中的“天門”指天門山。
天門山:位于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
《望天門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回旋。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擴展資料:《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年)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前兩句用鋪叙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顯示了一種動态美。
全詩通過對天門山景象的描述,贊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壯麗,表達了作者初出巴蜀時樂觀豪邁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精神風貌。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動靜虛實,相映成趣,并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表現出一種新鮮的意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寫的是哪裡
這是李白的《望天門山》
地點說的就是天門山。
天門山:位于今安徽省當塗縣西南長江兩岸,東為東梁山(又稱博望山),西為西梁山(又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雲:“兩山石狀曉岩,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天安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是什麼風景名勝
這個題目有錯别字,正确的應該是“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出自李白的《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
注意不是湖南張家界的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中的天門指的是哪裡
天門:指天門山。
望天門山作者: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長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東流到此沒有回旋。
兩岸青山對峙美景難分高下,遇見一葉孤舟悠悠來自天邊。
注釋⑴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記雲:“兩山石狀曉岩,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總謂之天門山。”
⑵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即長江。因為古代長江中遊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
⑶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轉。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峻方向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湧。
⑷兩岸青山:分别指東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現。
⑸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遠遠望去,仿佛來自日邊。
天門中斷楚江開指的是哪個地方
天門中斷楚江開指的是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當塗在戰國時期屬楚國,故流經此地的長江稱楚江。
出處《望天門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創作的一首七絕。全文: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譯文:天門山從中間斷裂是楚江把它沖開,碧水向東浩然奔流到這裡折回。兩岸高聳的青山隔着長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葉孤舟像從日邊駛來。
全詩賞析: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兩句即從“江”與“山”的關系着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着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着洶湧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
不過前者隐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