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都有什麼字體(書法都有什麼字體圖片)

biang 中華百科 955

本文目錄

  1. 軟筆書法有幾種字體
  2. 書法字體有幾種
  3.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是什麼
  4.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别是什麼
  5. 毛筆 書法有幾種字體

軟筆書法有幾種字體

五大字體:篆、隸、楷、行、草

篆:大篆、小篆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等。小篆也稱“秦篆”,它是大篆到隸、楷之間的過渡體。篆體形式不固定,風格多變,寫起來也是最難的。

隸:隸書在篆書之後秦始皇“書同文”政策下由程邈整理。有波、磔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用筆柔美,章法嚴謹,嚴肅卻不死闆,方直但不生硬。

楷:由隸書演變來的,形體方正,筆畫平直,也叫正楷,是我國發展時間最長的一種書體。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顔真卿(顔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楷書一般作為入門書體,其上可追篆隸,其下可及行草。

行: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比楷書更加靈動活潑,兼顧草書所不具備的嚴謹。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顔真卿所書《祭侄稿》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轼《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書的出現是書寫簡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結果。

草:書體簡化書寫速度加快的極端,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有着極強的藝術價值。

書法字體有幾種

書法字體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種。

1、行書字體

行書是一種書法統稱,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

2、草書字體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3、隸書字體

隸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和“一波三折”。

4、篆書字體

篆體為漢字古代書體之一,也叫篆書,是對古文字的統稱。廣義上的篆體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缪篆、疊篆等。狹義上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5、楷書字體

楷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是什麼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别是:宋體、燕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黑體、仿宋等。

1、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2、草書

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3、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4、燕書

書法燕書入筆露鋒,收筆出鋒,中鋒用筆,右下取勢,既繼承了傳統書法,又和傳統書法有區别,呈現一種鮮明的新的書體個性風格。

5、宋體

為适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點、撇、捺、鈎等筆畫有尖端,屬于襯線字體,常用于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6、楷書

漢字的一種字體,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7、黑體

又稱方體或哥特體,沒有襯線裝飾,字形端正,筆畫橫平豎直,筆迹全部一樣粗細。漢字的黑體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中的黑體所創造的。

8、仿宋

仿宋字,是印刷字體的一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仿宋體帶有楷書味,橫豎筆劃粗細一緻。橫的筆劃象手定的那樣左低右高的傾斜,翹高3度左右,起筆落筆與轉折都有筆頓,點、撇、捺、挑、勾、尖鋒加長。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别是什麼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别是:宋體、燕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黑體、仿宋等。

1、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2、草書

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3、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4、燕書

書法燕書入筆露鋒,收筆出鋒,中鋒用筆,右下取勢,既繼承了傳統書法,又和傳統書法有區别,呈現一種鮮明的新的書體個性風格。

5、宋體

為适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點、撇、捺、鈎等筆畫有尖端,屬于襯線字體,常用于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6、楷書

漢字的一種字體,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7、黑體

又稱方體或哥特體,沒有襯線裝飾,字形端正,筆畫橫平豎直,筆迹全部一樣粗細。漢字的黑體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中的黑體所創造的。

8、仿宋

仿宋字,是印刷字體的一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仿宋體帶有楷書味,橫豎筆劃粗細一緻。橫的筆劃象手定的那樣左低右高的傾斜,翹高3度左右,起筆落筆與轉折都有筆頓,點、撇、捺、挑、勾、尖鋒加長。

毛筆 書法有幾種字體

1、楷書體

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的特點在于規矩整齊,是字體中的楷模,一直沿用至今。

楷書的産生,緊扣漢隸的規矩法度,而追求形體美的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漢字的書寫逐漸變波、磔而為撇、捺、且有了“側”(點)、“掠”(長撇)、“啄”(短撇)、“提”(直鈎)等筆畫,使結構上更趨嚴整。

2、行書體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3、隸書體

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觑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代表碑帖有《華山碑》《禮器碑》《曹全碑》等。

4、草書體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草書始于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5、魏碑體

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志、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此時書法是一種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過渡性書法體系。魏碑書法對後來的隋和唐楷書體的形成産生了巨大影響。

極有名的如《鄭文公碑》《張猛龍碑》《高貞碑》《元懷墓志》及《張玄墓志》,已開隋、唐楷書法則的先河。魏碑上承漢隸傳統,下啟唐楷新風,為現代漢字的結體、筆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6、篆書體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毛筆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