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949年随國民黨去台灣的著名文人有哪些
錢穆、林語堂、梁實秋、張大千、黃君璧等。
1、錢穆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隐、與忘、孤雲,晚号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号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颉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曆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
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台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 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歲,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台灣都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曆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
2、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
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
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說《京華煙雲》《啼笑皆非》。
散文和雜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3、梁實秋
梁實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原名梁治華,字實秋,筆名子佳、秋郎、程淑等,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國著名的現當代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内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
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莎士比亞全集》(譯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學,取得哈佛大學文學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先後任教于國立東南大學(東南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今中國海洋大學、山東大學共同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
1949年到台灣,任台灣師範學院英語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歲。
4、張大千
張大千(Chang Dai-Chien,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原名正權,後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裡港人,齋名大風堂。
四川内江人,祖籍廣東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區城郊安良裡的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國潑墨畫家,書法家。
20世紀50年代,張大千遊曆世界,獲得巨大的國際聲譽,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他與二哥張善子昆仲創立“大風堂派”,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特别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
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并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号多如牛毛。
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标志。
他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儒、郎靜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畫家畢加索交流切磋。
5、黃君璧
黃君璧(1898年11月12日—1991年10月29日),廣州南海人。原名允瑄,晚号君翁,本名韫之,以号行,中國現代著名國畫藝術家、教育家。父仰荀,家藏甚富。
早年畢業于廣東公學,後從畫家李文顯遊,并與粵東藏家交往。緻力于山水畫,尤以畫雲水瀑布為長。1923年與盧振寰、黃般若等成立癸亥合作畫社。
1929年任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教務主任、1937年後曆任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等。1949年遷居台灣,任今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主任。
多次在國内外舉辦個人畫展。傳統功底深厚,經曆了現代中國畫的繼承、演變、革新的過程。出版著作《黃君璧畫集》《黃君璧書畫集》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黃君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錢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張大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梁實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林語堂
台灣書法家---曾玉鼎
曾澤昆 字子陵 号玉鼎 1948年生於台灣高雄縣,生性熱情豪爽,淡泊名利,『修心、養身、積德;誠信、忠義、智慧』是一生秉持之座右銘,希與緣識世人共勉。
1955年啟蒙書法,師事蔡鲲鵬老師。即酷愛之,複加聰穎,每能達通。
1957年書趙孟頫法帖,曾獲報導【神童】之譽。及長涉獵廣泛碑帖,無論真、草、隸、篆,深悟神采,尤以擘窼大字,更見氣勢遒勁、神韻渾厚,屢獲贊歎。
1965年以顔真卿法書榮獲台灣書法比賽特優等金質獎。嗣後屢獲大獎,聞名書法界。
1978年榮膺國家書法代表仿造韓日,深獲大韓統領樸正熙垂愛,并奉谕書寫【尊道】二字橫批,揚名海外,亦因此與大韓海東書道會結盟。與日本龍唐、紫雲、龍軒等書道會結盟。
1979年蒙台灣軍界耆老何應欽(尊稱何敬公,四星上将),主辦第一次個展於台北信義路二段芝麻大飯店。
1981年應台南書法協會邀請個於台南市社會教育館。
1983年應高雄市社會教育館邀請個展。爾後即醉心於書墨神韻之進階。
2010年榮獲日本親王伏見博明殿下、六條有康殿下頒贈【書道泰鬥】殊榮,并榮獲金質國徽章。與國際文化振興學士院文學教授資格。
2011年榮升國際文化振興學士院院士資格。
台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台灣著名書法家有以下幾位:
1.林散之:被譽為“當代草聖”。他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還融合了中國傳統書法的精髓。林散之擅長草書,其字迹矯健有力,充滿韻律感。他的書法作品中蘊含着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内涵。
2.張大千:不僅是一位著名的畫家,其書法也頗受贊譽。他的書法深受中國傳統書法影響,同時融合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張大千的書法作品展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底和獨特的藝術個性。
3.陳立夫: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書法以楷書和行書見長,筆力雄健,結構嚴謹。陳立夫的書法作品充滿儒雅之氣,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詳細解釋如下: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其書法文化深受大陸傳統書法的影響。上面提到的書法家都在台灣乃至整個華語圈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林散之的草書獨具特色,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語言。他的書法作品不僅在台灣受到贊譽,也在國際舞台上獲得了一定的認可。
張大千不僅在繪畫領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其書法也頗受關注。他的書法作品展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底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陳立夫作為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書法作品充滿儒雅之氣。他的楷書和行書作品在台灣及海外都有一定的傳承和影響。
這些書法家的作品和成就都是台灣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