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畫字)

biang 中華百科 726

本文目錄

  1. 書法和國畫的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2.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蘇轼書法的最高境界
  3. 書法欣賞的三個境界
  4. 書法創造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書法和國畫的最高的境界是什麼

書法的最高境界書法中的線條美,離不開輕、重、徐、疾、抑、揚、頓、挫,線條的感染力在于它的豐富,不單調,極盡變化,富有節奏感。當代書法審美感除了對線條圓潤立體、中鋒用筆的追求,對勁健的、内藏韌性的追求,對線條豐富、一波三折的追求外,還應對一幅作品本身趣味的追求。“趣”已成為當代書法審美的基本特征。

“趣”是書法中一種很高的境界,書法源于自然,是書法家的創造,是主觀與客觀、表現與再現的統一,但是最終還要歸于自然,而自然天趣指的是書法作品中情感的流露,見不到技巧上的斧鑿痕迹。“趣”,并非刻意的,做作的,而是作品自然的流露。

書法是墨色和線條的變化,必須超脫于一般書寫之上,但是不能太極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都是極端的錯誤。墨色和線條的變化,要有人看得懂,這是起碼的藝術底線。但是這并不等于可以在書法上不下功夫,而是一種追求的結果,即是要“既雕既琢,複歸于樸”。書法用筆中的圓潤主、勁健了、豐富都離不開自然,自然中的天趣給人一種純真向上的感染力,許多古人的詩稿、手劄,往往同時又是件很好的書法作品,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書作自然而具有天趣,所以“趣”是當代書法審美追求的必然方向。

中國畫之所以能為大衆接受,是因為它的人性指歸的“至善”。既然是養心修身之術,誰都不會排斥,是人性的需要。面對宋人山水,可遊可居、可靜心暢神,坐遊萬裡、精骛八極,進而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精神内守的狀态,也即“入靜”的狀态。中國畫的筆墨觀念一俟形成,就把自己跟世俗的審美觀隔開了,這與文人士大夫的介入有關。“神會”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這便注定心理修養和悟性的至關重要。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蘇轼書法的最高境界

書法的最高境界是神用筆

,這裡有顔真卿的話,敢問長史神用執筆之理,可得聞乎?”

張旭并沒有直接給他解釋,而是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為師的筆法是得自于我的老舅陸彥遠。我們在這裡需要交代的是,陸彥遠既是張旭的舅舅,也是陸柬之的兒子,而陸柬之既是虞世南的學生,又是他的外甥。另外,褚遂良也是虞世南的學生,也就是說陸柬之和褚遂良是師兄弟,換句話說,因為褚遂良比陸柬之小,所以褚遂良是陸彥遠的師叔。

接着張旭又講道,舅舅曾說他随其父陸柬之練習書法很多年,花了很大的工夫,雖然用功很深,筆法也得到了,但始終感覺筆迹不夠“殊妙”。所謂“殊妙”,殊是特殊,超出一般;“妙”自然是妙不可言了。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的書法始終沒有達到那種不可言說的、非一般的至美境界。其實,書法不是就字論字,而是在字外籠罩有一種言外之意的味道,這才稱得上殊妙。而陸彥遠的苦惱就在于自己僅僅是把字寫得好看而已,正是這個問題,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陸彥遠又在苦苦思索他的字為什麼不能殊妙的緣由,不經意擡頭一看,正巧碰見了面前所站的褚遂良。陸彥遠立刻逮住機會向褚遂良請教。陸彥遠說,我練字多年,為什麼就不能夠像您這樣進入殊妙之境呢?褚遂良将手一背,長吟一聲,說了一句話——用筆當須如印印泥。他留下了這8個字,便轉身離去。可是陸彥遠非但沒有弄清自己的問題,還加上了這8個高深莫測的字,這就讓他更糊塗了。“印印泥”是中國書法史上著名的術語,從唐朝一直到現在,關于它的争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對于它的理解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沒有定論。想必當時的陸彥遠一頭霧水,對于師叔所說的話充滿了疑惑。

有一天,陸彥遠和幾個朋友到江心的小島上去遊玩兒,當别人都去爬山、戲水、撲蝴蝶的時候,他卻在旁邊一心想着“印印泥”是什麼。不覺間走到水邊,蹲了下來,就在這時,陸彥遠突然間頓悟了。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是這樣記載的:“遇見沙平地靜,令人意悅欲書。”“意悅”,即是心中喜悅;“欲書”,就是有一種強烈的想在沙地上書寫的欲望。于是,“乃偶以利鋒畫而書之”,陸彥遠拿來一支似錐子般鋒利的器物,在沙地上随手一畫。這一畫便畫開了中國書法的大門。接着又寫道,“其勁險之狀,明利媚好”,沙中所畫之線條幹淨利落、明媚爽朗。這樣,陸彥遠就悟到了,原來“用筆如錐畫沙”。于是,他把這個故事講給張旭,而後,張旭又把這個故事轉述給了顔真卿。張旭說這就是“神用筆”,如果你能夠掌握“錐畫沙”的話,自然能夠齊于古人。

蘇轼自成一家,其實他對書法了解最深,他的境界的,我書意造本無法吧,這也是一種自然的書法

書法欣賞的三個境界

書法欣賞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一概而論,但書法欣賞仍有其基本規律可循,亦非“玄學”之術。筆者以為,欣賞書法是書法在人腦中“再創作”的過程,因此,必先“識形”,次而“賞質”,再而“寄情”,三步逐行,漸入佳境。第一境識形書法是線條形象的藝術,“形”有四要素。賞得“四要素”則入第一境。一曰格式。書法以條幅、中堂、橫披、匾額、鬥方、扇面、對聯、尺牍、手卷、頁冊、題畫等格式最為經典。二曰書體。書體以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魏體、章草、行草等最為常見。三曰色彩。書法的色彩以白紙、墨字、紅印組合最為耐看。四曰構成。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以正文、題款、印章構成最為普遍。第二境賞質書法不同于寫字。書法要講究“法度”,“合法”才能“質美”。其“法”有四。賞得“四法”則入第二境。一曰字法。字乃書法之根本。聚點畫而成字,點畫之間應當“平衡對稱,對比和諧,主次得宜,疏密适度,多樣統一。”二曰筆法。用筆貴在因體而變、穩實豐富;中側(鋒)互換,法出有源;筆力遒勁、力透紙背。三曰章法。章法即整幅書法作品的“布白”。它講究字與字、行與行之間以筆勢連綿,氣脈暢通、節奏分明,若如“行雲流水”。即所謂“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計白當黑,奇趣乃出”。四曰墨法。墨有六彩之說,即“濃、淡,枯、濕,燥、潤”。若能“帶燥方潤,将濃遂枯”,則可達到“無聲而樂的和諧”,“五光十色的神采”,“灑筆以成酣歌,和墨以籍談笑”的境地。第三境寄情“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劉熙載語)。書法的目的是“暢寄幽情”。書法藝術的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人的氣質的一種抽象體現與表露。欣賞書法不僅僅是看功力的深厚,看點畫、章法的精巧,而是要看作者的精神、胸襟、氣質修養。因此,欣賞書法的最高境界是通過書法作品與書法家“對話,交流”。而賞得此境需要賞者“見智”、“見性”,悟得書法之“出法”、“意境”、“氣質”之妙理。一曰出法。卓越的書法家總是善于在嚴格的法度之中自由馳騁并施展其創造才能。因此,他們往往任情姿性,縱筆所如,使人看出他們的“無拘無束”,而又不流于“荒誕狂怪”;既有“先聖”的遺風,又有自己的“聖地”,即所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放豪之外”。二曰意境。書法的意境是指于書法作品中流露出的精神内涵,則在生動的氣韻、飛揚的神采以及空間餘白所構成的幽深而曠遠的意象。如,有的象行軍布陣,旗幟飛揚,士馬精研;有的象尺幅丹青,疏林遠阜,錯落有緻;有的象江河大川,奔騰浩蕩,一瀉千裡;有的象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麗;有的象婀娜舞姿,素袖輕揚,一步一形;有的象悠揚樂曲,繞梁三日,牽人情思。這就是書法富于韻緻,并且交織着生命節奏的意境。三曰氣質。常言道,“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書法家抒情達意的特殊語言。如同作家之文,詩人之詩,歌者之聲。因此,有獨立性、創造精神的人,其書往往風格獨具;依賴性強、唯唯喏喏的人,其書往往依傍門戶、缺乏個性。性情豪爽英邁之人,其書往往氣度恢宏;感情纏綿悱恻之夫,其書往往柔媚有餘,勁健不足。志行高潔者,其書往往清氣飄灑;格調低下者,其書往往俗氣橫流。心情恬淡者,其書往往氣靜端莊、淡泊曠達;追名逐利者,其書往往張牙舞爪、嘩而取寵。怎樣評價與欣賞書法作品一幅書法作品,放在我們的面前,怎麼評價、怎麼讀懂、怎麼欣賞,是我們每個愛好書法的人尤其是業内人士應該知道的問題。南朝書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他所強調的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我認為在讀作品之前,心裡首先要明确書法欣賞的審美标準,這是正确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基礎。其次是要掌握書法欣賞的方法,這是進行書法評價與欣賞的關鍵所在。一、書法的審美标準一般地說,“形”包括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産生的書法空間結構;“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采意味。(一)書法的點畫線條書法的點畫線條具有無限的表現力,它本身抽象,所構成的書法形象也無所确指,卻要把全部美的特質包容其中。這樣,對書法的點畫線條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1、力量感點畫線條的力量感是線條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種比喻,指點畫線條在人心中喚起的力的感覺。早在漢代,蔡邕《九勢》就對點畫線條作出了專門的研究,他指出“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點畫勢盡,力收之”。要求點畫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終,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藏頭護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說可以忽略中間行筆。中間行筆必須取澀勢中鋒,以使點畫線條渾圓淳和,溫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點畫線條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鋒芒的大篆、小篆均須藏鋒。書法中往往根據需要藏露結合,尤其在行草書中,千變萬化。欣賞時,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應,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輕薄。2、節奏感節奏本指音樂中音符有規律的高低、強弱、長短的變化。書法由于在創作過程中運筆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産生了輕重、粗細、長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規律的交替變化,使書法的點畫線條産生了節奏。漢字的筆畫長短、大小不等,更加強了書法中點畫線條的節奏感。一般而言,靜态的書體如篆書、隸書、楷書節奏感較弱,動态的書體行書、草書節奏感較強,變化也較為豐富。3、立體感立體感是中鋒用筆的結果。中鋒寫出的筆畫,“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這樣,點畫線條才能飽滿圓實,渾厚圓潤。因而,中鋒用筆曆來很受重視。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在書法創作中側鋒用筆也随處可見。除小篆以外,其他書體都離不開側鋒。尤其是在行草書中,側鋒作為中鋒的補充和陪襯,更是随處可見。(二)書法的空間結構書法的點畫線條在遵循漢字的形體和筆順原則的前提下交叉組合,分割空間,形成書法的空間結構。空間結構包括單字的結體、整行的行氣和整體的布局三部分。1、單字的結體單字的結體要求整齊平正,長短合度,疏密均衡。這樣,才能在平正的基礎上注意正欹朽生,錯綜變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見險絕,險絕中求趣味。2、整行的行氣書法作品中字與字上下或前後相連,形成“連綴”,要求上下承接,呼應連貫。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态書體雖然字字獨立,但筆斷而意連。行書、草書等動态書體可字字連貫,遊絲牽引。此外,整行的行氣還應注意大小變化、欹正呼應、虛實對比,以及由此而産生的節奏感。這樣,才能使行氣自然連貫,血脈暢通。3、整體的布局書法作品中集點成字、連字成行、集行成章,構成了點畫線條對空間的切割,并由此構成了書法作品的整體布局。要求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密得宜,計白當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參差錯落,變化多姿。其中楷書、隸書、篆書等靜态書體以平正均衡為主;行書、草書等動态書體變化錯綜,起伏跌宕。(三)書法的神采意味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氣和光采。書法中的神采是指點畫線條及其結構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調、氣質、情趣和意味的統稱。“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說明神采高于“形質”點畫線條及其結構布局的形态和外觀,形質是神采賴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書法藝術神采的實質是點畫線條及其空間組合的總體和諧。追求神采,抒寫性靈始終是書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書法中神采的獲得,一方面依賴于創作技巧的精熟,這是前提和基礎;另一方面,隻有創作心态恬淡自如,創作中心手雙暢,物我兩忘,才能寫出真情至性,融進自己的知識修養和審美趣味。二、書法欣賞的方法書法欣賞同其他藝術欣賞一緻,需要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由于書法藝術的特殊性,又使書法欣賞在方法上表現出獨特性。一般地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緻,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随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象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将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正确領會作品意境。在書法欣賞過程中,将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征,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如欣賞顔真卿楷書,可将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哙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于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聯想到顔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調。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曆史的積澱,,都是特定曆史文化背景下的産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于正确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顔真卿告豪州伯父稿》雲:“《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複《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情事不同,書法亦随而異,應感之理也。”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向。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總之,書法欣賞過程中受個性心理的影響,使欣賞的方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僅是書法欣賞的一種方法,欣賞過程中可以将幾種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賞過程中還必須綜合運用各種書法技能、技巧和書法理論知識,極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審美評價能力,盡力按作者的創作意圖體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賞中有評、評中有賞,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曆史環境中去考察,對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賞和公正、客觀的評價。當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賞方法以後,多進行欣賞,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揚雄謂,“能觀千劍,而後能劍;能讀千賦,而後能賦”,說的正是這個意思。評審書法的好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評論者的主觀因素往往起決定作用。首先愛好不同,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纖細秀美,有的人喜歡厚重粗狂;有的人偏愛端正靜氣的楷書,有的人偏愛生動流暢的行草。其次,文藝修養有深淺,審美趣味有高低。有的人追求寫實,有的人追求寫意;有的人推崇傳統,有的人推崇創新。評審書法的一般方法是,先看整體布局、色澤等外形式是否統一協調,是否吸引人。書法本身最先入目的是總體布局(章法),整幅楷、隸、篆有些類似團體操,要求整齊;行書象列隊便步走,要行氣貫通;草書則是騰躍蹁跹的舞蹈,要求渾然一體,雜而不亂。一幅作品,使人首先受到感染的是它的色澤,紙墨、印泥、印章的質量不好,雖不決定字的好壞,但影響作品的效果。再看局部細節(筆畫、結構、筆力、節奏等)是否有功力有變化,是否生動。點畫是字的建築材料,質量必須優良,寫字不講究基本筆畫,等于随便撿些樹枝石塊,用爛泥堆房子一樣。書法作品由單個漢字組成,單字由多種筆畫構成,每一種筆畫又有多種形狀,組合幾十種不同形狀的線條,可以構成各種各樣的畫面。外形上有長短、粗細、方圓、曲直等,構成上有橫豎、正斜、縱橫、轉折等,硬直而剛,軟曲而柔,豐厚而腴,纖細而秀,圓潤而溫文,粗糙而狂放。每一筆畫的完成,都分起、行、收三步,起筆有方圓尖和藏露變化,行筆的軌迹最好厚實而有立體感,收筆宜幹淨利落。結體的基本要求是:楷、行、隸、篆平中求險,不能寫得過于平闆,草書險不失正,不能寫得于過于狂怪。同樣一種字體,同樣一個字,同樣的筆畫配合,一人寫出來有一人的面貌,好比五官軀體都有一定的形狀和一定的部位,并不妨礙人各有其獨特的容貌和體态一樣。看單個字是不是寫得好,除筆畫和間架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筆力,筆力強如人精力旺盛,筆力弱如人萎靡不振,力的表現有外露和含蓄兩種,外露适宜表現開朗的内容,含蓄适宜表現深沉的内容。書寫時,筆或提或按,或行或止,行筆速度時快時慢,由此而形成節奏,一個字有一個字的節奏,一幅字有一幅字的節奏,形态美不美由筆畫、間架、布局決定,神情如何由力度和節奏決定。評審書法,還可以從其它不同的角度去評。任何藝術要講究難度,書法作為藝術也要講究難度。沒有難度或難度不高的書法其實不能稱為書法,隻能說是寫字。筆畫一劃而過,軟弱無力,沒有提按起伏變化,沒有粗細、曲直、方圓、長短等對比,就不能說有難度。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評價書法的好壞,隻要看有沒有難度。有難度的書法一般是好的,反之是壞的。任何藝術要講究基本功,書法作為藝術也要講究基本功。如果某件書法連基本筆畫也沒有過關,結構均稱也做不到,章法落款也有問題,那肯定是壞的。所以我們評定書法的好壞,可以先看其基本功有沒有過關,然後再看其創新力度如何。不懂書法的人經常問我,怎樣的書法算好?那我隻好用淺近易懂的方式來回答這個大問題。一般隻要看其筆畫有沒有象圓柱體,如果其筆畫扁、薄、毛糙,連基本的中鋒用筆也寫不好,那其書法肯定不行。篆、隸、楷書隻要看其結構有沒有均稱,如果連結構也寫不均稱,那其他方面肯定有問題。行草書隻要看其筆畫有沒有粗細變化,如果連筆畫粗細意識也沒有,那其肯定不會寫行草書。書法圈外的人們往往以是否好看來評價書法的好壞:筆畫光滑清爽、結構站穩不斜、字體秀美漂亮又能讀懂叫什麼書法,就說好。反之,筆畫毛澀,結構險絕,字體質樸厚重,如篆書、草書等讀不懂叫啥字時,就說不好。這就缺乏對書法傳統的深入了解,缺乏必要的書法審美知識。其實,對學書法的人來說,做到筆畫清爽、結構端正、字體漂亮等是最起碼的要求,此時還是屬于書法初學者,還是屬于寫字狀态。如果再深學下去,就要追求枯濕、濃淡、正斜、粗細、方圓、曲直、斷連、虛實等對比變化,要把書法看作一種文化,當成一種哲學,要悟出其中的陰陽之道,講究“和而不同、違而不犯”,以至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評篆書要有古文字學知識,評草書則要具備相當的藝術修養。隻以好看難看為标準來評價書法,是非常初級、非常膚淺的。評審書法的好壞不能與人劃等号。書法的好壞與作者的名氣、身份、地位、學識、職務、級别等确實有聯系,但不是絕對的。評定書法的好壞是評藝術,而不是評人。省書協會員比中國書協會員的書法好也是存在的,市書協會員的書法比省書協會員好也是有的。書協主席副主席的書法不一定最好,書協會員非會員的書法也不一定最壞。評審書法的好壞不能以片概全。某件作品寫得好不能代表其所有的作品都好,有人楷書寫得很好,就認為他的行草書也肯定很好,有人行草書很出名,就認為他的篆隸書法等肯定也很厲害,那就不對了。我們知道,每種書體都寫得很好的人是極少極少的,大多數書法家一般隻有一二種特長書體寫得好一些,一種書體寫得很好隻說明他在這種書體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不能代表他的其它書體都寫的很好,再說,即使他最擅長的書體也不一定每幅都寫得很好。評審書法的好壞不能單純以比賽成績來決定。某某人的書法在全國書法大賽中入選、入展、獲獎,就認為他的書法好,沒有入選、入展、獲獎,就認為他的書法不好。任何書法大賽所評出的入選、入展、獲獎等,隻能是相對的公正,不能做到絕對的公正,不同的評委班子、不同的評審角度就會出現不同的評審結果,其中還有運氣、人情等不良因素。總之,評審書法的好壞,要以藝術的标準去衡量,不能以個人的偏好而定,更不能如盲人摸象,道聽途說。

書法創造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那麼我們的初學者在臨摹的時候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

形式美,是來自書法者深厚的書法基本功,有天工神采之妙。因此,不應當也不可能舍形而隻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