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有哪些(宋瓷有哪些美學特征)

biang 中華百科 1.0K+

本文目錄

  1. 宋代瓷器有哪些
  2. 宋瓷五大名窯有哪些
  3. 打聽下宋代瓷器大全都有哪些

宋代瓷器有哪些

宋瓷有哪些(宋瓷有哪些美學特征)-第1張圖片

宋代瓷器,是指宋朝時期的瓷器。宋代是傳統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窯大緻概括為6個瓷窯系,它們分别是: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和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和景德鎮的青白瓷系。這些窯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區使用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國時代的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制約而具有的共同性。

宋代瓷器從胎釉上看,宋北方窯系的瓷胎以灰或淺灰色為主,釉色卻各有千秋。例如鈞窯釉,喻為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無窮如行雲流水;汝窯釉含蓄瑩潤、積堆如凝脂;磁州窯燒出的則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結晶釉。南方窯系的胎質則以白或淺灰白居多,景德鎮窯的青白瓷色質如玉、碧如湖水;龍泉窯青瓷翠綠瑩亮如梅子青青;哥窯的青瓷其釉面開出斷紋,如絲成網,美哉天成,是一種獨特的缺陷美;還有定窯瓷,其圖案工整,嚴謹清晰的印花讓人歎為觀止;耀州窯瓷,其犀利潇灑的刻花給人們以流動的韻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質之美,宋人在制瓷工藝上達到了一個新的美學境界。

一、宋代瓷器特點

宋代瓷器,以其古樸深沉、素雅簡潔,同時又千姿百态、各競風流的氣象為中國勞動人民在世界工藝發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讓世人景仰的豐碑。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突破“南青北白”的局面

2、品類繁多,器型多樣。最受歡迎的有“梅瓶”、“玉壺春”等

3、釉色優美,以典雅含蓄,高貴樸實,有類玉的效果,以單色瓷為主(除鈞窯)。體現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簡潔素雅之美,有明顯的民族精神體現。

4、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镂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

二、宋代瓷器造型

從造型的角度分析,宋瓷的器形較之前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碗、盤、壺、罐、盒、爐、枕、硯與水注等,其中最為多見的是玉壺春瓶。總的說來,民間用瓷的造型大部分是大方樸實、經濟耐用;而宮廷用瓷則端莊典雅、雍容華貴。最能反映皇家氣派的是哥、官、鈞、汝與定窯口燒制的貢瓷,最能體現百姓喜樂的是磁州、耀州窯口燒制的民間瓷品。

三、宋代瓷器紋飾

從紋飾上講,宋瓷的紋飾題材表現手法都極為豐富獨特。一般情況下,龍、鳳、鹿、鶴、遊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态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令人愛不釋手。如嬰戲紋,或于碗心、或于瓶腹,将肌膚稚嫩,情态活潑的童子置于花叢之中,或一或二,或三五成群,攀樹折花,追逐嬉戲,真切動人,生活氣息甚為濃厚。

四、宋代瓷器分類

宋代工藝美術種類,瓷器成就最高。宋代有著名的五大名窯:汝、哥、官、定、鈞,按體系分,分别有以下幾種:

(一)青瓷體系

1、汝窯(河南寶豐縣清涼寺)它是在汝州境内(今河南臨汝),故名。

2、官窯:皇家自辦,燒制禦用瓷器,有“紫口鐵足”成為南宋瓷器精品。

3、哥窯與龍泉窯(即弟窯)(浙江龍泉縣)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哥窯瓷器最大特點是瓷器通體開片,開大片為“冰裂紋”,開細片“魚子紋”,極碎為“百圾碎”,若裂紋呈黑、黃兩色,則稱為“金絲鐵線”。弟窯,既龍泉窯

4、鈞窯:河南省禹縣,以絢麗多彩著稱于世,突破以鐵為呈色劑,創造銅紅釉窯變技術。

(二)白瓷體系

1、定窯(中心窯場位于河北曲陽縣靈山鎮)

2、磁州窯:宋代著名民間窯,以白地黑花剔刻裝飾最有特色。

(三)黑瓷系

釉汁的鐵含量達到8%,瓷呈純黑色

1、建窯:福建建陽縣水吉鎮

2、吉州窯:江西吉安永和鎮

宋瓷五大名窯有哪些

宋代五大名窯分别為:鈞窯、汝窯、官窯、定窯、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事實上,在宋朝以前中國的燒制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絕大多數都是陶器,是不同的種類,所以說,五大名窯的到來是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時代的到來。

鈞瓷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于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複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霭、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鈞瓷的恢複燒制工作開始,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産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不斷的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汝瓷在中國宋代被列為五大名瓷(汝、官、哥、鈞、定)之首,當時被欽定為宮廷禦用瓷。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官府經營的瓷窯,也泛指明、清時期景德鎮為宮廷生産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營建,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元代景德鎮官窯稱“樞府窯”。明清景德鎮官窯,近代常以帝王年号分别命名,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等。明清官窯亦稱“禦窯”,官窯以外窯場,稱“民窯”。北宋官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才開始燒造,具體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設新窯,一個“置窯于修内司”,後又在“郊壇下别立新窯”。據分析,“修内司官窯”在杭州鳳凰山腳下,而“郊壇官窯”則位于杭州的烏龜山一帶。為了做出區分,北宋官窯被稱為“舊官”,南宋官窯就稱為“新官”。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故名。創燒于唐,極盛于北宋及金,終于元。以産白瓷着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别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

定窯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産淨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叠壓複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産品的特征之一。

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确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内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内司官窯特征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内司官窯。

打聽下宋代瓷器大全都有哪些

宋代制瓷業的蓬勃發展,開創了陶瓷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無論是在選料還是在工藝、紋飾等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與突破。宋瓷的款識比前代也開始增多,形式各種各樣,内容豐富多彩。款識的主要内容有作坊标記、工匠姓名、制作年份、吉祥語、宮殿名稱和宮廷用瓷專用款銘等。總的特點是款識文字簡明扼要,仍以刻劃款為主書寫款較之以往有所增多,模印款前期增加,字體精瘦有力,具有宋代風格。以下是景德鎮王掌櫃總結的宋代瓷器主要款識内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越窯瓷器款識鑒别

宋代越窯瓷器款識以刻劃的紀年款為主,所見款識基本上是北宋的紀年有“太平戊寅”(公元978年)、“太平二年”、“端拱元年”(公元988年)、“熙甯四年”、“淳化二年”、“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大中祥符五年”等。還有款識是一個字的,如宋越窯青瓷款識“供”字。

2、定窯瓷器款識鑒别

定窯瓷器是進奉皇帝的,所以,瓷器款識多與宮廷有關。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帶“官”字款的。“官“字款白瓷在晚唐及五代都曾出土,宋代更為多見。大多是盤、碗、瓶、壺和罐。其中有'官”字款刻花蓮瓣碗、“官”字款淨瓶、“官”字款蓋盒等,還有“新官”字樣的,如“新官”字款蓮瓣口碗等。這些出土器物均為精工制作,是為上層人物制作的。另外,遼甯博物館也藏有“官”字款碗、“官”字款鎏金口劃花鳳紋洗以及“官”字款葵口碗等。在出土及傳世定窯瓷器中有刻“尚食局”、“尚藥局”款識的。帶“尚食局”款識的多為大型盤類器物,字體有粗細兩種,河北曲陽出土一件白瓷印花雲龍紋盤,上面刻有“尚食局”三字。

宋定窯白釉瓷碗,刻有”食局官區正七字”款識。宋定窯白釉瓷碗,其外壁由右向左橫刻“尚藥局”款識。據記載,宋代宣徽院下設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藥局掌管和劑診候之事。故刻這些款識的器物是宮廷内食用及藥用之器。另外,定窯瓷中還有底刻“五王府”三字,這是某五王府定燒的器物。在博物館收藏的定窯瓷器中有一些銘文是宮廷玉工镌刻的。這類款識多為宮殿建築的名稱,有“奉華”、“風華”、“慈福”、“聚秀”、“禁苑”、“德壽”。如一件宋定窯白釉折腰盤及白釉碗,其底足内均刻“奉華”款識。

定窯瓷器款識除刻劃以外,還有模印和書寫款識。如一件宋定窯白瓷盤,盤心印陰文:“定州公用”。這是專門為定州府衙燒制的瓷器。

3、汝窯瓷器款識鑒别

汝窯青瓷為宋代青瓷之冠,傳世品很少,全世界僅有幾十件。汝窯瓷器僅見三種款識。

一為“奉華”字樣,為宮廷玉工制作。奉華堂是南宋高宗時德壽宮的配殿,如汝窯出戟樽、汝窯瓜棱注碗及汝窯紙槌瓶,這三件器物的底部均刻有“奉華”二字。又如汝窯粉青釉樽,仿銅器樽等,底部都刻“奉華”二字。

另一種款識是于器底刻一“蔡”字,刻“蔡”字款的無疑是物主的姓氏。如宋代汝窯青瓷碟和青瓷盤均刻有“蔡”字。這可能系蔡京父子所用。蔡京是宋徽宗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其子蔡修貴為當朝附馬,徽宗曾七次到其府第,贈予無數珍寶,其中有汝瓷是理所當然的事。還有一種刻“甲”、“乙”、“丙”、“丁”字樣,以劃分器物的等級。

4、鈞窯瓷器款識鑒别

宋代鈞窯瓷器帶款識的很少,主要以數字為主。即在器物底部刻一至十的數據。數目字的确切用意是,即數目字越小,器物越大,就是說刻“一”字是同類器物中最高或口徑最大的,刻“一十一”字是最低或口徑最小的。

其款識常見于洗、盤、碗、爐蹲等器物底部。這種數碼款識在宋瓷中獨具特色。刻數字款的器物有一件宋鈞窯葵式三足洗,葵口折沿,腹分六瓣,底支撐三個如意形足,外壁玫瑰紫釉,色彩絢麗,底芝麻醬釉,底刻有“六”字。鈞窯器還有底刻“奉華”、“重華宮芝蘭室用”、“重華宮漱芳齋用”等款識。如博物館藏宋鈞窯天青葵花式盆托,刻“重華宮芝蘭室用”款字。宋鈞窯天藍海棠式水仙盆,器底刻“重華宮漱芳齋用”款字。這些瓷器專供宋内府使用。

5、磁州窯瓷器款識鑒别

磁州窯瓷器以燒制瓷枕最富特色。因此大部分款識出現在瓷枕上,其内容可分為瓷枕窯名、紀年款以及詩詞題句等。已發現的磁州窯枕書寫”張家造”、“趙家造”、“張家枕”、“張大家枕”、“張家記”、“李家造”、“王家枕”、“王氏壽明”、“王氏天明”等私人作坊姓名,其中以“張家造“最為著名。宋磁州窯白釉黑彩八角紋枕,枕底刻”張家造“三字。因磁州窯地區唐、宋時期稱相州,故有“古相”之稱。因而,磁州窯瓷枕上有古相”張家造“款識,如宋磁州窯山水紋枕,底面長主框内印“古相”、”張家造“字樣,框上下飾荷葉及蓮花。有一件宋磁州窯剔花珍珠地瓷枕,枕面刻”家國永安”四字,右書“趙家枕永記”等九字,左書“熙甯四年”。

磁州窯瓷器上題詩題句也非常盛行,如宋磁州白地黑彩瓷枕,枕面上題寫“常憶離家日,雙親托背言,有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行宿,雞鳴再春天,古來冤枉者,盡在路途邊。”的詩句。有的用以提醒離家外出人,在枕面題寫“衆中少語,無事早歸”,“有客向浮世,無言指落花”以及題一“忍”字樣。同時,《滿庭芳》、《如夢令》、《阮郎歸》等宋詞詞牌也多見于瓷枕之上。如一件宋磁州窯白地黑花瓷枕,内有一長方框,兩邊分别書寫有“中呂調,滿庭芳”,中間詞為“綠水澄清,輕雲微暮,敗葉零亂,空階畫堂人靜。明白夜徘徊,又是重陽近也。聞幾處砧柞聲,催西窗外崗搖翠竹,疑是故人來。臨高空伫立,新愁未盡,住事難猜,問檻邊金菊,還為誰開。漫到愁來滞酒,酒未盡,愁已先回。憑欄以,金波漸遠,白露點青苔。”這些詩詞既作為一種題銘,與畫面相配,圖文并茂,詩文寓意深長,表露出當時工匠思念親人和想家的心情,是磁州窯瓷器獨特的裝飾風格。磁州窯器物上也常書寫“醉鄉海”、”清沽美酒“和”風吹野外十裡香瓶”等字,多為裝酒的酒瓶。

6、官窯瓷器款識鑒别

北宋官窯專燒宮廷用瓷、産量低、傳世品極少。其款識特征與汝窯相似,有“奉華”刻款及“甲”、“乙”、“丙”、“丁”瓷品等級刻銘。

北宋覆亡後,南宋沿襲北宋遺制,在杭州另立新窯,稱為南宋官窯,專燒宮廷用瓷,其款識與北宋基本相似。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