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書法用具都有哪些
您好,根據我學習書法的經驗,跟您分享一下練習書法需要準備的工具。
書法工具之一筆
毛筆的種類很多,一般寫字的筆,大緻分軟性、硬性、中性三類。軟性的筆,有羊毫、雞毫等。硬性的筆,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軟不硬)的筆稱“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兩種。
練習書法宜用軟筆還是硬筆,要看字的大小而定。寫大楷、隸書宜用軟筆,寫小楷、行、草書宜用硬筆。
筆的好壞,以“尖”“齊”“圓”“健”為标準。所謂“尖”就是筆毛聚攏時筆鋒要尖稅。所謂“齊”,就是把筆毛捺扁時看去要齊,可用手指把筆頭撚開捺扁,看是不是内外都齊,像篦子的齒一樣沒有參差長短。所謂“圓”,就是寫起宇來,四面都圓轉如意,必須整個筆頭像初出士的肥筍,圓渾飽滿,沒有四凸,所謂“健”,就是彈性較強,把新筆撚開,蘸些唾沫,在大拇指甲上來回繞圈兒,筆尖要圓轉自如,沒有“搶毛”(突出在旁邊的筆毛),繞罷提起,筆尖自然收束,回複尖挺。将這四個條件合起來考慮,可知選筆時應挑筆毛肥些厚些的,不要又瘦又單的,寫起來方能得力。
新筆筆頭上有膠,買回來後,須先浸在涼水裡讓它自己慢慢發開(不要用熱水),不要硬撚或用牙咬開。寫中楷的筆,發開整個筆頭的三分之一;寫大楷的筆,發開整個筆頭的一半,不要多發或全發開。字寫畢,須把筆頭上的餘墨用清水洗淨、擠幹,抹順筆毛,插入筆筒或套上筆帽。如放置較長時間不用,還應在放筆的匣子裡擱上樟腦,以防蟲蛀。這些做法,都是為了保護筆毛不受損傷。
書法用具之二——紙
寫書法的紙大緻分為生熟兩種,生紙吸水,熟紙不吸水。在我們的印象裡,一談到宣紙,可能馬上會想到那種完全吸水的生紙,其實在古代很長段時間中,都是用熟紙進行書寫的。不建議大家用完全吸水的生宣紙練習寫宇,因為這樣的紙張吸水性過幾乎無法表現出筆毫在紙上的微妙變化。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生宣紙帶的墨迹自然洇開的效果,還有對書與痕迹的模糊,有一種柔焦式的美化和裝作用。
練字打基礎要在比較糙而澀的紙上下功夫,所以用紙以毛糙和能吸水為宜,通常用元書紙、毛邊紙、高麗紙都可以。
最開始練字,比如練習中鋒,寫篆、隸書時,可以使用偏熟或半生熟元書紙。寫到小楷的時候,适合選更熟一些的,比如蠟箋,這樣的紙對書的技巧與精度也有着相當的要求。
說到箋紙,古來有很至種制作工藝和相應的樣子,比如彩色的、灑金銀的,還有用各和植物花朵制成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列舉了很多種紙的做法和樣子,各有趣味,又說五色紙筆,唯有白色、月下白和松花色這樣的最好、最清雅,種種用心很是可愛。
紙的購買單位論“刀”,一刀紙通常是一百張,特殊情況下也有五十張的。練字時可以多用手工紙,機器制的少用些。機器制的紙往往不抓墨,墨與紙很難結合,容易浮在表面,字就不容易見精神。
紙的保存要注意防蟲防潮。陳年的紙因為褪去了火氣,會更細潤好用,能呈現的筆墨層次比新紙更豐富,所以也更有價值。
書法工具之三——墨與硯
寫字用墨有松煙和膠墨兩種,練字以膠墨為宜。選時要選分量輕、質地細(上面沒有雜質)的。
磨墨要輕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硯上垂直地打圈兒,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甯少勿多,磨濃了,加水再磨濃。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熱水。墨要磨得濃淡适中,不要太濃或太淡。
磨畢要把墨裝進匣子,以免幹裂。磨墨時間比較長,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練會左手磨。
磨墨的方法建議
-在硯堂上面滴少量清水。
-将墨條垂直置于硯堂上,重按輕轉。順時針研磨,要緩,要輕。古人所謂的“磨墨如病夫”就突出了一個“緩”字。
-在研磨過程中根據墨的濃稠情況,分次加人清水。要有耐心,研磨得大快,墨汁容易起沫,太慢則下墨遲。
-如需大量墨汁,可将磨好的墨汁倒人墨海中,然後繼續研磨。也可将現成的瓶裝墨汁倒人硯台,加水,用墨條研磨一段時間,調和使用。
-宿墨滞筆,如果沒有特殊的使用習慣,要及時洗淨硯台。
如果我們用墨汁寫字,而不是像古人一樣用墨條和硯磨墨,就需要準備一個裝墨汁和調整筆亳用的墨碟。
選擇墨碟有兩個要點,一是要有一定的重量。太輕巧的盤子不适合,因為大點的毛筆在蘸墨和調整筆鋒時,稍微用力就很容易把墨碟打翻,發生墨汁灑在桌上的事故。
第二是墨碟的邊緣要适合刮去筆毫上多餘的墨汁,以及調整筆鋒。從前,古人還設計了專門用于舔筆的小碟子,我們現在都用設計周到的墨碟代替了。
至于硯,則是古來寫字不可少的文房用品,用于研磨、盛放磨好的墨汁。磨墨真的很需要耐心,現在我們的事情多,時間有限,力氣也需要留着好好寫宇,所以初學時還是推薦用墨汁。
如果不磨墨,硯的使用率其實并不高,現在它更多被視為一種文房雅玩和奇情之物,寄托了我們對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欣賞之情。
書法工具之四—其他
毛氈
寫字墊在桌上的毛氈,大概是不寫字的人最不容易想到的一件必需裝備。
在生紙或偏生的紙上寫字,墨汁很容易滲到桌面上,紙會和桌子粘在一起,因為不吸水的特質,毛氈能很好地托住墨汁。如果用的是熟紙,可以墊皮料或直接在桌上書寫,這樣筆面更硬實鋒利,邊緣也更清晰。
乳白色、灰色和一些顔色飽和度低的羊毛氈很好用。最好不要選擇飽和度很高、色彩過于明亮的毛氈,看着會疲勞,寫字作畫的紙通常都有一定的透明度,尤其是畫畫的,顔色鮮亮的毛氈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判斷。
筆洗
洗筆的水孟叫作筆洗,古代又叫洗子。
它的功能主要有三個,一是在寫字的時候提供水,水和墨是控制墨色的關鍵性存在;二是濕潤毛筆,毛筆在蘸墨之前一定要先潤濕,長期用千筆直接馥墨對毛筆有損害,第三才是用來洗筆。
可以在桌上多準備幾個筆洗,出門時,則可用各種水杯和碗來替代。
紙鎮
紙鎮會在書寫的時候帶給我們安全感,就像它的名字一鎮住紙。
如果紙張在書寫的時候出現移動,會讓筆亳突然失控,或是無法發力,所以用重物壓住紙張是很重要的。從美感的角度講,書桌上的器物體現不同的材質,會有一種豐富而又和諧的美感。
金屬紙鎮很好用,因為體積相對較小,分量又足夠重。另外也有用石頭或者木材做的紙鎮,需要選擇合适的,否則容易壓不實,或因體積偏大帶來遮擋,影響手和毛筆的運動。
筆山
筆山又叫筆擱、筆架,是毛筆的好朋友。它是毛筆在書寫需要暫停時的擱置處。筆上有濕墨時,稍不小心就會沾染到各處,架在墨碟的邊緣又很容易發生毛筆滾落弄髒紙或桌子的惱人情況,所以為它找一個安置處是非常必要的。
毛筆好好架在筆山上時,會有一種安定有序的感覺。
筆山的材質有很多種,比如瓷、木頭、水晶和玉石。
寫書法主要哪些東西花費比較貴
一般來說書法用到的基本的器具就是筆墨紙硯,其實初學者不一定非要用最貴貴的,畢竟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臨摹就可以現在報紙上進行,這需要根據個人的經濟承受力來決定,有關書法常用的工具解釋如下:
一、基本用具:
簡而言之,需四樣東西,亦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二、其他用具:
筆墨紙硯以外的文房用品還有不少。明代屠隆在《文具雅編》中記述了文房中的用品就有四十多種。這裡僅對部分常見的文房用品(筆筒、筆洗、筆舔、筆格、水盂、墨床、印泥盒、鎮紙)進行介紹:
筆筒:筆筒的出現最早也應在毛筆出現之後,漢及漢以後就有了貯筆的器具,筆不用時插放其内。或圓或方,也有呈植物形或其他形的。筆筒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觀賞。宋代出現陶瓷筆筒。到了明代,文人對文具愛好之風興盛,書房的陳設高雅成為品評文采的标準,因此各種式樣精美的筆筒應運而生,瓷、木、竹、牙、玉等材質都可用來制作。到了清代,筆筒制作工藝更為講究,許多供皇室禦用的筆筒,成為中國曆代工藝品寶庫中的精品。清代幹隆時期的蘇州,曾用玉雕镂出各種山水、花鳥圖案,并刻上皇帝寫的詩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還出現用象牙刻成的筆筒,将中國畫中的山水、人物、花鳥、亭台樓閣等章法再現在筆筒表面,表現出當時文人隐逸的思想情趣。而一般文人還是喜歡用竹木來制作筆筒,木制筆筒尤以用珍貴硬木雕刻成的筆筒更受藏家青睐,硬木的品種主要以紫檀、烏木、紅木、黃花梨木、楠木等為貴。紫檀素有木中之王的美稱;烏木、鐵力木價值相當;黃花梨木、紅木略遜。木制筆筒講究以整塊木挖雕而成,若是拼接、修補或加底均大大影響其價值。對雕花的筆筒,要講究紋飾、布局和雕工。也有木鑲五彩玉石、螺甸,更顯得富貴雅緻。筆筒造型多數為圓筒形,大口大腹易于置筆,也有器口為梅花、葵花、雲頭、卷書、八方不規則等不同形态的。表面紋裝飾一般為文人雅會圖或魁星站鳌魚等,也有山水花鳥等圖案,經過文人和藝匠的合作,筆筒更顯現其豐富的藝術魅力。它能給主人的案頭及書齋平添一種不可言喻的高雅之氣,也一向為鑒賞者所珍愛和收藏。
筆洗:筆洗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是筆使用後用以濯洗餘墨之具。古用貝殼、玉石制作;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筆洗問世;明代還用銅制的小盂作筆洗;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睐,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曆代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琅、象牙和犀角等豐富多彩,基本都屬于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多為扁圓形,以青花瓷為多,上飾各種花紋圖案,極富樸素、文雅和莊重感。
瓷筆洗傳世量最多。目前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宋代五大名窯的産品。這些瓷筆洗一般為敞口,淺腹,形狀多種多樣,包括花果、魚、獸等形象。如桃式洗做成半個桃實形,一端有枝莖,桃葉包繞,造型飽滿,風趣,讨人喜歡。宋代官窯、龍泉窯都燒有這種桃式洗,但傳世品不多見。現在能見到的桃式洗,大都是明清景德鎮、宜興窯及廣窯的産品。葵瓣洗通體呈葵花瓣形,六瓣、八瓣不等,有敞口、撇口、折沿之分。宋代官窯、哥窯有此類型筆洗燒制。明清景德鎮也有,但一般為青花瓷,以青花魚藻紋為多。蓮花筆洗器身為蓮花形,明清兩代均有燒制。蔗段洗是将洗的形狀塑造成短粗的蔗段樣。這種形式的筆洗基本上是宋元時期産品,以景德鎮青白釉和龍泉青釉的産品為多。堪稱瓷洗中佳作的傳世品有:汝窯青釉三足瓷筆洗,官窯青釉瓷筆洗,哥窯米黃色五足瓷洗,青灰釉海棠式筆洗等。
玉筆洗是在數量上僅次于瓷筆洗的一個品種,但它最大的特征是一洗一模樣,沒有雷同。由于傳統琢玉技術相當成熟,玉工們的藝術修養也很高,玉器本身又是珍玩之列,玉筆洗各個雕琢得生動活潑,玲珑有加,藝術性遠遠超過實用性。美輪美奂的造型帶給人們的豈止是一點感官的愉悅?說玉筆洗各個優秀一點都不過分。犀角、象牙和瑪瑙筆洗幾乎都是明中晚期和清代的制品,這與當時朝廷的奢靡風氣有關。明清兩代都有特别愛附庸風雅的皇帝,上行下效的結果就是不論多麼貴重的材質,隻要能夠雕琢,都可以成為制作珍玩的原料。幾種珍貴質地的筆洗就說明了這一點,特别是犀角的,這種由蕃國進供的材料原本是作為藥材的,有人用它作槎杯等酒器還可以說得過去,用它作筆洗就真正太奢侈了。可能因為材料貴重吧,犀角、象牙和瑪瑙的筆洗雕琢得都非常精細。除此之外,還有用竹根雕的筆洗,這種洗雖然用料一般,制品卻都出自名家之手,因此一點不比其他類的遜色。
筆舔主要用于毛筆蘸墨後,在一似小盤的器物上把筆尖上的墨抹勻,這一似小盤的器物,就是筆舔。這種
筆舔:小的多,大件的少。小的也就寸餘,大的有四五寸長,價值也相差甚遠,小的百餘元就可買到。筆舔在清代雖為實用品,但精品已不再實用,多為收藏品用于觀賞,屬鑒賞品了。筆舔在嘉慶年間與乾隆時期的器形相差不多,基本不是規矩形,而是随形器,有樹葉形、荷葉形。荷葉形筆舔中間的葉筋常用突起紋飾表示,線條流暢,葉形翻卷,其形似荷葉。乾隆時期獨創的象生瓷、雕瓷等,此時已極為少見了,傳統的釉色和青花彩等,嘉慶時期大多保留着乾隆時期的風格,而這個時期新出的品種有粥罐、面盆、溫盤、溫碗等,數量之多還可供外銷用。仿古瓷尤其是仿宋代五大名窯器,仍有所燒制,但其規模已不如乾隆時期。筆舔雖為小器,卻有大樣。雖然嘉慶時期官窯器少,卻比較精緻,嘉慶時期帶官窯款的極少,著名的堂号款較多,所以見到嘉慶時期的官窯器,還是要珍惜的,此時民窯器中較為精緻的就成了新寵,其價格也是日益見長,物以稀為貴重。嘉慶時期的紋飾風格,大體繼承了乾隆時期工筆繪畫與寫意繪畫并用的風格,筆法纖細而規整,構圖拘謹,燒造工藝有刻、印、劃、镂空、貼、塑等。流行的圖案有:蝙蝠、瓜蝶連綿、三果、百子龍燈等有寓意的畫片。在施釉方面,嘉慶前期的釉面與乾隆時期的差不多,釉面光潔細潤,中晚期的施釉就較差了,尤其是小件的器物,施釉較薄,釉面光潤不足,常有波浪紋。胎體方面,嘉慶前期的胎體與乾隆時期相差不多,後期又與道光窯相似,所以行裡人稱這一時期的瓷窯為“乾嘉窯”、“嘉道窯”。這一時期與之前代、後代容易混,但還是有自己本朝的特點,隻要認真比較就可以分辨清楚。
筆格:筆格亦稱筆架、筆擱,即架筆之物也,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書畫時在構思或暫息藉以置筆,以免毛筆圓轉污損他物。為古人書案上最不可缺少之文具。筆格質料玉石、陶瓷、象牙、金銅、瓷、木無不具備。式樣則尤為繁多。玉筆架有山形者、卧仙者、舊玉子母貓、十二峰頭為格者、也有單螭起伏為格者;瓷則有哥窯三山五山者、白定卧花娃;木則有老樹根枝蟠屈萬狀;石者有峰岚起伏者。
水盂:水盂起源于漢魏,發展至明清兩代。宋人趙希鹄在《沿天清錄集》中注:“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複磨,故有水盂。”可知水盂為盛磨墨用水的盛水器,以玉、瓷、紫砂等常見。一般配有銅或玉質的小水匙。目前所見實物以魏晉時為最早。晉代、南北朝時水盂多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為動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無不精巧雅緻。明、清兩代水盂傳世品較多。品種豐富,有玉、石、瓷、料、紫砂等。除瓷制品外,其他多為觀賞器而非實用品。瓷制水盂的實用性較強,其形多為圓形。盂口富有陳設性和工藝性,這也是明、清代兩代水盂與以前水盂的本質區别。一般來講,在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利用釉色及紋飾增強觀賞性,常見有青花、粉彩、單色釉等品種。古代水盂在當年讀書人文房用具中為必備,雖盛水不過數滴,卻有積水成淵的雅趣。
墨床:亦稱墨架、墨台。研磨墨時稍事停歇,因墨錠磨墨處濕潤,亂放容易玷污他物,故為供臨時擱墨錠用的用具。多為玉、瓷所制,通常不會太大,寬不過二指,長不過三寸。造型一般為幾案式或床式,或曲折,或簡練。目前所見最早的為明代器物,明代由于制墨業的繁榮,墨床也随之流行,它的外形常與墨形相吻合,又因明代尚樸素渾厚之風,因此明代的墨床大都線條勁挺,棱角分明,表面紋飾極淺,呈平面化,有的幹脆制成光面通體不加任何雕飾。清代是文房雅玩的鼎盛時期,墨床的制作材質,也從古銅、玉器,發展到紫檀、陶瓷、漆器、琥珀瑪瑙、翡翠、景泰藍。它從單純的承墨用具,發展到既實用又可賞玩的藝術品。
印泥盒:亦稱印奁、印色池。文人用其蓄藏印泥,因宋以前用印一般為泥封、色蠟、蜜色、水色等沒有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印泥。宋以後油印的使用為了防止油料的揮發遂以婦女存放水粉胭脂的瓷質粉盒保存印泥,明代屠隆在《文房器具箋》中将印泥盒列為專項。印泥盒形式不一,以扁圓矮小者為常見,内盛印泥處十分平淺。所用材料有玉、石、竹、木、角、漆、金、銀、銅、鐵、象牙等多種,造型各異,雕琢精妙,可用可賞,以瓷質者為最佳。前人有“印色池,唯瓷器最宜”之說。
鎮紙:所謂鎮紙又叫紙鎮、文鎮或鎮尺、書鎮等,即指寫字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東西,現今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因故也稱作鎮尺、壓尺。最初的鎮紙是不固定形狀的。鎮紙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對小型青銅器、玉器等的珍賞,常放置在案頭把玩,因其有一定的份量,往往随手拿過來壓紙、壓書,久而久之,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文房用具。在文房用具中,鎮紙的傳世品較少。鎮紙材質選用很寬泛,有銅、玉、石、瓷、木、竹等多種材質。鎮紙常做成禽獸鱗介諸形,明代鎮紙多為尺狀,明朱之蕃詩:“文木裁成體直方,高齋時半校書郎。”銅因其體重為鎮紙較為普遍,就目前所見明代鎮紙來看,其形多為尺狀,上有獸鈕,與文獻記載相符,清代鎮紙材質較明代增加了瓷、象牙、琺琅等,仍以尺形為主。清代銅鎮紙在沿襲明代風格的同時有所創新,特别是随着工藝技術的進步,裝飾味道十分濃郁的鎮紙開始出現,可謂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器。
現在市場上的書法用品套裝包括哪些
書法套裝包括:
高檔套裝:毛筆,墨塊,硯台,宣紙,鎮紙,印泥,未雕刻印章一枚,筆洗,水滴壺,筆架。
低檔套裝:毛筆,墨汁,書法用紙,墨汁盒。
【如何挑選好用的毛筆】
看是否達到“尖、齊、圓、健”的要求。
好的毛筆應按照四個原則去進行選擇,稱之為“筆之四德”。就是“尖、齊、圓、健”四個要素。尖,是筆頭要尖,齊,是筆毫鋪開要齊,圓,是筆毫的四周要渾圓飽滿,健,是筆毫要富有挺健的彈性。此外,還有筆毫長、中、短之分,筆杆要直,筆頭與筆杆連接要牢固等。
【毛筆種類】
毛筆可分三種:軟毫、硬毫和兼毫。
1、硬毫筆: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山兔毛、鼠須、豬鬃等硬性毛作原料制成,稱為狼毫。毛筆剛健,富有彈性。
2、軟毫筆:用羊毫、雞毫、胎毫等軟毫制成,柔軟,彈性較差。
3、兼毫筆:用兩種獸毛合制而成,以硬毫為核心、周邊裹以軟毫,常用山兔毛和羊毛合制成。剛柔與彈性介于硬毫與軟毫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