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國書法字體有幾種,中國書法的字體有哪些
中國書法字體共有5種。
1、行書
行書源于隸書,其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完善,行書作為一種特殊字體,其介于楷書、草書之間,行書的書寫速度比楷書快,又不如草書那麼難于辨認,有其特殊的優點。
2、草書
草書形成于漢代,在隸書基礎上演變而來。草書屬于漢字的一種字體,其具有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的特點。草書具有書寫簡便的特點。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3、隸書
隸書,又名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體和篆體相比,書寫效果隸更加穩重、秀麗。結構扁平,筆法奇縱,有自然渾厚之風,也有古樸感略微寬扁。
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源于秦朝,由書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4、篆書
篆書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統稱。書法印章最常使用的字體為篆書書體。篆書書體适用範圍廣。
5、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
擴展資料
書法起源: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于漢字的産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迹。”(語出《書林藻鑒》,馬宗霍輯)。
因此,産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号--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漢字的刻畫符号,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号隻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确切的含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法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别是什麼
中國書法八大字體分别是:宋體、燕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黑體、仿宋等。
1、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
2、草書
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
3、隸書
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4、燕書
書法燕書入筆露鋒,收筆出鋒,中鋒用筆,右下取勢,既繼承了傳統書法,又和傳統書法有區别,呈現一種鮮明的新的書體個性風格。
5、宋體
為适應印刷術而出現的一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點、撇、捺、鈎等筆畫有尖端,屬于襯線字體,常用于書籍、雜志、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6、楷書
漢字的一種字體,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
7、黑體
又稱方體或哥特體,沒有襯線裝飾,字形端正,筆畫橫平豎直,筆迹全部一樣粗細。漢字的黑體是在現代印刷術傳入東方後依據西文無襯線體中的黑體所創造的。
8、仿宋
仿宋字,是印刷字體的一種,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有長、方、扁三體。仿宋體帶有楷書味,橫豎筆劃粗細一緻。橫的筆劃象手定的那樣左低右高的傾斜,翹高3度左右,起筆落筆與轉折都有筆頓,點、撇、捺、挑、勾、尖鋒加長。
中國書法有幾種字體
中國書法沒有八大字體,隻有五大字體,分别是:
1、隸書:
隸書,漢字的一種字體,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
2、楷書:
楷書也叫楷體、正楷、真書、正書。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書中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3、篆書:
篆書,即象形性較強的書體;即隸書之前的字體。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小篆,是秦國宰相李斯的書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實施書同文采用的字體。
4、草書:
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5、行書: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産生的。
書法字體有哪些
書法字體共有行書字體、草書字體、隸書字體、篆書字體和楷書字體五個大類,而在每一大類中又細分若幹小的門類,如篆書又分大篆、小篆,楷書又有魏碑、唐楷之分等等。
例舉部分字體說明:
1、隸書字體
全稱《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複顔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2、行楷字體
行楷,近似行書的楷書。《金石林·緒論》:“行楷如二王諸帖之稍真者,十當八九。僧懷仁等所集《聖教》、《興福》、《孔廟碑》之類是也。”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三·趙松雪書杜集》:“趙松雪手書杜詩一部,用朱絲欄,字作行楷。”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老爺把那名帖揭過去,見底下那篇信是張虛白齋寸箋,上面寫着絕小的蠅頭行楷。”
3、行書字體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是東晉右軍将軍王羲之51歲時的得意之筆,記述了他與當朝衆多達官顯貴、文人墨客雅集蘭亭、修稧事也的壯觀景象,抒發了他對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歎。
崇山峻嶺之下,茂林修竹之邊,乘帶酒意,揮毫潑墨,為衆人詩賦草成序文,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曆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軟筆書法有幾種字體
五大字體:篆、隸、楷、行、草
篆:大篆、小篆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等。小篆也稱“秦篆”,它是大篆到隸、楷之間的過渡體。篆體形式不固定,風格多變,寫起來也是最難的。
隸:隸書在篆書之後秦始皇“書同文”政策下由程邈整理。有波、磔之美。所謂"波",指筆畫左行如曲波,後楷書中變為撇;所謂"磔"指右行筆畫的筆鋒開張,形如"燕尾"的捺筆。寫長橫時,起筆逆鋒切入如"蠶頭",中間行筆有波勢俯仰,收尾有磔尾。用筆柔美,章法嚴謹,嚴肅卻不死闆,方直但不生硬。
楷:由隸書演變來的,形體方正,筆畫平直,也叫正楷,是我國發展時間最長的一種書體。楷書四大家: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顔真卿(顔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楷書一般作為入門書體,其上可追篆隸,其下可及行草。
行: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比楷書更加靈動活潑,兼顧草書所不具備的嚴謹。行書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顔真卿所書《祭侄稿》為“天下第二行書”。蘇轼《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書的出現是書寫簡化,以及速度加快的結果。
草:書體簡化書寫速度加快的極端,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有着極強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