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書法分類有哪些呢
書法分類有:
一、從書寫工具上來看可主要分為硬筆書法、篆刻、毛筆三大類:
1、硬筆書法,主要是用鋼筆、簽字筆等為書寫工具,在普通紙張上把漢字書寫美觀大方的藝術活動,硬筆書法的特點是實用性強,缺點是不能寫大字,缺乏用筆的變化,可以把字寫得漂亮,但藝術性較低!
2、篆刻,篆刻是從古到今都在應用的書法品類,以篆刻刀為工具,主要在各種印石上先反寫,再用刀刻,用印泥蓋在紙張上的一種藝術。
篆刻也是實用書法,既可作為印鑒證明,也可在書畫作品上欽印起到豐富畫面作用!缺點是受制作材料影響,可發揮空間小,藝術性有局限!
3、毛筆書法,正規的說書法是以毛筆為工具,主要在宣紙上進行書寫,把漢字的線條、結構、章法進行藝術性表現的書寫藝術。
中國書法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品種,需要有天賦、有師承、後天不懈的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優秀的中國書法作品兼有藝術與人文價值,沒有什麼缺點!
二、從字體上劃分,書法可分為篆、隸、真、行、草五種字體:
1、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與小篆,目前主要以石鼓文與李斯小篆為篆書書法成熟的标志,用筆以中鋒為主,筆畫勻稱,字形稍長而整齊,布局上字距與行距基本相等!
2、隸書,隸書是秦漢時期由小篆發展而來。隸書,有秦隸、漢隸等,一般認為由篆書發展而來,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磔”。
根據出土簡牍,隸書始創于秦朝,傳說程邈作隸,漢隸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上承篆書傳統,下開魏晉、南北朝,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觑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說法。有《曹全碑》、《張遷碑》、《乙瑛碑》等代表性作品。
3、楷書,楷書由隸書到漢簡發展而來,到鐘繇已經較成熟,由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把正書(包括楷、行、草)完成奠基性的工作,由隸到楷演變正式完成,魏碑與唐楷都是楷書。
楷書的筆畫特點是方圓并用,用筆以中鋒為主側鋒輔助,結體嚴謹,講究法度,章法布局以縱成行,字、行間距差不多大!唐代則是楷書的巅峰期,有歐陽詢、顔真卿、柳公權等代表性大書法家字體!
4、行書,行書由楷書發展而來,書寫速度較楷書快,增加了映帶勾連,實用性較高,用筆以中鋒為主,側鋒輔之,用筆流暢,富有動感,藝術性強,可縱成行,字之間筆畫可連帶,代表作有《蘭亭序》、《伯遠帖》、《中秋帖》、《祭侄文稿》、《寒食帖》等。
5、草書,草書是有篆書發展而來,藝術性大于實用性,由于楷書筆法非常完備,後世主張先學習楷書,再學習行書與草書,若從篆書入手,将加大現在學習書法者進入的門檻!草書主要有中鋒用筆完成,快慢變化大,有飛白出現較多,章法較自由奔放!
草書由隸書演化而來的叫“章草”,“今草”由“草聖”張芝開始由王羲之而成熟,唐代有“巅張狂素”為草書代表性大書法家,草書代表性作品有《十七帖》、《古詩四帖》、《自序帖》等!
書法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象征。傳承幾千年,從甲骨文,中鼎,石鼓,大篆,小篆,漢簡,魏碑,楷書,行書,草書,都是在前進,都是在演變。
但不管怎麼的演變,漢字的字體,結構,結體,始終貫穿着一根主線。象形文字的演變,形象思維的進化,字形的美的再創造,但就是“字”的本身永遠還是存在。
凡是認識漢字的人都知道字形的筆畫,一個十幾億人都會看的字,都會認識的字,我們的書畫家要去表現出一個字的美感,一個字的内涵,一個字的情感,一個字的意趣,是多麼的不易。
書法的表現力是所有平面藝術中最難表現的一門藝術。因為它表現的手法單一,要在單一的表現手法中去豐富,去尋求内涵,去追求美,去表現自己的情感,實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沒有長時間的磨練,沒有豐富的藝術修養,沒有很好的基本功,沒有平面藝術的表現力,沒有形象思維藝術的功底,是完全沒有辦法來表現書法這一門獨特的藝術魅力的。
書法的美,字體要美、結構要美、章法要美,書寫的内容融合在整體的章法中體現出來的美,整幅作品能體現書寫者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情感的美,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把書法完美的表現了,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沒有捷徑可走,現在有一些“書家”在走捷徑,認為寫清朝書家的東西,可以出效果。因為原來大家過去都沒有注意的東西,他們拿起來去表現,就認為可以成功。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好多的“書家”根本不從基本功學起,楷書都不會寫,就拿起筆來寫行書,寫草書。總認為,隻要大家看不明白的就是書法藝術了。
書法藝術其實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它集漢字,古詩詞,美學,構圖,書法本身的結構,結體,章法,自身的修養,情感,意志,以及胸懷等于一體表現。
它絕不是一門單純的藝術。書法藝術可以體現像音樂的節奏感,像美術的平面美感;可以表現一個人的情感,可以知會一個人的性格,脾性。
可以給人激勵,可以給人力量,可以給人帶來愉悅。可以讓人體會到書法藝術所展現的境界,所以書法藝術的魅力從古到今,能延續,能傳承,這就是書法藝術的意義所在。
書法形式有哪些
書法形式有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一、篆書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曆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蔔。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秦始皇大興土木,修築漢字統一,全國統一使用小篆寫字。如《泰山刻石》《石鼓文》等。
二、隸書
隸書是從秦朝開始流行,這種字體扁而寬,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到東漢時期達到高峰,書法大家也大多産生于這個時期,最有名的要數“漢隸四大家”了。即北方的張遷碑與衡方碑、南方的史晨碑與乙瑛碑。
三、草書
草書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由隸書演化而來,字形扁平,帶有隸書的波勢,從字中到尾,筆畫都有勾連卻基本不連,字字獨立。今草由草聖張芝創立,筆畫省略、使轉萦繞,字形變化多端,為最難寫的書體之一。
四、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于東漢末年,盛行于唐朝。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最初的“楷書”,是隸書的變體,字形由扁改方,筆畫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
《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作為初學者,需重點掌握。建議從顔真卿的《勤禮碑》、柳公權的《玄秘塔》入手。
五、行書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産生的,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書體,既有草書的流便,又工整清晰;既有楷書的骨格,又有草書的靈魂。孫過庭《書譜》說:“行書如行雲流水,草書如草上飛風。”
行書沒有一定的固定格式,凡屬楷書草意的都可形成行書的某種風格,比較靈活,大小相間、此起彼伏。在應用上十分廣泛,學習行書應重在行筆技巧的培養和訓練。
書法有哪些種類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由實用性的文字演變而來。後經幾千年的演變,為了使用方便和适應欣賞的要求,産生了不同字體種類及書寫風格流派。
書法的種類,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
正書:又叫“楷書”、“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書法名家歐陽詢的“歐體”、柳公權的“柳體”、顔真卿的“顔體”、趙孟?“趙體”等都是楷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産生的一種字體。草書又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草書的基本藝術特色是遒勁圓活、磅礴灑脫。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小篆也稱“秦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是大篆和隸、楷之間的過渡。隸書:是在大篆書的基礎上,為适應書寫便捷的需要而産生的字體。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難認,又不像楷書那樣端正書寫慢。
我國曆史上有哪幾位最著名書法家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曆代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他們的書法藝術流傳至今,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蔡邕:東漢書法家,工篆書,隸書尤為著稱。曾創“飛白書”,筆畫中絲絲露白,蒼勁有力。
王羲之:東晉傑出書法家,擅長各類形體。草書清雅俊逸,楷書勢巧形密,行書勁健多變。尤其是他的行書對後世影響極大。
歐陽詢:唐初書法家,以楷書最工,獨創“歐體”,結構特點是平正中見險峻,肥瘦适中,骨肉停均。
虞世南:唐初書法家,其正楷與歐陽詢齊名。
顔真卿:唐代書法家,擅用篆書筆意寫楷書,特點是秀勁腴潤,頓挫分明。其所創“顔體”為後人習之楷模。
懷素: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出名。
柳公權:唐代書法家、工楷書。特點是瘦挺遒勁,頓挫清晰。“柳體”多為初學者攻習之。
黃庭堅:北宋書法家,與蘇轼、蔡襄、米蒂并稱為“宋四家”。擅行草書。
趙孟?:元代書法家兼畫家。尤精楷書、行書。自成一家,世稱“趙體”。
祝允明:明代書法家,與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稱為“吳中四才子”。楷草皆精。
包世臣:清代書法家。著有書法理論名著《藝舟雙楫》。
古代書法作品有哪些
一、東晉-王羲之家族《三希帖》
“三希帖”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遠帖》。清朝乾隆皇帝酷愛書法,他在自己卧室旁設置了一間不到十平米的小暖閣,專門用于珍藏這三幅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的名貼,以供随時觀賞。後來,此閣被乾隆皇帝親自命名為“三希閣”,而藏于此閣内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被後人統稱為“三希帖”。
二、東晉-王羲之《蘭亭序》
公元353年4月(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1667年),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将這些詩賦輯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記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内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三、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此帖用墨淡而不濃,且是秃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喊嚣,無一筆凝滞,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妩媚而剛勁,為歐陽詢晚年所書,清勁絕塵,誠屬稀世之珍。《仲尼夢奠帖》紙本,縱25.5cm,橫33.6cm,今藏于遼甯省博物館。
四、唐-顔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的價值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運筆墨,激情之下,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随心所欲進行創作的典範。曾經宋宣和内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内府等收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五、唐-懷素《自叙帖》
《自叙帖》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書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題:“藏真書如散僧入聖,狂怪處無一點不合軌範。”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鄭渣其中縱橫變化發于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紙本,縱28.3厘米,橫775厘米,共126行,698字。書于公元777年,藏于台灣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