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什麼是鬥彩鬥彩最好的是什麼
鬥彩,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一種彩瓷,創始于明代宣德年間,成熟于明代成化年間。其中,成化鬥彩的成就最高。
以成化鬥彩為代表的鬥彩,是在青花加彩工藝的基礎上逐漸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從現存實物看,成化鬥彩的主要彩繪方法是:用青花在瓷胎雙勾出紋飾的輪廓線,有的器物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燒成我們今天通常所說的淡描青花器,再在釉面上青花雙勾線内根據紋飾設色的需要填以多種色彩,最後入爐烘燒而成。它由淡描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組成畫面,釉下青花與釉上彩争奇鬥豔,使鬥彩成為瓷器中的絕佳精品。
一提到鬥彩瓷器,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明成化鬥彩。明成化年間是鬥彩瓷器成熟和繁榮的時期。成化鬥彩的胎釉陶煉得非常精細,胎土幾乎不含任何雜質,潔白細膩,上面的釉也非常光潤,看上去感覺象上好的羊脂玉一樣。成化鬥彩所用的彩料也比較精良,姹紫嫣紅,色彩豐富。
成化鬥彩瓷器在用彩方面很有特點,比如說它黃紅紫綠并不是一種顔色,在運用上,比如說有鵝黃、姜黃,紅有棗皮紅,還有一種鮮豔的紅色,彩料是比較豐富的,所以表現起物象比較得心應手,另外成化鬥彩當中還有幾種比較特别的彩,比如說有一種叫“姹紫”,也有寫成“差紫”的,這種彩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空前絕後的一種彩,它的特點就是彩比較厚,很像鐵疙瘩那種感覺,它是一種褐色的彩,沒有光澤,這種彩直到今天為止也沒有人能仿出來。
從造型上看,成化鬥彩瓷器沒有太高大的器物,都比較小巧玲珑,娟秀精緻。一般常見的是蓋罐、杯、盤、碗一類的器物,很少見到高大的瓶子。在繪畫技法上,成化鬥彩瓷器體現了典型的明代藝術風格,繪畫上并不追求一絲不苟,而是随手畫來,帶有一種強烈的稚拙感。在釉上填彩也并不是很準确,彩料經常會溢出輪廓線,這一點就與後代的清雍正、乾隆時期很不一樣。
成化鬥彩的裝飾題材方面是比較豐富的,最多見的是各種花卉,有纏枝的,團狀的各種形式的表現手法,另外有一種成化鬥彩非常有名的雞缸杯,這個品種前兩年曾拍過,達到2900萬港币一件,它叫“雞缸杯”。主要是因為它繪畫是由,子母雞跟山石,還有月季組成的畫面,它杯子很小,造型像一個水缸,所以叫“雞缸杯”。
成化鬥彩基本上是官窯器,每一件都有款。它的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六字呈雙行排列,款外都帶邊框,有的圍一雙圓圈,有的圍一雙方框。另外一種就是“天”字款,“天”字款主要見于成化鬥彩的罐上面,外面沒有圍邊框。作為明代皇家禦用的珍品,成化鬥彩瓷器胎釉潔白如玉,造型精巧細緻,畫面随性稚樸,堪稱中華瓷寶庫當中的精品。
“鬥彩”的特點是什麼
另有暈染法,雍正乾隆時盛行,受水墨畫啟發創制,有青花潑繪山水之類。“釉裡紅”也由康熙時複興,雍正有精品。“鬥彩”、色彩豐富豔麗、繪技工細超過前代。典型有康熙“鬥彩加金花鳥魚缸”、雍正“鬥彩八吉祥大盤”、乾隆“鬥彩江山萬代瓶”、乾隆“鬥彩開光農耕扁壺”等。
鬥彩是什麼
鬥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在明成化年間鬥彩瓷器的圖案中,青花是主色。它是先用青花勾畫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内填入,或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半,再用其他色彩填畫另一半。有些圖案則幹脆基本上完全由青花來表現,其他色彩僅起點綴作用。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這種裝飾繪畫有了一個大變化,即圖案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交織繪成,彩色濃重,尤其突出紅色,青花反而僅起藍彩點綴作用。所以,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的風格以素雅取勝,而嘉靖、萬曆年間的鬥彩,人們習稱為“青花五彩瓷”,它以濃豔為特色。
什麼是鬥彩瓷器
鬥彩瓷器創燒于明代,已為世人所公認,但鬥彩之名卻不見諸明代文獻。遍查明代談瓷之書,都把鬥彩稱作“五彩”或“青花間裝五色”。如成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谷泰撰《博物要覽》雲:“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較宣杯妙甚……五彩,宣廟不如憲廟……宣窯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窯五彩用色淺談,頗有畫意……”再如明末沈德符(1578~1642年)撰《敝帚軒剩語》曰:“本朝窯器用白地青花間裝五色,為今古之冠。如宣窯品最貴,近日又重成窯,出宣窯之上。”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宮廷檔案中仍無“鬥彩”之稱謂,檔案中涉及成化鬥彩時使用的是“成窯五彩”之名。如雍正七年内務府檔案載:“五月十三日據圓明園來帖内稱,四月十六日太監劉希文、王太平交來成窯五彩磁罐一件,無蓋。傳旨:着做木樣呈覽,欽此……奉旨:将此罐交年希堯添一蓋,照此樣燒造幾件……”(《活計檔·清檔》造字第3323号)。再如《活計檔·清檔·乾隆記事》載:“(乾隆十三年閏七月初二日)太監胡世傑、張玉交宣窯青龍白地罐一件……成窯五彩菊罐一件,成窯五彩荷花罐一件,成窯五彩罐一件。傳旨:着交唐英各照樣配蓋一件……”考鬥彩之名,最早見于約成書于雍正、乾隆年間無名氏撰《南窯筆記》一書,該書在談“彩色”時曰:“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複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者,青料雙鈎花鳥人物之類于坯胎,成後複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晚清、民國時的談瓷之書對鬥彩的解釋常常是以音相呼,望文生義,莫衷一是。除鬥彩之名外,又出現了“豆彩”,“逗彩”等名稱。約成書于1906~1911年寂園叟撰《陶雅》卷下(十三)曰“何以謂之豆彩,豆者,豆青也,謂釉色之青如豆青者也。豆之青者有深有淺,厥色以至有不齊,大氐淡于康窯之硬綠也。純色曰豆青,雜以他色曰豆彩。康窯之仿明人物頗多繪畫豆彩者,大氐雜彩花紋,獨以豆青一色占其多數,故别其名曰豆彩。豆彩始于康熙,盛于雍正,而式微于乾隆,嘉、道以後,殆未之見也……遂有曰豆彩為逗彩者,言其彩色碎點姘逗而成者也。亦名之曰鬥彩,言其雜彩鱗比,若鬥者之争競激烈也。”1912年刊行的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卷二十四)曰:“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稱鬥彩,謂花朵之攢簇有類鬥争。或稱逗彩,謂彩之骈連有同逗併。實則市人以音相呼,輾轉訛述,殊非正诠……”“直至20世紀70年代,日本出版的杉村通造編《陶瓷大系——清代的官窯》一書,對鬥彩的解釋仍沿用《陶雅》、《飲流齋說瓷》中的說法,書中曰:“鬥彩,始自成化時期,這是一種柔潤,實有光澤的五彩,其淡綠色彩與蠶豆相似,故亦稱豆彩。”也有人認為江西方言中,“鬥”與“湊”發相同之音,故鬥彩即“湊彩”,有“湊合”之意。明代的景德鎮已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所産瓷器品種繁多,開一代未有之奇,各種彩繪瓷器相繼誕生。為了便于研究,就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以示區别。18世紀《南窯筆記》的作者按彩繪工藝從明代彩瓷中劃分出“鬥彩”、“填彩”、“五彩”三種,在當時的情況下已屬難能可貴,也為彩瓷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今天看來,《南窯筆記》的劃分缺乏嚴密性。例如《南窯筆記》對鬥彩的解釋是“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的半體,複入彩料,湊其全體”,但仔細考察可以發現,這一過程的實現,可以有兩種不同的工藝途徑:一種是先于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或局部,其餘部分也以青料雙鈎輪廓線,施釉燒成後,再在釉上按青花輪廓線填以各種釉上彩,湊其全體,成化鬥彩使用的即是此種技法。另一種也是先于坯體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或局部,但其餘部分不用青料雙鈎輪廊線,而是施釉燒成後,再在釉上用鈎線填彩或沒骨畫法湊其全體,嘉靖、萬曆青花五彩使用的即為此種技法。彩繪工藝不同,産生的藝術效果也就不一樣。對第一種技法來說,釉下青花在畫面中起主導或骨架作用,諸多釉上彩色附麗于釉下青花,遂使整個畫面具有鮮麗清雅之美。對第二種技法來說,釉下青花隻是作為畫面的一種顔色(藍色)使用,同時為釉上彩繪起定位作用,因釉下青花與釉上紅、黃、綠等彩色處于同等地位,故對畫面熱烈華麗的藝術效果無多大影響。今人一般對第一種技法描繪的彩瓷稱為“鬥彩”,而對以第二種技法描繪的彩瓷稱為“青花五彩”。從彩繪工藝和所産生的效果看,《南窯筆記》所說的“填彩”可歸入“鬥彩”中,而《南窯筆記》所說的“五彩”概念應進一步擴大,即應包括純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兩種。從現存實物資料看,“雙鈎填彩”是鬥彩瓷器上的最基本的裝飾技法,根據所繪物象不同,再輔以“點彩”、“染彩”、“覆彩”等技法。鑒于上述原因,我們可以為“鬥彩”作出新的定義和解釋:鬥彩是一種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具有特殊藝術效果的彩瓷裝飾新工藝。它是先在成型好的坯體上以青花料鈎描圖案輪廓,或在此基礎上以青花料繪圖案局部,罩透明釉經高溫焙燒後,再在釉上以填塗、渲染、覆蓋、點綴等技法,按需要施以各色彩料,完成圖案全樣。複入彩爐經低溫烘烤而成,從而産生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競相鬥妍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