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琺琅彩是什麼東西
1.琺琅彩是一種覆蓋于金屬表面的玻璃質材料,它通過将豐富的顔色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裝飾效果。這種材料主要用于裝飾和保護金屬制品,防止生鏽和腐蝕。
2.琺琅彩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同時還加入了鉛和錫的氧化物。經過燒制後,能夠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形成不同顔色的釉質表面。
3.琺琅瓷,又稱瓷胎畫琺琅,是由景泰藍演變而來的一種瓷器。它是通過在景德鎮燒制的上好素白瓷上繪制琺琅彩釉,并在高溫下烘烤而成的。琺琅瓷的制作工藝精湛,畫工技藝高超,但由于其專供宮延皇室使用,因此數量稀少。
4.琺琅,又稱“佛郎”、“發藍”,是一種覆蓋于金屬制品表面的玻璃質材料。它最早出現于東羅馬帝國,後傳入我國。按照我國的傳統分類,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質稱為釉,用于瓦片建材上的稱為琉璃,塗飾在金屬器物外表的則稱為琺琅釉。
5.琺琅瓷的制作過程包括将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原料與鉛和錫的氧化物混合,制成像釉子的物質。然後将其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形成不同顔色的釉質表面。
6.琺琅彩的制作工藝在中世紀歐洲得到了廣泛應用,如掐絲琺琅和錾胎琺琅等。這些工藝被用于制作裝飾品、聖物箱和禮拜物品等。
7.琺琅彩的種類繁多,包括錾胎琺琅、掐絲琺琅、畫琺琅和透明琺琅等。其中,錾胎琺琅是在金屬地上錘鑽錾刻成凹凸的各種圖案,再施琺琅料于凹處焙燒出的工藝;掐絲琺琅則是用金屬條格連串成各種圖形,然後施琺琅料于格空處焙燒出的工藝。
8.掐絲琺琅和錾胎琺琅是最早出現的琺琅工藝,起源于羅馬時代。而景泰藍,則屬于掐絲琺琅工藝。
9.琺琅彩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日本非常流行,如七寶燒等。而镂雕技術則是在作品表面挖空的凹陷部加入玻璃等粉末,然後焙燒。這種技術最早由邁錫尼人運用,距今約公元前1200年。
10.琺琅彩在文藝複興時期得到了廣泛應用,如用于制作珠塌碰猜寶等。而在18世紀中期,琺琅彩技術被用于裝飾金鼻菸盒、棒棒糖盒(甜品盒)、裝飾盒(裝小日用品的盒子)和表盒等。
11.琺琅彩在制作過程中,半透明的琺琅制品通過焙燒淺浮雕圖樣雕刻到金屬裡面。這種技術在18世紀中期開始被廣泛應用。
12.琺琅彩在制作過程中,畫工技藝特高,加工水平嚴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處理。由于琺琅彩器是專供宮延皇室玩賞吵并之用,不得向外流失,因此數量特少。收藏者很少人可見到此類珍稀品,故一般很難鑒别琺琅的與粉彩的區别。
琺琅彩是什麼
琺琅彩是一種陶瓷裝飾技法。
琺琅彩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陶瓷裝飾技法,主要流行于清代。它是以琺琅料為顔料,在瓷胎上繪畫、描繪各種圖案,再經過燒制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琺琅彩的特點是色彩鮮豔、細膩,具有寶石般的光澤,給人一種高貴華麗的感覺。這種技法結合了陶瓷藝術和金屬工藝的特點,使得瓷器作品更具藝術價值。下面将詳細介紹琺琅彩的淵源和特點。
琺琅彩起源于歐洲,大約在15世紀傳入中國。在清代時期,由于皇室的推崇和匠人的不斷創新,琺琅彩技藝達到了巅峰。它主要以琺琅料作為繪畫材料,這種材料具有極好的附着力和色彩表現力。藝術家們在瓷胎上精細描繪各種花卉、鳥獸、山水等圖案,不僅形象生動,而且色彩豐富多變。在燒制過程中,由于溫度控制得當,使得畫面上的色彩呈現出寶石般的光澤。因此,琺琅彩瓷器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除了色彩特點外,琺琅彩瓷器還具有精細的工藝特點。每件作品都經過多道工序完成,從設計、制胎到繪畫、燒制等每一步都需精心制作。因此,琺琅彩瓷器成為了清代宮廷的重要藝術品之一。它的藝術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其華麗的外表上,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藝術傳承價值。這種技藝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琺琅彩瓷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工藝水平赢得了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它不僅是中國傳統陶瓷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遺産中的璀璨明珠之一。
琺琅工藝是什麼意思
琺琅工藝是将經過粉碎研磨的琺琅釉料,塗施于經過金屬加工工藝制作後的金屬制品的表面,經幹燥、燒成等制作步驟後,所得到的複合性工藝品。
常用石英、長石、硝石和碳酸鈉等加上鉛和錫的氧化物燒制成,塗在銅質或銀質器物上,經過燒制,能形成不同顔色的釉質表面。既可防鏽,又可作為裝飾。琺琅工藝的制作分類很多,通常根據制作方法和胎地種類将其分類。
琅也叫琺琅彩,英文名叫“enamel”,在中國廣東俗稱“燒青”,在北京俗稱“燒藍”,在日本叫作“七寶燒”。琺琅主要分為:畫琺琅、内填琺琅、掐絲琺琅三種。
琺琅首飾色彩非常絢麗,具有寶石般的光澤和質感,耐腐蝕、耐磨損、耐高溫,防水防潮,堅硬固實,不老化不變質,曆經千百年而不褪色、不失光。
琺琅制品的發展演變過程:
琺琅制品在清朝康、雍、乾三代曾達到鼎盛,後曆經晚清國衰、民國戰亂,漸趨稀少。市面上出現了一種仿琺琅的制品,有些地方叫作“軟琺琅”或“滴油飾品”“滴膠飾品”“烤漆飾品”。從表面上看酷似琺琅。
但不管是“軟琺琅”“滴油”“滴膠”還是“烤漆”,全都屬于塑膠樹脂類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材質不耐久,也不耐高溫,容易腐蝕和磨損,不長時間便會老化褪色及失去光澤。
這類塑膠樹脂類的産品無需在高溫爐中燒結呈色,隻需将液态狀的色膠塗在金屬上自然風幹或在烤溫箱中烤幹即可,制作簡單,不保值。
區别琺琅與仿琺琅的方法有幾種:一,眼看;因真琺琅是無機物,表面呈水晶玻璃般的冷光澤和硬硬的質感,而仿琺琅是有機物,性質偏軟,表面光澤呈油脂感和塑膠感,容易刮花。二,刀刮;用小刀片在表面刮擦,真琺琅質硬,不容易刮花,而樹脂塑膠類的仿琺琅容易刮花。
三,火燒;直接用火機點火燙燒,仿琺琅不耐火燒,表面會留下燒痕,而真琺琅卻絲毫無損。總之,鑒别真琺琅與樹脂類仿琺琅的方法有很多種,難度并不大,因為這兩種材料存在本質上的區别,真琺琅是無機礦物質,假琺琅是有機塑膠類物質。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琺琅飾品
琺琅畫與琺琅彩有什麼區别
1.琺琅彩瓷器,正式名稱為瓷胎畫琺琅,是源于畫琺琅技法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這種技法被成功移植到瓷胎上,創造出了一種新的瓷器品種,專為清代宮廷禦用而特制,其制作過程精細且獨特。
2.瓷胎畫琺琅在康熙年間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首次創造,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這種瓷器在制作過程中,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特制,然後運至京城,在清宮造辦處進行彩繪和彩燒。
3.琺琅彩瓷器的裝飾工藝,即琺琅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琅,是專為清代宮廷禦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它的制作過程非常特殊,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拟稿,經皇帝欽定後,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
4.琺琅彩瓷器的創燒始于康熙晚期,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盛行。這種瓷器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豔,血統高貴,細如毫芒,高貴奢華。它是康、雍、乾三代帝王摯愛的内廷秘玩,是庶民弗得一窺的禦用品。
5.琺琅彩瓷器的顔色特别鮮豔,燒制出的瓷器富麗堂皇,很有皇家氣派。皇帝不僅自己留着把玩,亦是賞賜臣子籠絡人心的好獎勵。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部分産品用于犒賞功臣。
6.琺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藝在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初期琺琅彩是在胎體未上釉處先作地色,後畫花卉,有花無鳥是一特征。康熙朝琺琅彩瓷器多以藍、黃、紫紅、松石綠等色為地,以各色琺琅料描繪各種花卉紋。
7.琺琅彩瓷器的彩料還有一些特殊的成分,如含有砷和硼,這些成分在其他瓷器中是不常見的。琺琅彩中還有用康熙前沒見過的膠體金着色的金紅。這些化學成分分析說明了琺琅彩是國外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