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糧票是什麼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随着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收藏者的新寵。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采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内不穩定,内戰不斷,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現在還有一些國家仍然采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票證時代
其實憑票供應不是中國最早采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内不穩定,内戰不斷,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
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中國取消糧票後還有一些國家仍然采用憑票供應方式,如朝鮮、越南等一些國家。
中國的糧票種類數量有“世界之最”之稱,全國2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别發放和使用了各種糧票,進行計劃供應,還有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政府、機關等單位。
糧票是特殊經濟條件下的曆史産物,票面題材廣泛,印制精細,具有時間性、地域性的特點。經年累月的歲月侵蝕,更使這種具有不可複制性的票證文物日漸稀少,珍品叠出,長期為海内外收藏愛好者所矚目。
另外,有些發行于解放戰争時期的公糧票,是解放戰争時期革命軍隊在人民群衆支持下浴血奮戰的曆史見證,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
最早實行憑票證供應的就是糧食。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資極度匮乏,糧食自然無法做到敞開供應。中央政府開始醞釀糧食的計劃供應,以滿足全國人民的溫飽。1953年,中央政府決定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包括糧食計劃收購政策,糧食計劃供應政策,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制暫行辦法》,緊接着,國家糧食部向全國發布這一暫行辦法,很快,各種糧食票證便鋪天蓋地地進入社會。
1960年,國家進入了節糧度荒時期,城市居民的糧食定量進行壓縮,副食品供應嚴重不足。以前曾經憑票供應的商品,也無貨供應。到1961年市場憑票供應的商品,達到了156種。在那個時期,吃飯要糧票,吸煙要煙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連一分錢買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證發放雖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蓋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證之外,又發了各種購貨本,如糧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購買工業品,國家還發放了工業券。到商店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數量的工業券。大件、貴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車票、縫紉機票、手表票等。
與票證時代相配合的,還有嚴格的戶籍管理以及城鄉二元分割的制度。農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樣自由進城打工,因為每月定量供給的糧票、油票隻有城市人口才有,沒有城裡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因此農民離開了土地,根本就無法生存。
不僅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遷移,同樣由于糧食關系的束縛而相當麻煩。當時的糧票分為全國通用和地方流動兩種。隻有全國糧票才能在中華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須持單位介紹信去糧店換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
經濟發展的轉機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随着改革開放,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松動,國家逐步縮小了消費品定量配給的範圍。到1983年,由國家統一限量供應的隻有糧食和食用油兩種。
1984年,在經過兩年多的物價體制改革試驗後,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深圳人率先過上了不用糧本、糧票的日子。
在 24年後的今天看來,取消票證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當時,可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風險。不僅僅是趟了政策的雷區,而且牽動城市最敏感的神經,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個年代,我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按戶籍人口定量供應。深圳經濟特區初期也是實行這種制度,當時群衆買米要憑戶口本或糧票,定量很低。特區成立幾個月後,人口由辦特區前的兩萬餘人一下膨脹到幾十萬人,大量的建築工人和其他人員進來了,糧食定量不夠,有的人還沒有糧票,隻好到自由市場購入高價糧。因為糧票,當時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年11月,深圳市召開會議,研究取消糧食憑證定量供應問題。會議認為,全國農村進行改革後,糧食已經出現了恢複性的增長,糧食供應已經沒有那麼緊張,又由于國家賦予經濟特區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試,因此深圳可以大膽地實行改革。辦法是讓國營糧食部門多儲備一些糧食,取消糧票,提高價格,敞開供應。如果發現周圍地區大量搶購,再提高糧價和研究其他對策。
新政策還沒實施,消息傳開後,過慣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為恐慌,紛紛到糧站排隊購買糧油。幾十年來憑票買糧的習慣一旦被打破,會不會出現沒有糧食可以買,大家又要餓肚皮的情況?
事實證明,由于發揮了價格機制、供求平衡機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糧食憑證供應制度後,并沒有發生什麼風波。用一位市民的話說,“沒想到取消糧票後不但不會買不到糧食,而且買東西還特别方便,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水平挑選不同的質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糧票的第二年,即1985年,國家又取消了長達30多年的農産品統購派購制度,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因此,這時基本家家戶戶糧票都有所盈餘。
1991年5月,廣東、海南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1992年4月1日,政府決定在全國範圍内推行這一改革。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後,全國各地先後放開糧食及其他産品價格,實行購銷同價,促進糧食産銷與市場接軌。
糧價放開後,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進了農民生産積極性,糧食産量顯著增長。1993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為找不到糧票發愁了。
糧票什麼時候取消的
糧票是1993年取消的。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應用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随着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其實憑票供應不是我國最早采用的,蘇聯在十月革命後,當時國内不穩定,内戰不斷,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計劃的分配,發放各種商品票證,蘇聯最早的票證是1916年的鞋票。美國也在二戰時期商品緊張時,發放了各種商品票證,其種類也不少,這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的票證。
糧票是什麼意思
糧票是指由政府或其他機構頒發的特定貨物或服務的憑證。糧票通常在國家經濟危機時使用,因為糧票能夠控制商品價格和保證供應。在 20世紀 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美國政府向公民發放過糧票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而在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糧票一直被使用于商品配額和補貼體系。
随着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糧票已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然而,在某些國家中,糧票仍然被看作一種解決貧困和社會問題的有效手段。例如,巴西在 2003年實施了 Bolsa Familia貧困救濟計劃,通過為受益者提供糧票、現金和就業培訓等一系列服務,有效地減輕了窮人的生活壓力。
有人認為在當今社會,糧票不再是一個必需品,因為市場經濟已經基本遍及各地。但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糧票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那些經曆自然災害或戰争後需要重建的國家中,糧票能夠為人們提供基本的食品和必需品,同時還能避免價格飛漲和商品短缺。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糧票仍然是一個有效、必要的工具。
糧票是貨币嗎
糧票是計劃經濟物資短缺物資短缺時期的一種購糧憑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讀高中,每個月的糧食定量34斤,每個月國家發給我34斤糧票;我父親是教師,每月的糧食定量是28斤,國家發給他28斤糧票/月。每個月國家發的憑購糧證,領取全家人的法定的糧食定量數額——糧票。
如何使用糧票?那時候,大米0.15元一斤(好的0.2元一斤),假如你要買100斤米,必須交給國營糧店15.00元人民币和100糧票,才能把100斤大米買回家。光有錢,沒有糧票,是無法買到米的。這叫定量供應。那時候油水少,糧食定量不夠吃,但餓不死。我家當時7口人,父母,加上我們四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全家的糧食定量根本不夠吃,到了每個月的下旬,我母親就向左鄰右舍借糧票買米。當月借,下月還。
改革開放後,油水厚了,糧食夠吃了,糧票有多的了。有人用它與小販換雞蛋、換塑料用品等。再後來,就取消了糧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