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解放區為什麼最大(山東解放區時間)

biang 中華百科 634

本文目錄

  1. 内戰爆發後國民黨為什麼要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
  2. 為什麼豫東戰役有這麼多不同結論
  3. 解放戰争前中原解放區指什麼地方,山東解放區呢
  4. 解放戰争中的三大戰役為什麼成品字形排列

内戰爆發後國民黨為什麼要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

被采納答案是一個原因,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解放戰争初期,山東解放區是共産黨手中面積自大、人口最多、兵力最雄厚的解放區,占據膠東、魯中、魯南、魯西地區,嚴重威脅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交通線(美軍第七艦隊在青島有駐兵權),對國民黨兵力投送、給養運輸造成較大威脅。

為什麼豫東戰役有這麼多不同結論

豫東戰役的第一階段的開封戰役殲國軍及保安部隊(含打援的戰果)共殲敵40000人。

第二階段(睢杞戰場)殲區壽年兵團約30000人,殲黃百韬兵團約10000人,阻擊邱兵團消滅其約10000人。

整個豫東戰役華野外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一部在冀魯豫軍區和豫皖蘇軍區密切合作下,殲滅國軍人數為94000人(含阻援數字)。其中全殲國軍一個兵團部、二個整編師部、四個整編旅、二個保安旅,另加六個團。

在蘇北,為配合華野外線兵團之豫東戰役(剛開始稱魯西南會戰),蘇北兵團發動了攻擊隴海路東段的作戰,又發動了漣水之戰并解放了漣水,後又向運河一線發起反攻,共殲國軍及土頑一萬多人。

在山東省腹地的魯西地區,山東兵團為配合華野外線兵團發動了津浦路中段戰役,解放了新泰、泰安、大汶口、曲阜、兖州等地,殲滅國軍及保安部隊共六萬多人。

這些戰果都是與豫東戰役緊密相連的。

六、一流的戰略大師

當華野外線兵團“消滅整五軍,活捉邱清泉”的口号響徹雲霄之時,連遠在南京的蔣介石都聽聞了。所以,粟裕率部隊一過黃河,蔣介石即調動約十一個整編師軍雲集魯西南,要與華野決一死戰,同時亦是要整五軍避免陷入孤軍作戰。

粟裕清楚太多人知道的道理往往不是真理。所以,他一看形勢不對,同時得悉陳唐兵團已到了通許和睢縣,離開封才一天的行程。在征求陳士榘同志的意見後,迅速定下了“明打五軍,暗取開封”的方案。開封戰役作為豫東戰役的第一階段,獲得了大捷,殲滅國軍及保安部隊共四萬人多。開封戰役得以順利完成,這主要在于粟裕同志的戰略出擊方向的英明決策。

七、一時聰明的國軍統帥部

當粟裕要打邱清泉兵團時,蔣介石即時令多支部隊雲集魯西南,與邱兵團一起,準備迎戰華野外線兵團。當其時,粟裕在魯西南真的無法下手。

當區壽年被圍之時,蔣介石即時調正在開赴魯西兖州前線的黃百韬兵團,要他即刻改向,轉進睢杞,解區兵團之圍;同時,又令在河南省中南部的胡琏兵團張轸集團等部北上東進,有一舉圍殲華野外線兵團之勢。

在中原這個大戰局,蔣介石自始至終都能抓住問題的核心——最危險的敵人就是華野外線兵團,最可怕的對手就是粟裕,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中原。一旦發現華野外線兵團南渡黃河,立刻就成了國軍的最重要的目标,一刻亦不放松。

但是,蔣介石在戰役指揮上不是長處,中原戰局又分屬于兩個司令部管轄,一是徐州剿總,二是在武漢的華中剿總,互相之間不大協調,這才讓華野有了可乘之機。

另,當戰役結束時,華野外線兵團突然隐遁,多個國軍兵團在魯西南兜兜轉轉時,離魯西南不遠處的兖州正陷入共軍山東兵團的圍攻,危在旦夕。這時蔣介石仿佛是殺紅了眼,非要找到華野外線兵團不可,對兖州的危險不聞不問,終于錯過了救援的機會。7月13日兖州獲得了解放,這是蔣介石的又一次犯錯了。

八、共軍的亮點

1.起最大作用的一支部隊

中野九縱(司令員秦基偉)在豫東戰役時歸華野代司令員粟裕指揮,他在開封戰役成功地阻擊了孫元良兵團的東進救援,後又在睢杞戰役中繼續阻擊孫元良兵團的南下;同時,秦基偉還派出一支偏師襲擾開封,使得劉汝明緊張兮兮,不敢亂動,導緻劉的四綏靖區部隊一直不敢南下救援區壽年兵團。九縱還派了一支小分隊到睢縣冒充中野主力兵團威脅邱兵團的後方,攪得邱清泉不得不派出部隊保衛後方,大大減輕了前線的壓力。

隻是一個縱隊規模的九縱,起了相當于一個兵團的作用。九縱是了不起的。

2.戰果最大的一支部隊

陳唐兵團的八縱在王建安司令員的率領下,在開赴開封之前就發動了許昌之戰(不計入豫東戰役);又參加了開封戰役;在睢杞戰役中,先後參加阻擊邱兵團,又參加了榆廂鋪殲擊整七十五師的二個團;後又參加了對黃百韬的最後一次總攻。幾乎每個戰場都有八縱參與。

各個縱隊戰果比較應屬八縱殲國軍最多。

3.最擅長突擊的部隊

葉飛的一縱在合圍區壽年兵團尚未完成之際,先派一師一舉分割區兵團為兩半,隻用了半個晚上的時間。此舉為區兵團的主力被殲打好了基礎。繼而又在攻殲龍王店區兵團部擔當突擊主力。

4.最擅長阻擊的部隊

宋士輪的十縱在開封戰役期間出色地完成了阻擊并擊退了胡琏兵團的任務,這充分反映了宋的機智和十縱指戰員的強悍占戰鬥作風。胡琏兵團遲遲不能北上增援,是豫東戰役獲得偉大勝利的其中一個原因。

在睢杞戰場院上,十縱和兄弟部隊一道奮力抗擊邱兵團的瘋狂沖擊,牢牢地守住了陣地,确保了區兵團主力的殲滅。亦改寫了共軍“逢五不戰”的傳說。

當時有一句諺語:排炮不動,必是十縱。就是指宋的十縱。

5.一流的戰役指揮官

華野外線兵團從開封向南撤退後,各部分别隐蔽集結于杞縣、睢縣、太康、民權、通許等地。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發現邱兵團與區兵團結伴而來,敵我比較,我方沒有優勢,于是按兵不動。

而當區兵團跟進遲疑,與邱兵團後衛部隊拉開了四十公裡的間距,機不可失。粟裕一聲令下,幾個集結點同時出動,一個晚上就割斷了區兵團與邱兵團的聯系,接着又把區兵團分割成兩半,華野部隊把區兵團團團圍住了,前後不到一天的時間。這種戰機的捕捉能力,這個決策的精确和果斷,一時令人贊歎不已。

另外,在睢杞戰役将要結束時,在沒有後備力量的情況下,而敵人主力大軍不斷增援,如何讓部隊擺脫敵人,進行休整,這真讓人費腦筋。但粟裕率領着華野大軍及支前民工連俘虜一起,共二十萬之衆,一進入魯西南地區後,突然消失,仿如人間蒸發一般。藏起來的不是小部隊,而是大兵團,是在國軍跟蹤得比較近的情況下突然失蹤。國軍幾個兵團在魯西南一時找共軍不着,讓共軍有了一個多星期的休整。這種隐蔽工夫,真讓人叫絕!

九、國軍的亮點

1.出色的救火隊長

黃百韬率部從千裡之外的蘇北進入了豫東戰場,其行動之迅速,不僅令華野統帥粟裕吃了一驚,亦讓國軍統帥蔣介石驚奇。在蔣的思維中,都是各支國軍部隊讓上級不斷催促才挪一下,再罵兩句,又動一下。而黃百韬兵團從魯南到豫東隻花了兩天時間。這也是黃是豫東戰役這個“勝利”的嘉獎獲得者,青天白日勳章為什麼會挂在黃的胸前而不是邱清泉或胡琏的胸前的主要原因。

在豫東戰役之前,在蘇北黃百韬聯合多支國軍來對付華野的蘇北兵團,韋國清司令員率領的蘇北兵團不慎被國軍包圍了,圍了三天,才僥幸突圍而出。而其後,蘇北的大片紅色根據地亦随之淪陷。

而黃百韬最早成功的救火戰例就是南麻、臨朐戰役,因此役一戰而成名。總之,黃百韬是當時國軍最出色的救火隊長。

當然黃百韬率領的整二十五師全是廣東人,作戰勇敢、頑強,這支裝備不算優良的部隊,憑着優秀的指揮員和素質一流的士兵,跻身于國軍十大王牌之列。

2.龐大而又強悍的機械化兵團

邱兵團正規名稱是整五軍,叫其為兵團是共軍的習慣叫法。這是一支龐大且精銳的機械化部隊,以整五師為核心,加上一支快速縱隊,并附帶一個或二個其他精銳的整編師,編組而成,經常保持8萬人左右的規模。這支部隊部署在中原,其主要作戰目标并非是劉鄧的中原野戰軍,而是以華野外線兵團為主要作戰對象。

華野發動的戰役,常因整五軍快速殺到而隻好草草收場,以緻外界傳言:華野“逢五不戰”。

整五軍的司令官是邱清泉,他是留學德國的海歸,指揮機械化部隊十分娴熟。作戰時,邱清泉從不蠻幹,且表現得非常機智、敏捷。如開封戰役之前,粟裕曾兩次尋找機會殲滅五軍之一部,邱清泉快速改變部署而化險為夷。如果區兵團之整七十五師還是一直由邱清泉統率,斷不會在睢杞被華野全殲。

華野憑當時實力要想一口吃掉這支龐大的機械化兵團,其實是脫離現實的,那時候華野對他進行阻擊增援也頗感吃力。當然,洞若觀火的粟裕統帥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在豫東的兩個戰役都是以尋殲其他國軍部隊為目标的。

十、美中不足

在睢杞戰場上,有兩支被包圍的國軍部隊最後沒有被華野殲滅,雖然他們受到重創了,減員也很大,但畢竟建制還在。一支是區兵團屬下的整七十二師,另一支是黃百韬兵團。

華野外線兵團集中一半以上的兵力,以阻擊邱兵團的增援,實際上用在圍殲預定目标時,顯得兵力沒有太大的優勢。如:

阻擊邱兵團的華野陣營有——三縱、八縱、十縱全部,兩廣縱隊,四縱的十師,陳唐兵團的直屬隊含炮兵團,特縱亦派了部份炮兵配屬。

圍攻區兵團的陣營有——一縱、四縱(大部)、六縱,中野十一縱,特縱部份炮兵和工兵,一兵團直屬隊。

區兵團建制有——含整七十五師、整七十二師和新二十一旅,還有兵團部,共約五萬人。

從中可看出,阻擊陣營與攻擊陣營實力基本相當,無論從兵員還是炮兵部隊的配置都近乎對半開,這就造成了圍攻區兵團時兵力和火力明顯不足。當然亦存在先決條件的問題,特縱分了一半左右的炮兵部隊和工兵部隊去了山東兵團,一直都未歸建。

就這樣,粟裕憑着手頭上的這點實力,隻能集中力量攻擊國軍的一個旅,二至三天後吃掉它,再吃下一個旅,就這樣至區壽年兵團部被摧毀,共用了五天時間。如果黃百韬兵團沒有突然殺出來,預計要用九至十天時間才能全殲區兵團。

攻殲的進度慢,有一個較大的原因就是火力不足。如向黃兵團最後一次總攻時,八縱才獲得配屬三門榴彈炮,其他的縱隊也就幾門野炮(注:每個縱隊都自有山炮營)

好幾天沒有大的戰鬥的整七十二師,利用華野集中兵力打整七十五師的時機,加緊構築工事,有四、五天時間讓他來搞,工事已相當堅固。這也是粟裕在殲滅區兵團部後,不再乘勝攻擊七十二師,而改打黃百韬兵團,就是因為工事問題。黃兵團初到,還沒有來得及修築工事,正适宜在運動中殲滅,何況華野炮兵不足,更不宜攻堅。

打仗涉及六要素:兵力規模,士兵素質及士氣高低,裝備優劣和數量,,工事堅固與否,後勤供應,指揮員水平。粟裕當然清楚上述這些問題,後來他抽調了八縱和炮兵部隊從打援線上加入到榆廂鋪、何旗屯攻擊整七十五師的殘部中,就是看出了攻殲集團實力不夠,隻可惜此時已太遲了,已到了戰役的尾聲了。

如果一開始就抽調八縱大部及部分炮兵包括隸屬于陳唐兵團的炮兵部隊加入到攻擊集團中,那麼攻殲區壽年兵團的打擊力度就更大,可同時展開兩線攻擊。一線集中兵力和炮火主攻整七十五師及區兵團部,此為主攻;第二線以八縱主力和六縱一部和中野十一縱對在鐵佛寺的整七十二師展開攻擊,此為助攻。第二線攻擊的意義在于不是要一口吃掉他,而在于逐步消耗他,一小口一小口地把他吃掉,穩紮穩打,并防止他有閑遐時間來構築完善和堅固的工事。當把他搞殘時,一旦大部隊來增援,可迅速的把他的殘部消滅掉。這樣,全殲區兵團就可劃上一個完美的句号。

我個人看法,粟裕對邱兵團是十分忌憚的,所以用了非常充足的兵力、火力配置來阻擊他。為了确保圍殲區兵團能得到順利進行,不惜在阻援上下了大工夫,确實做足了安全措施。但如此一來,圍攻區兵團的兵力和火力都不大足夠了。

如果當初一開始粟裕就把八縱配置在攻擊區兵團的戰場上(最好布置在攻擊鐵佛寺區兵團屬下的整七十二師),亦把部份炮兵加強配置在攻擊區兵團方面。是否真的存在阻援方向實力不足?是否真的會阻援不成,圍殲也就要放棄了?依我看憑三縱、十縱、兩廣縱隊和四縱的十師,八縱留下的一個師和炮兵部隊,阻擊邱兵團五至七天應不成問題。後來,邱兵團繞過阻擊線,迂回打擊華野的後方,這與兵力多少關系不大,主要在阻擊兵力配置,防守陣地設置與否有關。屬于阻擊力量過于集中,造成其他地方空虛。這一點,與負責阻援的陳唐首長有直接關系,當然,粟裕作為全局總指揮亦要負上責任。

如果當時候真的阻援方向吃緊,這時候已開戰了好幾天了,殲擊區兵團方向應會取得較大進展,區部已被打殘了。此時,殲擊集團已不需要太多的兵力,可把部分兵力從殲擊集團中抽出,轉用到阻援方面。如果能順利地殲滅區兵團,此時黃百韬兵團剛好殺到,可乘勝打擊他,運氣好的,說不定把黃兵團也能最終殲滅。這時候,豫東戰役就能劃上個完美的句号了。

黃百韬兵團最終沒有被殲滅,隻是受到了重創——有三個團被全建制殲滅,第三快速縱隊亦受到了殲滅性打擊,損失了大量的坦克和汽車。我認為,黃兵團沒被殲滅跟當初沒有把他分割成兩半有關。在研究中,沒有見到粟裕向哪支部隊下達分割黃兵團的命令,是否粟裕認為華野在當時沒有能力去分割它?這個不得而知。

十一、另類策略

當初攻克開封,完成了豫東戰役第一階段後,第二階段該怎麼做,當時存在幾種戰略出擊方向的選擇,後來最終決定南下,引誘援敵跟蹤而來,伺機殲敵一部,并最終獲得成功。我們在佩服粟裕同志的戰役指揮能力的同時,重新審視當初的戰略方向的訣擇,總是覺得當初的決定較為輕率,這個選擇其實存在多種不确定性。

其一:如果區兵團與邱兵團在指揮權上得到統一,斷不會讓區兵團自行其是,遲疑不南下,導緻脫離了邱兵團,被華野分割包圍。就是說,區兵團如果一直與邱兵團粘在一起,華野就沒有下手的機會。

上一年華野外線兵團曾發動了隴海路破襲戰役,目的之一是吸引在大别山的國軍部隊回援;二是尋機殲滅一個整編師。結果,邱清泉指揮的增援部隊壓過來,國軍各支部隊粘得很緊、很密集,無隙可乘,分割不了,這個圍殲戰就不打了。如果這次在豫東也出現這種情況,那睢杞戰役就會打不成了。

其二:當時增援開封的國軍援軍衆多,其中劉汝明綏靖區駐守在開封沒有參與南下作戰。如果劉汝明的部隊與邱兵團、區兵團聯訣南下,就是說在睢杞一帶将到來三個兵團規模的國軍部隊,華野外線兵團更是啃不動。

其三、雖然睢杞戰役是獲取了勝利,但撤退階段卻顯得有些狼狽,受到了一些不應有的損失。而最主要的是,沒有占領地方。

所以說,當初南下尋殲國軍在戰略出擊上是不大成熟的,殲滅區兵團之主力的戰果存在一定偶然因素。

孫子曰:(廟算)多勝算,則勝;(廟算)小勝算,則不勝。就是在決策上要選擇機率較大的方案。

當時在陳唐兵團圍攻開封時,增援的國軍除了南線的胡琏兵團打了退堂鼓外,主要是有三大塊:一是從鄭州由西向東來援的孫元良兵團整四十七軍;二是魯西南地區來援的邱兵團和劉汝明四綏靖區部隊;三是從民權經睢杞兩縣來增援的區兵團。區兵團與邱兵團和劉的綏靖區部隊都是從東方來的,可把它視為一塊。

孫元良兵團從鄭州來,中野九縱一個縱隊阻擊它,它就不敢過來,這說明他沒信心,是一支弱旅(後來在淮海戰役中,孫元良兵團在陳官莊突圍,被八縱及一些地武聯合消滅掉了。可見其戰鬥力之低!)。如果華野瞄準孫元良兵團,這個兵團是唯一的一支由西邊過來的國軍,相對較孤立,也是一支相對較弱的兵團,殲滅他一個整編師及至全兵團,都是相對容易的。

如果華野在戰略出擊方向上瞄準邱、區、劉這個龐大集團作為預定目标,這個是龐大而又精銳的集團,打起來要很費勁。邱清泉兵團和劉汝明綏靖區和區兵團,總兵力相加可能在二十萬左右,大部份部隊裝備精良,士兵訓練有素。

我個人的觀點是豫東戰役第二階段以孫元良兵團為主要目标,相機占領鄭州;同時以三個縱隊以上的兵力守開封兼阻援,豫皖蘇軍區武裝和冀魯豫軍區武裝可守衛開封城,有牢固的城防工事,可助野戰能力不強的地方武裝一臂之力;阻援的野戰軍除一部留在城裡,多數應配置在城外、郊外,進行野戰阻援,當然,亦要多築工事,防止國軍援兵繞城而過,前去增援孫元良兵團。必要時可放棄開封向西轉進。如

果一旦成功,除了可殲滅一個國軍兵團外,還可以占領大城市鄭州,且周圍的廣大地區可成為解放區,大大拓展了豫西解放區。

華野西進有利的一面就是,隻有東邊有援軍來,南邊晚一些時候也會有援軍來,就北面屬豫北地區,國軍重點守衛新鄉市和安陽市,沒有餘力南下支援,且隔了一條黃河;西邊是陳赓集團的根據地,共軍有後方保障。這比後來選取的在睢、杞兩縣作戰場,東、南、西、北都有國軍大部隊趕來增援好多了。

戰役勝利了,殲滅孫元良兵團後,乘勝攻取鄭州成功率較大。這可大大拓展了豫西的解放區。打完這一場後,将來仍可尋機殲來援的國軍一部。

可能有人認為不才在大發奇想。其實在當時,劉伯承曾在開封戰役勝利後,發了一封電報給粟裕,說“拟令中野一、二、三、四縱和北部的九縱與華野西兵團合攻整四十七軍(即孫元良兵團),可否?”粟裕曾與指揮部的智囊團研究了一陣子,後來劉伯承又來了一封電報:“鑒于國軍密集來援,時機未成熟,取消了上一個電文的建議。”此事遂作罷。

不才早年研究華野外線兵團曆史時,在打豫東一役中就曾有西進打孫元良的策略,這要比後來發現劉伯承的兩份電報在時間上早了很多。從劉伯承的建議中看,說明西進攻擊孫元良兵團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劉伯承的意思是中野、華野外線兵團聯手殲擊孫元良兵團,而不才的意思是劉伯承的一、二、三、四縱集結在河南省的中南部,要北進鄭州——開封地區還需較長一段時間,所以劉鄧大軍隻适宜作阻援、牽制國軍的援兵,一部在南邊阻敵北上,一部在北線牽制邱清泉兵團及區兵團;華野外線兵團聯合中野九縱一起殲擊孫元良兵團,另以一部在開封一帶阻敵西進。

如此一來,豫東戰役的戰果可能會比原來的大很多,且結局不會出現像睢杞戰役撤退階段的那樣狼狽,還能占領一大塊解放區,說不定鄭州也會回到人民的手中。不過,這個豫東戰役的名字就要改一改羅,應叫——河南戰役。

解放戰争前中原解放區指什麼地方,山東解放區呢

中原解放區位于長江、黃河、淮河、漢水之間,以河南為中心,連接安徽、江蘇、湖北、陝西四省,由鄂豫、皖西、豫西、陝南、豫皖蘇、桐柏、江漢七塊戰略區組成。

全區人口5357萬,土地9197萬畝。中原解放區東逼南京,南扼長江,西懾西安,控制着平漢、隴海兩大鐵路樞紐,是奪取全國解放戰争勝利的重要戰略基地。山東解放區,抗日戰争末期由山東抗日根據地改稱。主要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5個地區。

擴展資料

各解放區在政治上實行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的統一戰線,在經濟上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因素,在文化領域建設人民大衆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初步建立起新中國的雛形。解放區的建立和發展,為革命戰争提供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人民解放軍具備了強有力的後方依托;

培養和産生了一大批革命幹部,教育和發動了人民群衆,為革命戰争的勝利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解放區

解放戰争中的三大戰役為什麼成品字形排列

三大戰役是指遼沈、平津、淮海戰役

你問的是三路大軍挺進中原

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4個縱隊(後稱劉鄧大軍),于1947年6月30日夜,從魯西南強渡黃河,拉開了千裡躍進大别山的序幕,挺進中原,牽制了向山東、西北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緩解了兄弟部隊的壓力。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陳赓、政治委員謝富治遵照中共中央關于協助西北野戰軍擊退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的進攻,同時協助劉鄧經略中原的指示,于8月22日、23日率第4、第9縱隊及西北民主聯軍第38軍又1個旅(又稱陳謝集團),由晉南、豫北強渡黃河,挺進豫西,至8月底,攻克新安、渑池、洛甯等城鎮,殲滅國民黨軍一部,迫使胡宗南部主力由陝北南撤,并調動了追擊劉鄧大軍之國民黨軍一部回援。

為協同劉鄧、陳謝兩軍創建中原解放區,并配合山東、蘇北部隊作戰,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率3個縱隊于9月2日由山東省壽張地區渡過黃河,會合已在魯西南的4個縱隊(後稱陳粟大軍)并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1縱隊,于7至9日在沙土集殲滅國民黨軍整編第57師(參見沙土集戰役),迫使國民黨軍統帥部從山東和大别山區抽調4個整編師回援。26日,陳、粟除留2個縱隊繼續在魯西南鉗制國民黨軍外,率主力越過隴海路,挺進豫皖蘇,實施展開。至10月底,殲滅國民黨軍保安團隊萬餘人,克城24座,恢複與擴大了豫皖蘇解放區,新建了3個專署和軍分區。11月8日至17日,發起隴海路(天水至連雲港)徐(州)汴(開封)段與津浦路(天津至浦口)徐蚌(埠)段破擊戰,共破路150餘公裡,殲滅國民黨軍及保安團隊1.1萬餘人,威逼徐州,迫使國民黨軍匆忙抽調15個旅應援。

至此,三路大軍在中原已形成了“品”字形陣勢。蔣介石為确保中原,調集33個旅的兵力圍攻大别山區劉鄧大軍,并分别以第5兵團和整編第5軍等部鉗制陳謝、陳粟兩軍。針對這一情況,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三路大軍采取内外線配合的方法,尋機殲敵,徹底粉碎國民黨軍對大别山區的圍攻。

12月上、中旬,劉鄧以3個縱隊(内2個縱隊是剛進入大别山區的)分别向江漢、桐柏、淮西地區實施再展開,創建新區,并調動國民黨軍;留在大别山區的3個縱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采取靈活機動的戰法,經1個月反圍攻鬥争,殲滅國民黨軍萬餘人,挫敗了其多次圍攻與清剿。陳粟、陳謝兩軍于12月中旬發起平漢隴海路破擊戰,至月底共破路400餘公裡,殲滅第5兵團部及整編第3師等部,迫使國民黨軍先後從大别山調出4個整編師應援,從而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大别山區的圍攻。

之所以要成品字形,就是要互為犄角,使敵人不能集中兵力對我部實行各個擊破,相反要牽制調動敵人,使敵人疲于奔命,有利于我分割瓦解敵人。

國民黨的緻命弱點是守土有責,不失寸土,處處防守,處處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