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三希堂法帖值得買嗎
值得。
1、《三希堂法帖》是一部空前的大型書法從帖,因保留了曆代珍貴的書法名家真迹而名聞遐迩,收藏價值極高。
2、《三希堂法帖》千餘年的書法藝術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其拓本成為後世儒雅之士的必藏之物。《三希堂法帖》是“傳世經典”中的一種,以清乾隆年間所制《禦制三希堂法帖》為藍本,選取其中最精華者編輯而成,其中楷、草、隸、行書等一應俱全,帖子後面的都配有相應的釋文,可以更好地臨摹學習,其後的賞析可以更好地領略書法的韻味與魅力。
什麼是三希堂法帖
清代乾隆皇帝命衆大臣選擇内府收藏的曆代名家書法作品,聚集精工,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帖中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旬《伯遠帖》三件稀世之寶,故以“三希”得名。全部法帖共收集曆代名家135人的340件楷體、行體、草體書法名品,并各家題跋20餘條,印章1600多方,共9萬多字,刻石500塊,分為32冊。全部系墨迹上石,刻工精細,被後人所推崇。
淳化閣帖和三希堂法帖,哪件書法字帖更精美
首先咱們了解一下法帖
所謂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迹經雙鈎描摹後,刻在石闆或木闆上,再拓印裝訂成帖。
再了解一下兩個法帖:
1、《淳化閣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迹的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趙炅令出内府所藏曆代墨迹,命翰林侍書王著編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閣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閣帖》,系彙帖,共十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2、三希堂法帖,中國清代宮廷刻帖。刻于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弘曆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将内府所藏曆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而成。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餘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餘件書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被當時乾隆帝視為3件稀世墨寶的東晉書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而珍藏這3件稀世珍寶的地方又被稱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全名是《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牆間。
所以呀個人認為是各有千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不知道滿意嗎
三希堂法帖是哪三個
三希堂法帖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乾隆皇帝視為三件希世之寶,将其珍藏于養心殿内的西暖閣,此閣原名溫室,因藏此三寶,易名“三希堂”。
乾隆皇帝胸懷古今、博覽群書、勤政親賢。他曾說:“吾今之名此堂,謂之為希賢、希聖、希天之意”。愛賢,重德,順法天地自然的治國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
乾隆十二年,乾隆皇帝令人,從内府收藏的曆代名家書法中,精選名帖,聚集衆工,将其模勒上石,镌刻成帖。因為帖中有三王之作,故稱《三希堂法帖》,又稱《禦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所謂“法帖”,即是把名家書法集而成冊,供他人效法之帖。
帖中的字傳神的镌刻在石頭上的原方式:
帖中的字,是如何傳神的镌刻在石頭上。另外一種就是模勒上石,《三希堂法帖》制碑就是用這種方法。
首先用透明的紙,附在原帖之上,鈎勒出字的輪廓,再在鈎好的紙的背面,用朱砂再次反鈎出輪廓,故稱為雙鈎。然後覆于備刻的石頭,以紙數層疊放于摹紙上,永石均勻砑磨,使朱砂粘于石面之上,據此镌刻,而書家的原墨迹也得以完整保留。
三希堂法帖是指
三希堂法帖是指: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集曆代法書成就之大成的一部大型書法叢帖,共收自魏晉至明末一百三十五位著名書法家作品,以曆史順序編纂,幾乎囊括了當時清廷所能收信到的所有名家名作墨迹珍品。
三希堂法帖的意義
第一層意思最直接。因為古代“希”與“稀”同義,三希堂收藏了三件稀有的法帖。它們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還有王詢的《伯遠帖》。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愛不釋手,經常觀摩欣賞!
第二層意思就是包含一種境界在裡面。因為宋朝寫過愛蓮說的周敦頤說過的名言: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意思就是人要不斷的學習成長見賢思齊,提高自己的修養境界。
第三層意思就是因為乾隆有一個非常尊重的老師叫蔡世遠,學者稱之為“梁山先生”。蔡世遠生于世代書香之家,是宋代理學家蔡元鼎的後裔;祖父蔡而熤,是明代重臣、著名學者黃道周的學生。
蔡世遠從小接受家訓,努力學習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張載、程颢、程頤、朱熹的遺著,他仰慕宋代名臣範仲淹字希文,還有宋代名将劉舜卿字希元。所以他的堂号稱為“二希堂”,乾隆皇帝說您仰慕二希,我再加上仰慕你,書房就叫三希堂。
三希堂法帖是乾隆時期所拓刻印刷出版的曆代書法綜合集,刻印精美,生動傳神,三希堂因珍藏了快雪時晴帖,伯遠帖,中秋帖而得名,綜合了魏晉以來曆代名家經典法帖。現在三希堂法帖出版物很多的,尤以文物出版社為著名,印刷質量也比較好。價格從150元到1000元以下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