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産生于哪個朝代(青花瓷的起源和曆史)

biang 中華百科 796

本文目錄

  1. 青花瓷出現在哪個朝代
  2.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3. 青花瓷産生于以下哪個朝代

青花瓷出現在哪個朝代

問題一:青花瓷最早在哪個朝代開始制造青花瓷曆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制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産裝飾精緻的産品了。

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樂、宣德和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于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面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制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豔,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豔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制作日益衰落。

出神入化的青花瓷,受到世界各地愛好者的歡迎。早年通過古道絲綢之路,陸續遠銷地中海沿岸各國。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又帶有大量青花瓷器遍及越南和馬來半島的30多個國家。至今東南亞各國所收藏的青花瓷的碎片都舍不得丢掉,用黃金将它鑲嵌後,藏在寶庫裡。

明朝正統年間,英宗皇帝在光祿寺設宴,招待外國使者。100多桌酒席餐具全都用的是青花瓷,那清新雅緻的花色,把這些外國人逗引得如癡如醉,有些使者及夫人竟悄悄地把酒盅、碟子裝進禮服口袋,宴席散後,清點餐具,據說竟被偷走580件之多。由此可見青花瓷具有多大的魅力。

各個朝代的青花場器在青花色料、瓷質、圖案花紋等方面均有其不同的時代特色。元代青花瓷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色彩鮮豔、構圖繁密,采用多層裝飾,當時青料是進口的。花紋以人物故事、魚藻紋、纏枝花居多,尤其是葉子在繪制時呈葫蘆狀。

明代永樂、宣德是我國青花瓷制作的黃金時代。采用進口青花料蘇麻離青,顔色深沉、層次豐富。釉面白中泛青,構圖較元代疏朗,花紋以瓜果、纏枝紋、束蓮為多。

成化起用平等青料,色澤淡雅,當時很少厚重、大器件産品制作。釉面肥潤、撫之有玉質感。器物外底部的底釉往往有不平整的波浪紋。圖案花紋常見的有雲龍、飛鳳、團龍、團花、嬰戲等正德、嘉靖起用西域的回青料,色澤濃豔。嘉靖帝尊崇道教,圖案花紋以雲鶴、八卦、八仙等為多見。

康熙青花料采用浙料,色澤鮮豔青翠,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康熙青花濃淡有層次,且有指印紋。器物以小件日用瓷和文房用具為主。圖案花紋以龍、鳳、纏枝蓮、山水、花卉居多。民窯的圖案也豐富多彩,大量出現整幅畫面,如歲寒三友、米芾拜石等,也有西廂記、三國演義等故事内容。明末清初青花瓷出口量大,為康熙青花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雍正青花的色澤幽靜淡雅,但有的青花有暈散現象。圖案花紋除纏枝蓮、雲龍、龍鳳外,以清雅的折枝花、團花、竹石、三果、花鳥為多見。

乾隆早期青花制品很難與雍正朝區分。中期以後偏于青亮而無暈散感。除了制作碗、盤外,還生産印盒、水盂、筆筒、筆插等各類文房用具。圖案除了傳統的雲龍、雲鳳、纏枝蓮外,以串枝蓮、三果、嬰戲、松鶴、竹石為多見。當時除了白地青花外,還盛行豆青地青花、黃地青花、天藍地青花、仿哥釉青花等。

至嘉慶時青花瓷質量有所下降,但當時上等的青花器仍與乾隆相仿,青花色料較淺淡。

光緒初年曾大量燒造官窯瓷器,使一度衰落的青花瓷顯得生機勃發。當時的青花瓷以仿前朝較多,圖案紋飾以八吉祥、龍鳳呈祥、萬壽無疆、玉堂富貴、群仙祝壽、福祿壽喜為。光緒晚期由于戰亂頻仍,使剛複蘇的官窯青花瓷制作又一蹶不振。...>>

問題二: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青花瓷在中國曆史悠久。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制作。也就是說,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朝。

最好的青花瓷當屬元青花。元青花大改傳統瓷器含蓄内斂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以其大氣豪邁氣概和藝術原創精神,将青花繪畫藝術推向頂峰,确立了後世青花瓷的繁榮與長久不衰。

明清兩朝出品的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民窯,都出了很多精品。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總體來說,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

元青花

問題三: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我答

問題四:青花瓷最早出現于哪個朝代?最好的青花瓷當屬元青花,也是青花瓷真正走上台面的開始,不過青花瓷的雛形應該見于唐代!

問題五:青花瓷在哪個朝代的最好當然是元青花了,元代青花存世量相對較少,擁有一件元青花精品是收藏者夢寐以求的事。

引用收藏家馬未都的文章來證明:

青花是一種釉下彩,以金屬钴做呈色劑,罩上透明釉,在高溫下一次燒成,顔色青翠,賞心悅目。這就是它自誕生起,迅速成為中國陶瓷主流的原因所在。青花是一個文學的名字,富有詩意且響亮,琅琅上口,它科學的名字應該叫做釉下藍或釉裡藍,與釉裡紅相對。

元代(公元1279~1368年),僅延續了90餘年,卻因青花、釉裡紅瓷器的燒制,在中國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蒙古人馬上得天下,生性豪邁。元青花造型也承襲這種風格,碩大、胎厚、體重,氣勢磅礴。

元青花最大的一個謎團就是它沒有萌芽期,一出現就是一棵參天大樹。中國其他窯口的發展脈絡,我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元青花沒有。這個謎有多種解釋,有的說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現的,而是在元代的中晚期出現,受波斯文化的影響,原材料和工藝都是從波斯輸入。

另外一種說法是元代以後,大量的北方工匠南遷。北方的工匠繪畫能力都比較強,到了南方景德鎮駐紮下來重新作畫,才使元青花一出現就具有成熟的風韻。這些說法都有待于學術上的再研究和探讨。正是由于元青花的身世之謎,使人無法看清它的真實身份。在很長時間内,元青花都被認為是明代的瓷器。

1938年,一對青花象耳大瓶被華僑吳赉熙賣到國外。50年代,美國波普博士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大瓶頸部有“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裡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拾香爐、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的銘文。其中“至正十一年”的紀年非常明确,指的是公元1351年,這對大瓶由此成為元青花确認身份的重要證據。

這樣的大瓶,迄今為止隻發現一對,所有研究元青花的書籍都會提到它,可見它的重要和稀有。它所有的特點構成了元青花的特征,以此為據,凡與之相符或相近的青花,都可以判定為元青花。

元青花大瓶的成果問世,導緻元青花國際價格飛漲,成為各國博物館、大收藏家的寵兒。元代青花存世量相對較少,擁有一件元青花精品是收藏者夢寐以求的事。

元代随着國内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中國瓷業較宋代又有更大的進步,景德鎮窯成功的燒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現和趨于成熟,産銷興旺,元人蔣祁著《陶計略》(記元代景德鎮瓷業情況的唯一書籍)中記述:“窯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擇焉,謂之撿窯。交易之際,牙儈主之……,運器入河,肩夫執券,次第件具,以憑商籌,謂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鎮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傳世極少,故而異常珍貴,根據時間大緻分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個階段,其中又以“至正型”為最佳。

元青花瓷開辟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富麗雄渾、畫風豪放,繪畫層次繁多,與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實在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時也使景德鎮一躍成為中世紀世界制瓷業的中心。

問題六:青花瓷最早在什麼朝代出現原始青花瓷于唐代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

問題七:青花瓷産生于哪個朝代?誕于元末,現于明初。大成于清。

問題八:青花瓷是哪個朝代的?若你問的是爾雅裡的青花瓷産生與以下哪個朝代?

答案是元代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制作。也就是說,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朝。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于青花瓷的濫觞期。人們能見到的标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香港馮平山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青花條紋複;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花卉紋碗;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魚藻紋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點彩梅朵紋器蓋。

通過對揚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進行研究,并對唐代鞏縣窯的物質和技術條件進行分析,初步斷定唐青花的産地是河南鞏縣窯。近些年來在鞏縣窯窯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進一步确認了唐青花的産地就在河南鞏縣窯。

從揚州出土的青花瓷片來看,其青料發色濃豔,帶結晶斑,為低錳低鐵含銅钴料,應是從中西亞地區進口的钴料。胎質多粗松,呈米灰色,燒結度較差。

底釉白中泛黃,釉質較粗。胎釉之間施化妝土。器型以小件為主,有複、碗、罐、蓋等。紋飾除丹麥哥本哈根博物館收藏的魚藻紋罐以外,其餘的均為花草紋。

其中花草紋又分兩大類,一類是典型的中國傳統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為多見;另一類是在菱形等幾何圖形中夾以散葉紋,為典型的阿拉伯圖案紋飾。

從這一點看來,并結合唐青花出土較多的地點(揚州為唐代重要港口),可證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銷。

擴展資料:

一、唐代藍花白瓷特點:

1、胎體厚重,質地粗松,有大小不均的氣孔或氣泡。其色澤無法達到純白,泛灰或泛黃。

2、器物外罩滿釉,器足底露胎。施釉不勻,有流釉現象。釉色白泛黃色或灰色,有些呈乳白色,開片呈冰裂紋。釉面較薄,最薄處僅0.1mm。胎釉之間有化妝土,結合不夠緊密。

3、钴料發色呈現藍色或藍中含紫,暈散,有黑色結晶點。濃重或淺淡均有出現。部分青花紋飾有明顯凸起。

4、常見紋飾開始擺脫唐代常見的不規則斑點塊面向線描圖案轉化。花草紋(寶相花,團花,四瓣小團花,蔓草蓮花)如意頭形卷雲紋,蝴蝶紋(兩翼和須清晰可辨)幾何圖樣(菱形紋,方格紋),斑點,條形。紋飾繁簡與時代前後無關。

根據化學測定,钴料低錳高鐵,含硫無砷,與波斯钴料特征不符,可能來自南非,中亞或者甘肅;胎體成分與鞏義窯白瓷一緻,可能就是後者出産。但是也不能排除長沙窯。推測燒成溫度在1200℃至1230℃之間。

然而唐青花是否屬于釉下彩難以确定。燒成溫度不穩定,有青花凸出釉面,胎色黃白,說明溫度比較低。呈現釉上彩的特征。也有胎色灰白,說明溫度較高。從殘片斷面可知,钴料雖然深入釉面,但是并沒有觸及化妝土,而且下層邊緣模糊。

9世紀至10世紀,阿拔斯王朝在錫白釉陶上加繪藍色或者藍綠交替紋樣,出現以阿拉伯文字和幾何圖形裝飾的白地藍花土陶,并且逐步提高燒制溫度,向石胎瓷轉化。其外在樣式與青花幾乎沒有區别,可以視為後者在美學上的濫觞。

二、景德鎮青花瓷:

中華傳統名瓷之一,青花瓷作為特色江西的産物在景德鎮它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景德鎮青花瓷始創于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隽久。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青花是運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進行繪畫裝飾,再罩以透明釉,然後在高溫1300攝氏度上下一次燒成。

使色料充分滲透于坯釉之中,呈現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顯得幽倩美觀,明淨素雅。青花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是釉下彩瓷的一種,也是中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景德鎮青花瓷

青花瓷産生于以下哪個朝代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種.

明清時期是青花瓷器達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永樂、宣德時期是青花瓷器發展的一個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稱;清康熙時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發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後因粉彩瓷的發展而逐漸走向衰退,雖在清末(光緒)時一度中興,最終無法延續康熙朝的盛勢.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官窯器制作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随意、灑脫,畫面寫意性強.從明晚期開始,青花繪畫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