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在清朝,當官的帶單眼花翎、三眼花翎是什麼意思呀
清代有品位的官員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禦前大臣、領侍衛内大臣、直省将軍、内大臣等以及領侍衛府官、滿員(滿族官員)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隻能戴褐羽藍翎,也就是俗稱“野雞翎子”了。清代的親王、郡王中賞戴花翎的,僅見于乾隆朝。當時順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為當了前鋒統領,便向皇祖乾隆乞賜花翎,。乾隆說,花翎是貝子之制,諸王戴了就會失制。軍機大臣傅恒就代為說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兒,以為美觀。乾隆這才答應了,同時賜給另一位皇孫三眼花翎,說:都是孫輩,以為美觀可也。可知當時諸王想皇上賜戴花翎,并非為了追趕時髦。
清代勳臣中,功勳卓著或恩寵有加者,僅僅能夠得到皇上賞賜的雙眼花翎。比如賢相傅恒、權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隻得到雙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職官員無賞花翎者。隻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觀的直隸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愛,古北口大閱兵時,就特乞皇上賞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這這樣矮小侏儒樣子,都愛戴花翎呀?!”就賞賜給了他。此後,外任各省總督、巡撫等大員,也就屢有蒙恩賜花翎的了。
外任武臣中,非軍功卓著不可蒙賜花翎。康熙時,福建提督施琅收複台灣,诏封靖海侯,子孫世襲,而施琅卻上疏辭侯,懇請皇上賜花翎。當時,在外領兵的将軍、提督都還沒有賜給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賜施琅戴花翎。可見在當時文武臣僚小目中,賞賜花翎簡直比封侯還要榮耀。
正因為此,後來的清代文官對獎戴花翎特别重視。除軍功外,非“異常勞績”不得保獎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過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修皇族的族譜“玉牒”造成,提調官增慶被奏賞花翎,這是首開軍功之外的“别項勞績保翎”之例。從此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運事宜、勸捐、抽厘之類,都相率保薦花翎。光緒初年,大保案叠興,加官加銜,各種新奇花樣不可勝舉,戴花翎者,滿街行走了。
這時花翎身價盡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見外地赴任低級官員時,在冠服方面仍有嚴格規定。若有花翎、藍翎人員,其翎管不準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帶皮子玉者,都要以違例論處。
到清末,捐例大開,用錢也可以買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沒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錢買到花翎的,是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數萬金,朝廷無力嘉獎,于是就破例賞戴花翎,一時榮之。後來,鴉片戰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參照捐官之項進行折扣。這樣實捐銀較少,捐翎者遂多。鹹豐九年(1859年)又改為實銀。不準折扣:花翎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到了後來,每枝花翎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窮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對于今天的收藏愛好者是十分有益的。
在花翎當紅的清代全盛時期,連綴翎子與冠帽的翎管價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樣如旱煙管粗細,長二寸許,圓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煙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後,翎子就垂在腦背後。
除了低級官員翎管隻準用紅玉外,文武大員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類寶玉、象牙或者玻璃燒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為時髦盛行,當時價值最貴,如今收藏價值最高。榮祿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裡瑩澈,從外面看,翎毛纖發畢睹,是一種叫做“玻璃翠”的玉管,當時價值一萬三千金。一般勳官高位大員的翡翠翎管也多價值七八千銀子。當時一些清水衙門的京官頭上花翎兒,有的也就值二三兩銀子。
翎管既然是榮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鑽營者自然也就會在這小小的撈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場上送重禮,盛行一種“一套扳翎”的禮品。即在一個禮品盒内,裝有一隻翡翠扳指和一隻翡翠翎管。光緒末年,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尚記述,當時北京玻璃廠“紅貨之内以翡翠石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價至萬金者”。“扳指”又寫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層社會時髦裝飾品之一。上萬兩銀子的禮物,就這樣裝在小小一隻禮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職務也就穩妥到手。
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隻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标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漢族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三眼花翎什麼意思
三眼花翎的意思是:清官員、貴族冠飾。
三眼花翎的釋義如下:
“三眼花翎”是花翎中級别最高的,清初規定親王、郡王、貝勒等一律不準佩戴花翎,皇室成員中隻有貝子和固倫額附有資格戴三眼花翎,宗室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隻能佩戴雙眼花翎,到了乾隆時期,花翎不僅皇家宗室可戴,有顯赫軍功的也可以佩戴。
清朝是距今為止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于清朝的曆史,後人總是褒貶不一,花翎相信大多數人都很陌生,但是它卻曾經出現在大衆的視野,在當今許多的清裝劇中,王公貴族的禮冠和帽子上除了鑲嵌寶石以外,尾部還會垂着五顔六色的羽毛。
這些羽毛叫做花翎,然而并非所有的官員的花翎都是一樣的,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官場上,它恰恰是一種證明身份的象征,隻有皇帝親信的大臣才有資格佩戴。
花翎由孔雀羽毛制作而成。分為單眼,雙眼與三眼,等級越高,翎數也越多,除了數量以外,它們的長短也不一。因為花翎是貴族的象征。清朝的官員有些并非出自高門貴族,故而隻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至于花翎的數量則與他們本人的成就息息相關。
清朝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有什麼區别
清朝雙眼花翎和三眼花翎的區别:
1、雙眼稱為“二眼”,三眼稱為“三眼”。在官階上,三眼花翎的級别最高,雙眼花翎次之。
2、從乾隆年間至清末,能夠佩戴三眼花翎的僅僅隻有7人,而雙眼花翎的有20多人,因此可以看出,三眼花翎比雙眼花翎代表的地位更高,權勢更顯赫。
雙眼花翎三眼花翎什麼意思
雙眼花翎是漢族傳統的少數民族服飾元素之一,一些部落和民族在重要儀式上會配戴雙眼花翎。在傳統文化中,雙眼花翎代表着神秘和高貴,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和權力。雙眼花翎不僅是一種服飾,更是一種文化符号,在古代,隻有部族首領才有資格佩戴雙眼花翎,這是他身份地位的象征。
三眼花翎,是米族傳統服飾中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代表着這一民族的獨特文化。在米族文化中,三眼花翎不僅是服飾,在傳統的儀式和重要場合上也有重要意義。但随着現代化的發展,米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慣也在不斷變化,三眼花翎也逐漸被現代服飾所替代。但是,一些有着強烈文化自覺的米族人仍在承續着這一傳統,以了解和傳承傳統文化。
如今,花翎這一傳統服飾元素已經逐漸走進了時尚圈,成為了很多品牌設計的靈感來源。盡管傳統花翎的顔色和紋路十分獨特,但設計師們以他們的創意将其賦予了現代感,創造出了許多新穎時尚的服裝和配飾。同時,現代的花翎也在起到文化傳承的作用,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和關注傳統服飾文化。
清朝的頂戴花翎是什麼三眼花翎有多貴重
在看電視時,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對清朝官員帽子後的那根羽毛翎感到過好奇啊?其實,那就是傳說中的頂戴花翎,用羽毛制成,一共有三個級别,最高級别的就叫三眼花翎。
頂戴花翎可分為兩個部分,頂戴跟花翎,頂戴指的是清朝官員戴着的那個帽身,花翎則是插在帽身後的羽毛飾品。清代頂戴有涼帽、暖帽之分,花翎也可分為藍翎跟花翎。
頂戴花翎有很多講究。上面會有個頂珠,不同品級,頂珠的材料是不同的,從一品到九品珠子的材料分别為紅寶石、珊瑚、玻璃珠、青金石玻璃珠、白色明玻璃、砗磲及白色涅玻璃、素金、起花金、镂花金。
頂戴花翎上的羽毛飾品,材料一般都是取自孔雀羽毛,也分成三個級别,分别是一眼、二眼、三眼,其中最尊貴的就是三眼了。那什麼叫“眼”咧?其實就是孔雀羽毛上的黑色圓形圖案,故稱為花翎。值得一提的是,藍翎上的羽毛用的是鹖鳥的毛,這種羽毛上沒有黑色圓眼,故稱為藍翎。
再說花翎的三個級别吧。一眼花翎一般是用來賞賜給五品以上的官員或将軍的,而且幾乎隻有出自鑲黃、正黃和正白這三旗的人才有機會得到;二眼花翎一般是賜給清朝的宗室皇族;那麼三眼花翎的賞賜等級就更高了,一般隻有皇室直系才有機會獲得。
不過,凡事皆有例外。像到了清朝末年,因為國庫十分貧窮,所以就提出了隻要平民捐獻一定額度的銀子,就能獲得一眼花翎這樣“買官賣官”的醜事。
而三眼花翎的獲得者也有例外,整個清朝一共有七個人得到了三眼花翎,其他都是皇室貴族,隻有一個是漢臣,那就是晚清的著名人物李鴻章。慈禧太後顧念他為清廷做出的功勞,所以就賜給了他一頂三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