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如何欣賞書法
欣賞書法的方法如下:
1、遠觀。一件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整體感覺一定也是好的。所以我們看到作品是要先可以站的離作品遠點,去看作品的全局,對其表現的手法、藝術風格有一個整體的感覺。
對其空間布白、枯淡幹濕,字與字之間的呼應,氣韻是否貫通、是否統一,字的大小、長短、疏密等布置是否恰當,巧妙等方面去欣賞,以判斷作品的優劣。
2、近看。近看主要為了賞結體。書法中字的間架結構就像人的股價。骨架好,則身材勻稱,骨架不好,則身材就會長得奇形怪狀,殘了。結體之美,即使字再簡單,也會姿态各異,極盡變化之妙,充分體現漢字的造型美。
從結體去欣賞,很多所謂大師的作品立刻就現了原形。一幅作品,大恣意揮灑,即使整體看起來很有沖擊力,假若毫無結體之美,也總難成好作品。
3、細看。欣賞的最後一步就是我們挪動腳步,盡量湊到作品前去看作品的筆法。趙孟說“書法以用筆為上”,所以說筆法如何無疑是欣賞評價一件書法作品的重要方面。賞筆法,正如賞人,有的人從遠處看身材高挑,凹凸有緻,可近看,滿臉雀斑,鼻高嘴歪,奇醜無比。
讓人激情頓失。成功的用筆應該是法度嚴謹而又富有變化,筆力道健,力送筆端,生動而不呆闆。反正,則為醜人也。
如何欣賞一副書法作品
欣賞一副書法作品可以從觀察整體布局和章法、品味線條的質量和變化、觀察結字和造型、體會墨色和用筆、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反複觀賞和品味。
一、觀察整體布局和章法
首先,從遠處觀察整幅作品,感受其整體布局和章法。書法作品的章法是指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排列和組合方式,是書法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好的章法可以使整個作品更加和諧、美觀,給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覺。
同時,還要注意作品的氣勢和節奏,是否能夠引導觀衆的目光,讓人們順着作品的筆觸、字形、空白等走向,領略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和情感。
二、品味線條的質量和變化
線條是書法的基本元素,是構成書法作品的基礎。因此,欣賞書法作品時,要注意觀察線條的質量和變化。好的線條應該是有力度、有節奏、有韻律感的,能夠表現出作者的情感和個性。同時,還要注意線條的起筆、運筆和收筆,是否能夠恰當地表現出各種筆畫的特點和精髓。
三、觀察結字和造型
結字是指每個字的結構和造型。好的結字應該是平穩、勻稱、協調的,能夠表現出每個字的形态美和内涵美。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每個字的大小、位置、角度等變化,是否能夠恰當地融入到整個作品中去。
四、體會墨色和用筆
墨色和用筆是書法作品的靈魂。好的墨色應該是濃淡适宜、層次分明的,能夠表現出作者的情感和個性。同時,還要注意觀察用筆的技巧和方法,是否能夠恰當地運用中鋒、側鋒、藏鋒等不同的筆法,表現出各種筆畫的特點和風格。
五、了解作者和創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藝術風格以及創作這幅作品時的情境,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同時,還要注意了解作品所處的曆史背景和文化環境,是否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文化特色。
六、反複觀賞和品味
對于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需要反複觀賞、品味,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其精髓。觀賞的次數越多,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也就越深刻。同時,還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自己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修養,才能更好地欣賞和理解書法作品的美妙之處。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如何賞析
1、從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
書法欣賞時,應首先統觀全局,對其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進而注意用筆、結字、章法、墨韻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備,生動活潑。
局部欣賞完畢後,再退立遠處統觀全局,校正首次觀賞獲得的“大概印象”,重新從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藝術表現手法與藝術風格是否協調一緻,作品何處精采、何處尚有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充分地進行賞析。
2、把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展開聯想。
書法作品作為創作結果是相對靜止不動的。欣賞時應随作者的創作過程,采用“移動視線”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後(語言、時間)順序,想象作者創作過程中用筆的節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變化,将靜止的形象還原為運動的過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創作過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情感變化等。
3、從書法形象到具體形象,展開聯想,正确領會作品意境。
在書法欣賞過程中,應充分展開聯想,将書法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事物進行比較,使書法形象具體化。再由與書法形象相類似事物的審美特征,進一步聯想到作品的審美價值,從而領會作品意境。
如欣賞顔真卿楷書,可将其書法形象與“荊卿按劍,樊哙擁盾,金剛眩目,力士揮拳”等具體形象類比聯想,從而可以得出:體格強健——有陽剛之氣——富于英雄本色——端嚴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聯想到顔真卿楷書端莊雄偉的藝術風格。
4、了解作品創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調。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都是某種文化、曆史的積澱,都是特定曆史文化背景下的産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創作環境),弄清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文化氣息和作者的人格修養、審美情趣、創作心境、創作目的等等,對于正确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調大有裨益。
清王澍《虛舟題跋·唐顔真卿告豪州伯父稿》雲:“《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書頓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氣和平,故客夷婉暢,無複《祭侄》奇崛之氣。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歎。情事不同,書法亦随而異,應感之理也。”
可見,不論是作者的人格修養、創作心境,抑或是創作環境,都對作品情調有相當的影響。加之書法作品受特定時代的書風和審美風尚的影響,更使書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氣息。這無疑增加了書法欣賞的難度,同時更使書法欣賞妙趣橫生。
擴展資料
書法賞析的局部分析
1、字法。字法即字的結構安排,也就是“集點畫成字”。通過違與和、正與斜、疏與密、增與減、向與背、松與緊、平與險、避與就的處理構成美的漢字形體,這就是理想的字法。曆來書家都把字的結體列為書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為章法再美,隻是一個形式感的問題,而字的結體不好,也難稱得上好的作品。
2、筆法。從字面上看是用筆的方法。從書法欣賞的角度講,應該是以正确的用筆寫出形态規範的點畫。點畫自然因書體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來的書評中都認為“凡是能給人以美感的用筆(線條或點畫)都應是有力度的”。這種力度,在傳統書學中稱為“筆力”。
判斷點畫有無“筆力”——也就是書法線條的審美條件,主要是以“圓”和“澀”為标準的。圓,是一個立體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圓的線條飽滿、結實,具有浮雕感,能表現出充實圓勁的力度。圓的線條是中鋒用筆的結果,即古人所說“令筆心在點畫中行,令筆心自點畫中出”寫出來的筆畫。
再談“澀”。澀者,不浮滑,不流暢之謂也。用在書寫中的用筆上,就是線條沖破紙面的阻力,掙紮奮進的藝術效果,筆鋒在紙面上遇到阻礙和抵抗,而筆遲澀進。這種阻礙與反阻礙表現的越充分,線條就越顯示出本身的力感。
“圓”和“澀”也是有内在聯系的。圓是中鋒用筆,澀也是要筆鋒直立,人為地制造逆勢澀行。古人有“橫鱗豎勒”之說,意思是寫橫要像逆向刮魚鱗一樣,産生一定的阻力;寫豎像騎馬奮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繩勒馬控制,是一種蓄勢的前進。劉熙載說:“筆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與之争,斯不期澀而澀矣。”這樣的線條,不輕滑,不飄弱,而有沉着、凝重、蒼勁老辣的效果。
另外,書法線條的節奏感也是評價和欣賞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書法線條的節奏也像音樂中音的長短、高低、快慢一樣,不能平鋪直叙。體現在書法上,不但表現在線條的長短、輕重上,還表現在行筆的快慢上。無論是何種書體,運筆都不是“勻速”運動,而是随着書者的情緒和章法的要求調節運筆的快慢,使欣賞者從作品中受到書者情緒的感染。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書法藝術形式中一個重要課題。“字本與筆,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沒有墨色的變化、配合,用筆效果就難以達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沒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說:“書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也”。唐孫過庭說:“帶燥方潤,将濃遂枯”,也點出了用墨的關鍵處。“燥”、“潤”、“濃”、“枯”又是矛盾的法則。
用墨不可太枯,枯筆多了則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濕度太大會肥濁不清。杜甫詩雲:“墨氣淋漓幛猶濕”,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過許多年,也好像剛寫出來的一樣,精氣神采不可磨滅。“不善用墨者,濃則易枯,淡則近薄,不數年間已淹淹無生氣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