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如何區分橫縱
橫縱在視覺和幾何上的區分主要是基于方向和位置的不同。橫指的是水平方向,而縱指的是垂直方向。
1.橫:水平方向的表示
橫指的是平行于地面的方向,與地球表面平行的線條或形态都可以稱為橫。在幾何上,橫通常是與縱垂直交叉的方向。我們可以通過水平線、水平線段或水平方向的運動來理解橫的概念。例如,我們常說的橫向移動指的是一個物體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動。
2.縱:垂直方向的表示
縱指的是與地面垂直的方向,也可以理解為豎直方向。在幾何上,縱通常是與橫垂直交叉的方向。垂直線、垂直線段或垂直方向的運動都可被稱為縱。例如,我們常說的縱向排列指的是一系列物體以垂直方向依次排列。
3.橫縱在平面上的應用
橫縱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和各個學科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在地理學中,橫縱指的是地球表面的經度和緯度,用來确定地球上的位置。在數學和幾何學中,橫縱指的是坐标系中的橫坐标和縱坐标,用來表示點在平面上的位置。在建築和設計領域中,橫縱用來描述建築結構和空間布局中的水平和垂直方向。
4.橫縱的意義和表達
橫縱的區分不僅僅是幾何和視覺上的概念,它們也具有更深層次的象征意義和表達方式。橫往往與穩定、平和和寬廣相聯系,它可以表達水平的力量和平衡的狀态。而縱則與垂直、上升和深度相關,可以表達向上發展、追求和精神層面的變化。
總結:
橫縱是用來區分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概念。橫指的是平行于地面的方向,而縱指的是與地面垂直的方向。在幾何和視覺上,橫縱是相互垂直交叉的概念,可以用來描述平面上的位置和方向。橫縱的概念在日常生活、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如何區分和使用标點符号
省略号〔……〕:
它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2)表示思維的進行或跳躍。(3)表示話語的斷續。(4)表示心情的矛盾。(5)省略号的前面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時,一般可直接用,如:A.“汪老師……”B.“汪老師,您是……”(6)省略号的前面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時,一般要先在句末注上标點符号,後用省略号,如:A.“學校已放學了。……”B.“今天,陽光燦爛。……”(7)省略号的後面一般除了可用引号外,不再用别的标點符号。(8)用省略号表示省略時,如果用了省略号,一般不要再用“等”、“等等”;反之,用了“等”、“等等”,就不要再用省略号。(9)省略号還可以表示語斷意留。(10)省略号又可以表示語音含蓄或狀态延續、聲音的斷續或延長、聲音被打斷等。
括号〔()〕:
一般多用來表示文中的注釋或補充。如:A.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現在江西省婺源縣人)。B.結果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魯迅全集》第二卷《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破折号〔-〕:
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意思轉換或遞進;(2)表示對前文的解釋和說明;(3)表示中斷或插說;(4)表示語言停頓;(5)表示提示下文;(6)表示聲音的延長。
頓号〔、〕:
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詞語之間的停頓。頓号表示的停頓比逗号小,一般用來隔開并列的詞或者并列短語。并列的詞之間用了“和”、“或”之類連詞,就不再使用頓号。頓号與“和”的作用是一緻的。多個詞語并列先用頓号,最後一個用“和”。如果并列詞語結合得很緊,沒有必要在行文中用停頓來突出它,則可以不加頓号。并列詞語中又有并列詞語時,大并列用逗号,小并列用頓号。頓号運用方面常見錯誤如:
張三,李四,趙五經常到閱覽室學習。(兩個逗号應改為頓号)
市一中學的校長、主任、第三中學的校長、主任都來開會了。(此句混淆了并列詞語的大小層次。第二個頓号應改為逗号。)
亞馬遜河、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和長江是世界四大河流。(此句用了“和”,前面的頓号應該删去。)
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頓。其主要用法有:
a.用在較長的主語後面。如:這個演員表上排列在最後一名的小角色,卻赢得了觀衆最熱烈的掌聲。
b.用在需要強調的簡短主語後面。如:北京,祖國的首都。
c.用在句首狀語的後面。如:在一個明媚的早晨,他登上了去石家莊的列車。
d.用在較長的賓語前邊。如:我不得不承認,他的實力比我強得多。
e.用在插入語前後。如:我來北京,往少裡說也有十幾次了。
f.某些句中關聯詞後面有時也用逗号。這往往是出于強調的需要,一般民政部下是不必停頓的。如:勞動很艱苦,可是,我們根本不怕。
g.用在複句内部的分句間。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些白花,有袅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h.用在次序語後面。如:第一,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必須加勁幹;第二,我們一定要注意安全。
i.用在倒裝句中間。如:多麼美麗,這一朵朵鮮花。
分号〔;〕:
表示一句話裡并列分句之間的停頓。隻有一重關系的複句,分句間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分号之間必須用分号。如:白天,戰士們堅守着已得的陣地;夜裡,戰士們向敵人發起新的攻擊。
在多重複句内,并列分句之間必用分号。如:依照客觀規律去辦事,國民經濟就能夠均衡地、順利地發展;違反這些原則,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就快不起來。
并列的分句出于分清結構和突出名單的需要,即使分句内部沒有逗号,分句之間也可用分号。非并列關系(如轉折關系、因果關系等)的多重複句,第一層的分界處也用分号。如: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項列舉的各項之間,也用分号。
冒号〔:〕:
用在提示語後面,表示提起下文或總結上文。運用冒号時要注意其提示範圍。冒号提示的内容的末尾用句号。如果一個句号前的内容不全是冒号提示的,則這個冒号用得不正确。如:這種驚人産事實證明:人如果老想着錢,看不到敵人的腐蝕進攻,就會走入歧途,可見這些事實是可以作為活教材的。(句中冒号隻提示到了"歧途",不包括後邊,所以用錯了。應把"歧途"後面的逗号改為句号。)
沒有特别提示的必要就不要用冒号。如:他表示:一定要來參加會議。(冒号應該删去)
比賽的結果出人預料:老年隊竟打敗了青年隊。(冒号應該改為逗号)
在句子萬分内部,不能用冒号。如:老師說了一聲:“下課!”就走了。(句中不能用冒号,應删去。)
“某某說”、“某某想”等後邊常用冒号。但有時不想強調提示語,或不直接引述别人的話,則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如果“某某說”是在所有引文的後邊,“說”後用句号。
引号〔“”〕:
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引号有雙引号和單引号兩種。一般用雙引号,引文内還有引文,就用單引号。雙引号和單引号反複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話,用引号;間接引用别人的話,不用引号。連續引用幾個文段時,每段開頭都要用前引号,隻在最後一段用後引号。
引号的作用主要有:
a.表示引語
b.表示特定稱謂
c.表示特殊含義需要強調
d.表示否定和諷刺
引語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話。成語、格言、詩詞等,也包括拟聲詞、音譯詞。特定稱謂指具有某些特點的名稱、簡稱、專用術語以及紀念日等。特殊含義指引号中的詞語在其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産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時,引文末尾标點的位置要注意。凡是把引用的話獨立來用,末尾點号放在引号裡邊。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引文沒有獨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點号(問号、歎号可保留),整個句子該停頓處則停頓,該用何點号則用何點号。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釋的部分。注釋或補充說明句中某個詞語的叫句内括号。它必須緊緊跟在被注釋的詞語之後,被注釋的詞語後面需要停頓,點号要放在後括号後面。括号内的注釋語如果帶有标點,其最後一個标點(問号、歎句除外)應省去。注釋或補充說明全句的叫句外括号。句外括号内的注釋語如果是一句話,那麼句末點号應該保留;如果不成句,就不句末點号。
破折号〔---〕:
表示對上文的詞語的解釋或表示語意某種變化。破折号的第一作用是對上文進行解釋。這種用法與括号相似。它們的區别是:括号裡标明的語句僅是對上文的解釋說明,不是正文,讀的時候不必讀出;破折号标明的語句堅前文的解釋說明,同時又是正文的一部分,必須與上下文連讀下來。所以,對上文進行注釋要注意到兩者的區别,注釋部分若是正文,就用破折号;若不是正文,就用括号。行文中表解釋說明通常隻用一個破折号引出,這類語句若插在句子中而且較長,可用雙破折号,即注釋語前後各一個。破折号的第二個作用是表語意的遞進。這種情況下,通常能看出破折号前後在時間上的推移、在意思上的推進、在空間上的轉移、在情節上的變化。破折号的第三個作用是表語意的轉換,批語言表述中一個意思突然轉到另一種意思上去,破折号前後不是同一方面的内容。第四個作用是表示聲音的中止、停頓、延長。另外,破折号還用于連接歇後語,标明文章副标題和詞、詩、文的作者及事項列舉分承的各項之間。
省略号〔......〕: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主要用法有:
a.表示引文的省略
b.表示列舉的省略
c.表示說話斷斷續續
d.表示語意未盡
e.表示沉默不語
并列詞語在句中作定語時,省略時隻用"等"不用省略号。使用省略号要注意它和前後标點的關系。省略号前邊如果是完整的句子,此句點号照用;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一般不用點号。省略号後邊一般不用點号。省略号後邊有時用點号,目的在于分清結構,表示不與下文相混。
書名号〔《》〕:表示文中出現的書名、報刊名、詩文名、歌曲名、戲劇名、繪畫名、電影和電視片名等。書名與一般用雙層尖角号表示。書名号内還要用書名号時,裡面的用單層尖角号。
着重号〔.〕:标明要求讀者特别注意的文字。着重号用小圓點表示,點在被強調的文字下邊,有多少個字,就點多少點。
連接号〔-〕:表示把意義密切相關的詞語連成一個整體。它是一個小短橫,高低居中。它一般用來連接起止時間、相關數字、兩個地名等。
間隔号:标明詞語的分界。它是一個小圓點,放在隔詞語的中間,高低居中。它用在并列的詞語構成的标題中;用在詞牌名與題目間;用在書名與篇章名之間;用在外國人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内部各部分之間;用在表示年月日的數字之間。
專名号:表示文中人名、地名、朝代名、團體名等。它是一條橫線,村在專有名稱下面,目的在于使之與一般詞語區别開來。它隻用在古籍或某些文中著作裡面。
标點符号使用誤區細說!
一.頓号誤用
頓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頓,常用在并列的詞或詞組之間。但,易出現下列誤用現象。
1.約(概)數間誤用頓号。
小河對岸三、四裡外是淺山,好似細浪微波,線條柔和……(95年)
[點撥]這兒“三、四”是約(概)數,不應有頓号。
2.并列數字之間缺頓号。
這項任務由三四班共同完成。
[點撥]由“共同”可知“三四”并非一個班。不能缺頓号。
3.集合詞語間誤用頓号。
“高招”期間,有關部門一定要把好大專院、校的收費關。
[點撥]“大專院校”是集合詞語,已約定俗成,不能斷開。另如,“工農兵”“生動感人”“中小學生”“公檢法三家”等。
4.不顧内容層次的濫用。
來這兒參加冬令營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學生、廣西、雲南的大學生。
[點撥]“中學生、廣西”中的頓号應改為逗号。
5.分句之間誤用頓号。
今年春季,這個省……改道工程,任務重、工程難、規模大。(97年)
[點撥]此句中的“任務重”“工程難”“規模大”不是句子内部的成分并列,而是三個主謂句的并列,應該用逗号。動賓短語并列時同此,如“他常來這裡下棋、品茶、聽書”也錯。
6.語氣詞後誤用頓号。
花園裡的花可多了,什麼海棠呀,玫瑰呀,米蘭呀……五顔六色,挺吸引人的。
[點撥]名詞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頓号。
7.連詞前面誤用頓号。
參加這次龍舟賽的有永順花船、辰溪紅船、以及沅陵黃船。
二、逗号誤用
8.并列詞語之間誤用逗号。
我校是……培訓學校之一,有自己的教學樓,圖書館,教學設備及教師隊伍。(96年)
[點撥]此句中“教學樓”“圖書館”“教學設備”“教師隊伍”都是動詞“有”的賓語,也無層次上的大小,所以它們之間用頓号即可。
9.不顧内容層次的濫用。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點撥]“白天”前應該用分号,因為該句三個分句卻是兩層意思,不如此顯示不出層次。當然,層次間關系除并列外,也可能是承接、轉折、因果。
10.在話語人的最後誤用逗号
李三問:“去哪裡?”“操場!”王二答道,這兩個字吐得很重,讓李三有些發蒙。
[點撥]在引用的話語結束後,在“說”(道、講、問、答)之後的标點隻能用句号,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點符号。
11.獨立的引文前誤用逗号。
中國跳水隊領隊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賽前表示,“這次奧運會前的熱身賽預定完成三項任務,感受場館,觀察對手,摸清自身。”(04年山東)
[點撥]完整的直接引用(句号在引号内)前應該用冒号。
12.總結語前面誤用逗号。
桃花開了,紅得像火;梨花開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開了,黃色、紫色交相輝映,好一派萬紫千紅的燦爛春光。(04年江蘇)
[點撥]“好一派……春光”是總結前三層,前面的逗号應該改為冒号。
三、分号誤用
13.總結語前面誤用分号。
證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紅馬甲的人便是經紀人,穿黃馬甲的人則是管理和服務人員;這是全世界都統一的。(95年)
[點撥]“這是全世界都統一的”是總結前文,分号改冒号。誤用原因同12,屬未搞清前後關系。
14.句中無逗号直接用分号。
成才的關鍵有三條:一是身體健康;二是作風塌實;三是耐得住寂寞。
[點撥]分号是在僅用逗号已無法區分層次的情況下使用,如12。
15.句中有句号再用分号。
如何區分平仄
如何區分平仄?簡單的說,一、二聲字是平聲,三、四聲字是仄聲。入聲字是仄聲。古詩所講的“平仄”其實就是聲調。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宋末)漢字字音有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簡稱“四聲”。古詩所講的“平仄”就是針對這古“四聲”而歸類的,即,将四類聲調歸并為“平聲”和“仄聲”兩大類:平聲本身為一大類,仍稱“平聲”,或簡稱“平”;上聲、去聲、入聲又合歸為一大類,統稱“仄聲”,或簡稱“仄”。這兩大類簡稱為“平仄”。
古“平聲”的字,聲音高而平且長,從頭至尾保持一緻,不升不降;“仄聲”的字讀音不平,或升或降,或拐彎,或短促(如入聲字)。平仄聲的字在詩詞中按一定的規律中交替使用,可使句子産生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吟誦時在聲音上給人以美感。
但是,語音發展到現代普通話,“四聲”已經有所變化,古“平聲”分化成為現在的陰平、陽平(第一、第二聲),古“上聲、去聲”仍然是現在的上聲、去聲(第三、第四聲),而古“入聲”字則完全瓦解,分散混入了現在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的字中。由于古“入聲”屬于仄聲,所以現在讀古詩詞,不能把普通話讀為陰平、陽平(第一、第二聲)的字一概當作平聲,因為它們中間混雜有古入聲字。
現在辨别古詩字音的“平仄”聲所要做的事,就是如何用我們現在的語音去辨别每個字的讀音屬于古代的平聲還是仄聲。大家總是簡單地以為第一第二聲是“平”,第三第四聲是“仄”,其實這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辨認方法應該是:
一、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上聲、去聲(即第三、第四聲)的,都是仄聲。
二、用現在普通話念字,如果是陰平、陽平(即第一、第二聲)的,其中鼻韻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聲。第一、第二聲中非鼻韻母的字多數是平聲,但有部分是仄聲(即古入聲字),如“鴨、接、耷、八、逼、拔、達、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從上述第二點看,比較麻煩的是要在現在的第一、第二聲非鼻韻母的字中辨别古入聲字。
辨别入聲字可用如下一些方法:
1.陽平(第二聲)字,隻要不是鼻韻母(如上所述),則凡聲母是 b、d、g、zh、z、j的,是古入聲字。如“拔、勃、得、笛、國、格、着、濁、雜、足、節、及”等。
2.記住一些做聲符的古入聲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這些字作聲旁的字,也是入聲字,如“鴨、押、匣、鉀、呷、伯、泊、帛、柏、植、值、殖、潔、結、桔、佶、黠、颉、盒、拾、閣、蛤、颌”等等,因此也屬于仄聲,盡管現在普通話讀作陽平。
3.也可以根據現在保留入聲的方言來辨認,如粵語、客家話、吳語等,用這些方言來念,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長的便是,但要經過一定了解才能掌握。
4.隻要把現在普通話陰平、陽平中的古入聲字辨認出來(作仄聲處理),其餘的陰平、陽平字都是平聲字。用上述的方法已經可以把混在現代普通話陰平、陽平字中的絕大部分古入聲字剔出去了。
5.查韻書,如《廣韻》《集韻》《詩韻》《詞韻》等,這些韻書都分别把平、上、去、入的字歸類排列的。
【押韻簡介】
漢語中每一個字的發音,是由聲母和韻母組成的。在現代漢語中,凡韻母相同的字,都叫同韻字;例如:“東”和“冬”;新詩的壓韻,按此規律即可。但由于古今語音的變化很大,所以就不能以現代漢語的押韻标準來寫格律詩,比如在古漢語中,“東”和“冬”就不是同一個韻部裡的字,分屬上平聲裡的“一東”和“二冬”的兩個韻部。再如,李商隐的《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其中的“原”和“昏”字是一個韻部裡的,同屬“十三元”韻[參見平水韻]部。
那麼,在一首詩裡如何押韻呢?以前介紹過格律詩的标準格式,在标準格式裡,除第一句要押韻外,其餘偶數句(律詩是第二,四,六,八句;絕句是第二,四句;排律是第二,四,六,八„„句)均要押韻,即這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要使用同一個韻部裡的字;這種标準格式也叫首句入韻,即第一句也要入韻。剛才介紹的李商隐的五絕,是首句不入韻的,這将在以後的變格中介紹。怎麼知道使用的是不是同一個韻部裡的字呢?對初學者來說,隻有查韻書,加上我以前介紹的《簡明文言字典》。關于韻書有很多,《平水韻部》,《詩韻》,《詩韻合壁》,《佩文韻府》等等,在新華書店都有賣的。其中《平水韻部》和《詩韻》是針對初學者的;《佩文韻府》是個大部頭書籍,共分四冊,大十六開本,現價四百多元,一般初學者可不必購買。我在此向大家推薦的是《詩韻合壁》,這本韻書基本上摘自于《佩文韻府》的精要部分,而且每一個字的後面都羅列了許多古詩詞常用詞組,供使用者選用;另外書中對各種名詞按”人名部”,”花草部”,”季節部”等進行了分類和對偶,非常實用,而且不貴,大概不會超過十五元,物美價廉。當你使用韻書到一定的時間後,對一些常用的字就記住了,那時就不必經常翻閱韻書了。
關于用韻,舊體詩有兩點要求:一是在一首詩中,不能兩次或多次使用同一個字來押韻。二是盡量不使用字數少的韻部(也稱窄韻)來押韻,避免被韻腳限制住,古人稱為“不弄險韻”;盡量使用所屬的字多的韻部(也稱寬韻),選擇的餘地也大。李商隐曾經用“三江”的窄韻部作了一首《蠅蝶雞麝鸾鳳等成篇》以炫耀自己作詩的功力,康熙年間的朱竹宅說“題極怪,不可解”;紀曉岚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評論“堕入惡趣,不複以詩格繩之”,因而被曹雪芹借寶钗之口稱之為“小家子氣”。可見,名人大家如果不注意,也會犯“小家子氣”的毛病的。
單韻母:a o e i uü
複韻母:ai ei ui ao ou iu ie ve
特殊元音韻母:er
鼻韻母:an en in un vn(前鼻韻母)
ang eng ing ong(後鼻韻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