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蜻蜓的外形特點是什麼
1、蜻蜓的腦袋圓圓的,腦袋上長着一對突出的、綠寶石似的大眼睛和一張鐵鉗似的嘴巴。黃蜻蜓的身子,在陽光下,發着赤金一般的顔色。它們透明的翅膀在快速的振動中,看上去朦胧得像一片影子,一團霧氣。
2、蜻蜓的眼睛碧綠碧綠的,像兩顆晶的綠寶石,他的眼睛是由二萬多隻小眼睛組成的,一部分小眼睛看遠處的,一部分小眼睛看近處的。
他的尾巴像一根細木根尖尖的,直直的,他飛起來的時候就像一個黑色的小飛機在藍藍的天空飛舞。
3、蜻蜓的腦袋圓圓的,腦袋上長着一對突出的、綠寶石似的大眼睛和一張鐵鉗似的嘴巴。
4、在一天裡,蜻蜓早晨飛來飛去捕蟲吃,白天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内巡邏或産卵,到了黃昏時又開始捕蟲吃,夜間蜻蜓喜歡停在葉子和草上休息。
5、我到好朋友家去觀察這隻可愛的小蜻蜓,蜻蜓的背上有黃黑兩種顔色的條紋,一條接着一條,好看極了。
蜻蜓的眼睛有哪些特點
一隻蜻蜓,一天之内能吃掉約百隻蒼蠅和蚊子之類的昆蟲,這可要歸功于它的眼睛。
昆蟲的眼睛是由許多隻小眼構成的,少的有幾十隻,多的能達到幾萬隻。每隻小眼睛隻能看到物體的一小部分,好多隻小眼睛合起來,才能看到物體的全部。我們把這種眼睛叫做複眼。複眼的視力都不太好,一般隻能看清1~2米範圍内的東西,不過,小眼的數量越多,視力就越好。
蜻蜓的複眼特别大,整個頭部差不多都讓那兩隻凸出來的大眼睛給占滿了,細看起來有點兒像科幻小說中的外星人。蜻蜓的大眼睛是由10000~28000隻小眼構成的,這在昆蟲中是最多的,所以它的視力也最好,能看清5~6米遠的東西。加上蜻蜓的眼睛對移動的物體特别敏感,可以根據小飛蟲從一個小眼移到另一個小眼的方向和時間來确定獵物的運動方向和速度。
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人眼需要0.05秒才能看清輪廓,蜻蜓用不了0.01秒就能看清楚了。再加上它的複眼可以随頸部上下左右靈活轉動,蜻蜓捕捉起獵物來就輕而易舉了。
小蜻蜓剛出生時,是生活在水裡的,我們把小蜻蜓叫做若蟲。若蟲不會飛,它們在水塘或溪流中遊來遊去,要經過一兩年後才能長成會飛的大蜻蜓。
蜻蜓有什麼特點和本領蜻蜓的詩句
1、特點: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據着頭的絕大部分,有三個單眼,複眼約由28000隻小眼組成。
2、本領:蜻蜓視力極好,還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後看而不必轉頭。複眼還能測速,當物體在複眼前移動時,每一個“小眼”依次産生出反應,經過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體的運動速度。
3、蜻蜓的詩句:碧玉眼睛雲母翅,輕于粉蝶瘦于蜂。坐來迎拂波光久,豈是殷勤為蓼叢。
蜻蜓有什麼特點
1、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據着頭的絕大部分,有三個單眼,複眼約由28000多隻小眼組成,它們的視力極好,而且還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後看而不必轉頭。
2、蜻蜓的複眼還能測速。當物體在複眼前移動時,每一個“小眼”依次産生出反應,經過加工就能确定出目标物體的運動速度。這使得它們成為昆蟲界的捕蟲高手。其咀嚼式口器發達,強大有力。
3、蜻蜓翅發達,前後翅等長而狹,膜質,網狀翅脈極為清晰,飛行能力很強,每秒鐘可達10米,既可突然回轉,又可直入雲霄,有時還能後退飛行。
4、休息時,雙翅平展兩側,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後翅不相似,後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緣,近翅頂處,各有1個翅痣,呈長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動規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顫而折傷。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動。
5、足接近頭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細長。成蟲的構造雖頗一緻,但大小差别懸殊,翅展一般為5公分。從最小的1.8公分(0.7吋)到最大的19.3公分(7.5吋)。
6、蜻蜓腹部細長、扁形或呈圓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細而弱,上有鈎刺,可在空中飛行時捕捉害蟲。雄蟲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節腹闆上。雌雄交尾也在空中進行。多數雌蟲在水面飛行時,分多次将卵“點”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淺水中将卵産于水底。
擴展資料1、蜻蜓的成蟲時期
羽化的成蟲顔色各異,色度從金屬色到粉色不等。和其他昆蟲相比,其體型龐大,有些翼展達到16公分(約6吋),甚至最小的種類翼展也有2公分(0.8吋)。除了是極端敏捷的飛行動物以外,它們也是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
蜻蜓翅膀肌肉在溫暖時才能發揮最佳功能,而若有涼意,這種昆蟲常在真正起飛前鼓翅生熱。蜻蜓的速度和敏捷性使它成為最有效率的飛行捕食者。獵物通常是飛行的小蟲,但有些蜻蜓經常吃掉本身體重60%的獵物。
年幼的蜻蜓——稱為幼體,經不完全變态中的半變态方式,有時稱為稚蟲——是水生動物,和成蟲在空中的情形一樣,是水中專門的捕食者。功能上無翼的幼體在顔色方面通常是斑駁或黯淡的,與生活環境中的沉澱物或水生植物顔色一樣。
它們的突出雙眼類似成蟲,但擁有成蟲所無的驚人解剖結構。這稱為「面具」,是幼體第三對口器的融合體。面具大得不成比例,不用時收在頭部和喉部之下。
面具尾端是一組牙狀的夾子,用來抓住蠕蟲、甲殼動物、蝌蚪、小魚等獵物。不同種類的蜻蜓幼體分别稱為趴蟲、穴蟲、隐蟲或夾蟲——其身形、代謝、呼吸端視所在的微小生境而定。
幼體從水中或水邊的卵子爬出,而卵的生産方式有3種。有些種類把卵産在植物組織中,有些把卵黏附在表水的底層或上方。卵也可能從腹部掉落或被沖至水中。幼體利用直腸内的腮,從水中吸取氧氣。腹部把水吸入,再經由肛門壓出。
水可能以此方式大力排出,産生一種噴射推進的逃生方法。固體廢物亦以這種方式排出。随著幼體長大,它把皮蛻掉,未來的翅膀在幼體成長期間約有一半先變為明顯。
接著,這些翅鞘在随後的蛻皮過程中快速增大。終于,幼體爬出水面(有時在夜間),進行最後一次蛻皮,變為成蟲,留下一張皮(蛻殼),也就是以往身體的外殼。
蜻蜓的交配也在飛行中進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鈎狀物抓緊雌蜻蜓的頸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彎,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節下面的貯存精子器官,而後雄蜻蜓進行授精。
2、蜻蜓的稚蟲
孵化後的稚蟲的第一個階段或齡期稱為前稚蟲。它們沒有足部,這階段通常隻維持數秒至數分鐘。稚蟲在這第一次脫皮後就進入第二個齡期,它們有構造簡單的足部和三條有節的觸角。稚蟲的成長期一般都有八至十五個齡期,是蜻蜓一生中最漫長的時間。
稚蟲在羽化為成蟲前,會經過一個變态期。在這階段,稚蟲會成為成蟲,但它們會一直留在外骨骼内,直至最後的齡期。在這段期間,稚蟲的身體會在外骨骼内慢慢重新構造為成蟲。因為口器慢慢退化,稚蟲亦會停止進食。
當透過稚蟲外殼也能穩約窺見成蟲的身體上的顔色及斑紋時,稚蟲很快便在合适的時間羽化。蜻蜓成蟲會直接由成熟稚蟲羽化出來,它們有發展良好的翅芽。蜻蜓沒有蛹的階段。從稚蟲蛻變無成蟲,這真是一個很特别的過程,因為稚蟲和成蟲這兩個階段可說是完全沒有相似之處。
3、蜻蜓的羽化
在氣候溫和的地區,寒冬使羽化期隻限于春天和夏天。鑒于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冬季雖短但明顯較涼快,使得大部份蜻蜓品種的羽化期都沒有明顯的模式。香港有一些品程稱為“春季品種”,它們在春天羽化為成蟲,四月下旬或五月通常是它們羽化的高峄期。
它們擁有同步羽化的模式,即當雨季開始和氣溫上升時,它們的羽化期也同時開始。春季品種包括大部份的河栖春蜓科,如獨角曦春蜓和純鎏尖尾春蜓。此兩種蜻蜓的羽化高峄期較中華長鈎春蜓早大約兩星期。
色蟌科的煙翅綠色蟌也是一種春季品種,它們的飛行期很短;同屬色蟌科的華豔色蟌則由春季至十一月下旬都可見它們的展翅飛翔。大部份羽化期沒有明顯模式的蜻蜓品種,從三月至翌年的一月都可見它們飛行。
黃蜻則全年都在飛行,這是由于它們有遷飛而來的種群湧入。然而,這情況就不太可能在一月及二月時出現,因為雖然估計遷飛的種群會從菲律賓而來,但是盛行風在這兩個月大多從東面或東北面吹來,卻很少是源自南面的菲律賓。
有些品種,尤其是紋藍小蜻,要直至夏末才會看到,但大部份的羽代高峄期都在春天,夏天期間繼續會有稚蟲羽化,但數目會逐漸減少,到了深秋,羽化期就會完全終結,這與當時的平均氣溫明顯下降有關。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蜻蜓(差翅亞目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