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有哪些(清代書法家有哪些人)

biang 中華百科 1.1K+

本文目錄

  1. 清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2. 清代的書法家有哪些呢
  3. 清朝書法家有哪些

清代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清代著名書法家有以下幾位:

一、劉墉

劉墉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一位書法家,被譽為“濃墨宰相”。他的書法以醇厚渾厚的筆墨著稱,充滿了富麗堂皇的宮廷氣息。劉墉擅長楷書和行書,尤其以大字見長,體現了陽剛之美的風格。他對書法的影響深遠,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二、翁方綱

翁方綱是清朝的書法家、文學家和學者。他的書法深受顔真卿的影響,以楷書見長,結構嚴謹,筆畫精細。翁方綱強調書法的傳統價值和文化内涵,注重筆墨的精細表現,被譽為“清代書法南宗的代表人物”。

三、王文治

王文治是清朝乾隆時期的書法家,以行書和草書著稱。他的書法風格典雅灑脫,深受時人推崇。王文治的書法得益于前人,又自成一家,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他對書法的精湛技藝和對傳統書法的深入研究,使得他在清代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鄭燮

鄭燮不僅是清朝的書畫家,還是文學家和官員。他的書法風格獨樹一幟,以草書和行書為主,筆墨放縱自如,富有濃厚的個性特色。鄭燮的書法與繪畫相輔相成,體現了文人書畫的獨特魅力。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創新和對傳統書法的傳承,為清代書法史增添了重要一筆。

以上四位書法家在清代書法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地位。他們各自具有獨特的書法風格和特點,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的書法作品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頌,是中國書法寶庫中的瑰寶。

清代的書法家有哪些呢

王铎:行書早期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餘緒,在書壇上有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王铎、傅山的影響最大。王铎行草渾雄恣肆,一時獨步。傅山的行草雖勁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降清,以書法發揮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意趣。朱耷的行草藏頭護尾,其點畫及其轉折中蘊涵着一種國破家亡的慘痛的心情,和他的畫有同一機抒。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書風,在清代并沒有得到發展,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行書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頫的書法,因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一般書法家隻奉趙、董為典範。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産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這時的帖學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為明代台閣體書法家沈度的十世孫,他學董其昌,禦制碑文多由他手書。高士奇書法亦學董其昌,因工書受薦入内廷,得到康熙的寵幸。陳奕禧的行草書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賞識。雍正十一年(1733),□命将他的墨迹勒石為《夢墨樓帖》10卷。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并稱為康熙間四大家。

清朝書法家有哪些

張照(1691年—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史稱“性穎敏,博學多識,精通音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五十四年(1715年)入直南書房,官至刑部尚書,因罪免職,乾隆七年(1742年)複官,乾隆十年(1745年)正月,奔父喪而卒于路上,卒年五十五,追封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谥文敏。工書法,初從董其昌,擅長行楷書,精于“館閣體”,曾書範仲淹“嶽陽樓記”。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随筆》稱其:“書名最烜赫,其筆力沈鸷,洵足追步香光,而氣韻遠不逮矣。”著《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等書。

喬大壯(1892年1月16日—1948年7月3日),原名曾劬,字大壯,以字行,号波外居士。成都華陽人。

先代自浙江紹興遷蜀,書香門第,祖父喬茂萱在清朝有聲望,曾為戊戌六君子收屍。少年遊學京師,入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博究經史詩文,複入譯學館,通法文,導師辜鴻銘稱他是通才。旁及佛典,善作詩,書法早年學習虞世南,篆刻以秦、漢為法。尤工倚聲,唐圭璋譽之為“一代詞壇飛将”。

1915年任教育部圖書審定處專員。1927年赴南昌任周恩來秘書。1935年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後任重慶中央大學師範學院詞學教授、國民政府經濟部秘書、軍訓部參議、監察院參事。1947年因台灣大學文學院中文系主任許壽裳之薦,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2月19日許壽裳在台北被害,繼任系主任,因拒絕鎮壓學生運動被辭退,遂返回南京。不久因目睹許壽裳慘死,深受刺激,同年7月3日在蘇州楓橋投水自盡。著有《波外樂章》、《波外樓詩集》、《喬大壯印集》、《喬大壯書法集》。黃墨谷輯《喬大壯先生手批周邦彥〈片玉詞〉》等。

刁戴高,清朝書法家,學者。擅繪畫,工詩詞,通韻律。字共辰,号約山,浙江慈溪人。少時以詩書名,後多病,有足疾,常坐卧一榻,吟詩習書。法顔體柳體,擅寫榜書,筆力雄健。生前求書者絡繹不絕,拒不為名人顯貴署名,曰:“吾書五尺童子望而識之,奈何俾捉刀乎。”

丁傳靖(1870年—1930年),字修甫,号暗公,别署滄桑詞客、貪嗔癡阿羅漢、招隐行腳僧。江蘇丹徒人。清代書法家。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副貢,陳寶琛薦為禮學館纂修,後寓居津門。工書法,不訂潤例,求字者洛繹不絕。著有《聞公詩存》、《宋人轶事彙編》等。《中國書法大辭典》有傳。

範骧(1608年~1675年),字文白,号默庵。海甯人。

明朝貢生,善書法。家貧,著述不辍。清初舉賢良方正,堅辭不就。因莊廷鑨明史案被逮捕,後與查繼佐、陸圻等無罪開釋。有《點庵集》、《昭代尺牍小傳》。

黃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大業,号小松、秋庵、秋影庵主、蓮宗弟子、散花灘人等,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朝篆刻家,書法家。師事丁敬,與之合稱“丁黃派”。西泠八家之一,人們一般習慣把丁敬、蔣仁、黃易、奚岡四個人稱為前四家。篆刻較丁敬又有創新,有“蔣仁尚拙,黃易尚巧”之說。他的“小心落墨、大膽奏刀”,深得個中三昧。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譜》。書法最精隸書,結體參鐘鼎法,頗古雅。

孔繼涑(1727年-1791年),字信夫,号谷園,别号葭谷居士,山東曲阜人。孔傳铎第五子,孔繼汾之弟,孔子六十九代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舉人,候補中書。工書法,為張照女婿,在“玉虹樓”上苦練12年,得其筆法,後學宋代“四大家”,造詣頗深。刻有《玉虹樓帖》、《玉虹鑒真帖》、《玉虹鑒真續帖》、《谷園摹古法帖》、《國朝名人法帖》等。繼涑是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昭煥的叔祖,昭煥不滿繼涑插手府務,以“房屋越制”、“妄圖篡位”的罪名,将他逐出家族。死後葬在曲阜城西的大柳村前。

梁巘(?—1785年),字聞山,号松齋,又号斷硯齋主人,安徽亳州(今毫縣)人。清代書法家。

生于書香世家,曾祖父粱繼宗、祖父梁爾祿、父親粱接孟。初為鹹安宮教習,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舉人,官至四川巴縣知縣。晚年辭官,主講于壽春書院。工書法,初學李邕,與孔繼涑稱“南梁北孔”,與梁同書、梁國治有三梁之稱。殁後葬于十九裡集南一裡半杜莊村後。著有《評書帖》、《論畫筆記》。

梁國治(1723年~1786年),字階平,号瑤峰、豐山,會稽中塘中塘梁巷村(今屬上虞)人。清代書法家。

父梁文标,當過刑部司獄,有惠政。國治自幼穎悟,乾隆六年(1741年)中舉,乾隆十三年(1748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二十一年(1756年)授廣東鄉試正考官,隔年接任廣東道員,二十五年(1760年)署糧驿道,三十八年,還京,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工書法,自謂在謝太傅、張曲江之間。洪亮吉謂之堆墨書。時人将他與錢塘梁同書、毫州梁巘并稱“書壇三梁”。卒時加封太子太保,谥文定。著有《敬思堂文集》。

梁同書(1723年—1815年),字符穎,号山舟,晚号不翁,九十以後号新吾長翁。錢塘(令浙江杭州)人。清代書法家。

生于清雍正元年,其父大學士梁詩正曾奉敕編《三希堂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舉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特賜進士,官侍講。自幼接觸書法,能寫擘窠書,工于楷、行書,初學顔真卿、柳公權,中年取法米芾,以後融彙貫通,與劉墉、翁方綱、王文治并稱清代四大家,又與梁巘、梁國治并稱三梁。同書善于鑒别前人手迹,過眼即判其真僞。嘉慶四年(1799年)以77歲高齡仍能節錄宋代胡仔《苕溪漁隐叢話》,錢泳《履園叢話》曰:“侍講早年書宗趙、董,惟自壯至老,筆筆自運,不屑依傍古人,故所書全無帖意。”嘉慶十二年(1807年)複出為官,不久以足疾告歸。卒于嘉慶二十年。著有《頻羅庵遺集》。

梁詩正(1697年—1763年),錢塘人,文泓侄,字養仲,号芗林。清代書法家。

父梁文濂,叔父梁文泓。五歲始能言,長于文學,同杭世駿、陳兆等六人結“月課詩社”,雍正八年(1730年)探花,乾隆時曆任禮、刑、戶、吏部侍郎,官至東閣大學士,執掌翰林院,常随乾隆出巡。工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文征明,晚年師顔真卿、李邕,編曆代名家書法真迹《三希堂法帖》。受命撰《唐宋詩醇》。十二年選入上書房。病逝時家無子侄,許多财物被竊。贈太傳,谥文莊。其子梁同書亦是書法大家。

梅調鼎(1839年-1906年),字友竹,号赧翁,浙江慈溪人,清末書法家、畫家。其書法博采衆長而又獨樹一幟。幼學顔體,幾可亂真。行草宗法二王。中年學歐陽詢,晚年潛心研習魏碑書法。梅調鼎長年在上海、甯波二地做賬房先生,家中清貧。其書法對海派書法影響很大,并開創了近代浙東書風。

沈景修(1835年-1899年)字蒙叔,号汲氏,晚号寒柯,清季浙江秀水(嘉興)人。

同治四年(1865年)拔貢,為分水教谕。善書法,得楊少師(楊凝式)《韭花帖》真傳。偶寫花卉,效法悲盦。當時與海上畫派任伯年、舒浩等關系密切。[1]有子沈庚藻。

沈道寬,1772年-1853年,清朝書法家、畫家,字栗仲,浙江鄞縣(今甯波)人,先世居于鄞縣,後來入籍大興(今北京市)。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士及第,曾在湖南省的酃縣、桃源做知縣。工于書法,擅長畫山水畫。享年八十二歲。

王文治(1730年—1802年),字禹卿,号夢樓,丹徒(今江蘇省鎮江市)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至翰林院編修、侍讀,後又任雲南姚安(今雲南建水縣)知府,罷歸,遂絕意仕途,而與姚鼐等文人墨客交遊。王文治工詩文,善書法,工書法,以行草尤擅勝場,能得董其昌神髓,時稱“淡墨探花”,“談墨翰林”。姚鼐《惜抱軒集》說他努力習書,到達“遺得喪,忘寒暑,窮晝夜”的地步。與劉墉、翁方綱、梁同書齊名,合稱四大家,時諺稱:“天下三梁(梁同書、梁國治、梁詩正),不及江南一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使琉球。中年以後笃信佛教,長年吃齋,“嘗自言:吾詩字皆禅理也”[1]。著有《夢樓詩集》、《論書絕句三十首》等。

吳大澄(1835年—1902年),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軒,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

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曆任編修、河北道、太仆寺卿、左副都禦史,光緒十二年(1886年)擢廣東巡撫。光緒十四年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修黃河水患,用水泥砌築磚石壩,加固“鄭州十堡”工程。光緒十五年(1889年)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光緒帝命名《禦覽三省黃河全圖》。光緒十八年(1892年)授湖南巡撫。光緒二十年(1894年)因中日甲午戰争戰敗,罷歸。

吳善畫山水、花卉,尤精于篆書,少從陳碩甫學篆,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啟發,結合小篆與金文,自成一家。作品有《恪齋集古錄》、《古字說》、《權衡度量考》、《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等。

楊賓(1650年—1720年),字可師,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鐵,人稱“楊大瓢”。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清朝書法家、旅行家。

少年穎悟,精通《漢書》和杜詩,八歲能作擘窠書(榜書、泛指大字),工書法,清梁巘《評書帖》稱:“楊賓得執筆法,學右軍、長公(蘇轼),圓韻自然。”其父楊越在浙東通海案因掩護錢缵曾幼子獲罪,康熙元年(1662年)與夫人範氏被流放到甯古塔。當時楊賓年僅13歲,領5歲弟楊寶(楊實)與兩個妹妹去上海縣投奔叔父崇名鎮右協右營都司楊懋經。八年後,叔父病故,賓等歸山陰。康熙十四年(1675年)成婚于蘇州。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宏詞科,巡撫張鵬翀預薦楊賓。拒不應試。出遊山西、安徽、浙江、貴州、福建等地。

康熙二十八年春,康熙南巡,楊賓率弟泣請代父戍邊,不準。後來楊賓為探望父親,取道柳條邊,經船廠(今吉林市),“觸石破顱,血流數升而死,死半日乃複蘇”,來到甯古塔,一路上遊覽憑吊,常向老兵退卒詢訪遺聞逸事,将東北沿途所聞所見,撰成《柳邊紀略》一書。康熙三十年(1691年),楊越竟卒戍所,不許歸葬。楊賓四處奔走,跪泣衙門陳情達455天,納賄于侍衛内大臣索額圖門下,乃準返葬,其母範氏“悉散家财,單車就道”,而“土漢送者,哭聲填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葬于蘇州。著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筆》、《晞發堂詩文集》、《大瓢先生雜文殘稿》、《塞外詩》、《藩鎮考》、《日富編》、《客舍鈔存》、《遊西山詩》等。

楊沂孫(1813年—1881年),字泳春,号子輿,晚署豪叟,中國江蘇常熟城區人。中國清代書法家。

少從李兆洛學,精于《管子》、《莊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官至安徽鳳陽知府。楊以篆書著稱于世,尤愛“篆籀之學”,初學懷甯鄧石如,後吸收金文、石鼓文、漢碑篆書,遂自成一格,直追唐人李陽冰;馬宗霍《霋嶽樓筆談》評其篆書:“濠叟篆書,功力甚勤,規矩并備,所乏者韻耳”。《七言聯》為晚年作品。著作有《管子今編》、《莊子正讀》、《文字說解問僞》、《在昔篇》、《觀濠居士集》等。

沈荃(1624年—1684年),字貞蕤,号繹堂,别号充齋。清朝江南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

生平順治九年(1652年)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工書法,學董其昌、米芾字體,入直南書房,為康熙所器重,康熙曾對李光地說:“朕初學書,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失,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代表作有《行書如天馬賦軸》,又擅長畫花鳥、走獸,形象逼真。康熙二十三年卒于官。著有《充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