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是哪個窯(青瓷是哪個窯生産的)

biang 中華百科 1.2K+

本文目錄

  1. 德清窯 青瓷之源.德清窯
  2. 青瓷是什麼窯
  3. 青瓷是什麼窯生産的
  4. 哥窯是青瓷還是白瓷
  5. 五大名窯中,不屬于青瓷窯口的是

德清窯 青瓷之源.德清窯

一、德清窯舊識有關德清窯的記載最早見諸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支那青瓷史稿》,其中将德清古窯與餘姚上林湖等窯一起歸入越窯系列。1956年5月,浙江省文管會汪濟英等人對德清焦山窯址開展了調查和試掘,并同時發現記錄了戴家山、城山兩處相同類型窯址,在經過将采集的瓷器标本和各式窯具與越窯産品橫向比較後,發表了《德清窯調查散記》一文,得出德清窯的年代在東晉以後的結論,為“德清窯”概念最早提山的學術報告。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謙等在餘杭縣大陸果園、饅頭山發現了兩處德清窯窯址,打破了德清窯僅在德清地區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德清窯在古窯址考古區系類型學中“窯系”的文化概念,因此,一般認為德清窯的範圍是:以德清為中心,包括餘杭、湖州等地的浙北地區。隻可惜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裡,德清窯相關考古除了餘杭兩處窯址外,幾乎沒有新的發現和突破。1982年山版的《中國陶瓷史》,将德清窯定義為“德清窯是黑瓷和青瓷兼燒的窯場,以生産黑瓷為主”、“德清窯的燒造曆史并不長,從東晉開始到南朝初期結束,共一百多年”。

二、考古調查新發現

随着近幾十年來兩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内外考古部門進行的多次專題性調查及考古發掘,發現各時期窯址100多處,其中夏商至春秋戰國時期原始瓷窯址70餘處,東漢至隋唐時期瓷窯址20餘處,為德清窯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實物資料,豐富了德清窯的外延和内涵。其中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窯址列舉如下:

1商代南山窯址

南山窯址(原稱老鼠山窯址)位于德清縣武康鎮北約20公裡的湖州青山鄉老鼠山,窯址所在小山海拔僅16米,地處東苕溪畔。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窯址遺迹現象較為豐富,共揭露窯爐3條,出土大量原始瓷标本,以及部分可能作為窯具使用的器物。原始瓷标本以豆為主,兼有一定數量的簋、尊、盆、盤、缽、盂等器物,多數器物胎質較為細膩堅緻,但瓷胎中仍含有一定數量的雜質,施釉痕迹明顯,釉層極薄,呈色不均勻。發掘資料表明,南山窯址是商代一處幾乎純燒原始瓷的窯場,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窯址地層堆積豐富、窯爐保存完整、産品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迹明顯、器物演變序列清晰,是目前已發掘最早的原始瓷窯址。(圖1、圖2)

2商代水洞塢窯址

水洞塢窯址位于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水洞塢,亭子橋窯址北側,與亭子橋窯址同屬一個山體。窯址呈東西向分布于山體之上,南北寬約20米,東西長約50米,地面标本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原生堆積厚約0.3-0.5米,采集的标本有益式碗、瓦楞紋碗殘片,器物均施青釉,器型規整、胎質堅緻,呈灰白色。該窯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館展開的古窯址調查中首次發現,并進行了局部試掘。表土以下是戰

國時期窯址的堆積層,以下被疊壓的是商代的窯址堆積和一處商代龍窯遺迹。從商代地層出土的遺物來看,這是一處以燒造印紋硬陶為主,兼燒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窯爐遺址。印紋硬陶以罐類為主,外表拍印雲雷紋,印紋淺而繁密,少數印紋硬陶的表面有透明的薄釉。原始瓷有少量的高柄豆,外表施淡青釉,釉層很薄。為德清縣首次發現的商代原始青瓷窯址,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圖3)

3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火燒山窯址

火燒山窯址位于德清縣武康鎮龍山村,是一處西周至春秋時期燒造原始青瓷的古窯址。該窯址于1984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分布面積約2000平方米。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宮博物院、德清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近900平方米,揭露窯床3條、灰坑10多個。揭露的窯爐遺迹清晰可見,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燒制原始青瓷的窯爐遺迹。出土器物絕大多數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窯具。原始瓷器産品豐富,以碗為主,包括盤、罐、盂、缽、器蓋以及仿青銅器的鼎、卣、簋等。紋飾也多種多樣,有與同期青銅器相似的雲雷紋、勾連紋、水波紋、S形紋、錐齒紋、絞索狀紋等。裝飾手法采用刻畫、模印、堆貼等。大部分産品釉色佳,器型規整,部分器物裝飾紋樣複雜。火燒山窯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處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原始瓷窯址,揭露了屬于龍窯的窯床遺迹,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的空白,同時也為德清新市皇墳堆、三合塔山和蘇南、浙北古墓葬出土的同類器物的出産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圖4、圖5、圖6、圖7)

4戰國時期的亭子橋窯址

亭子橋窯址位于德清縣武康鎮龍勝村東山自然村北亭子橋,窯址主要分布于山體東側,面積約10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碗、罐、鼓座、句�殘件等,器型豐富,産品類型較多,是戰國時期一處非常重要的原始青瓷窯址。該窯址于1986年被發現,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德清縣博物館,對該窯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中共揭露出7條窯爐遺迹,出土大量仿青銅器器型的原始青瓷禮器和樂器,以及形式多樣的各類

窯具。揭露的7條窯爐遺迹均建在小山緩坡上,平面呈長條形,系富有南方地區特色的龍窯。出土産品标本主要是原始青瓷,兼極少量印紋硬陶器。原始青瓷器的器型除了一般的日用器,如盤、碗、杯、盂、盅、盒等外,主要為大量的仿青銅禮器和樂器。禮器器型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盤、三足盤、提梁壺、提梁盍、镂孔長頸瓶、尊、簋、�、罐、三足壺、鑒等,樂器器型有甬鐘、�于、句耀、三足缶、懸鈴和懸鼓座。這些器物,形式大小與青銅器相仿,造型規整,制作精良,紋飾精美,胎質細膩堅緻,釉面勻淨明亮,産品質量已達成熟青瓷的水平。發掘成果證明該窯址是一處戰國時期越國地區主要燒造高檔次仿青銅原始青瓷禮器與樂器的窯址,它的發掘,為這些年江浙地區戰國時期的古墓葬,如無錫鴻山貴族墓、德清梁山戰國墓等中出土的一大批仿青銅原始瓷禮器與樂器找到了明确的産地和窯口。(圖8、圖9、圖10、圖11、圖12)

5�東漢時期的青山塢窯址

青山塢窯址位于德清縣三合鄉寶塔山村青山塢内,村委西側50米的山坡上。地面标本散落區域東西長60米,南北長50米,總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尚保留龍窯遺迹,堆積中包含大量的殘器、窯具和紅燒土。2010年期間曾對該窯址進行過試掘,采集的遺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兩類。兩者造型紋飾基本一緻,瓷器質地堅緻、胎釉結合嚴密,胎色呈青灰色、灰白色,釉色有青、青黃、青綠以及少量的醬褐釉、黑釉。原始瓷胎的燒結程度差、釉層脫落,與瓷器差距較大。兩者比例約為瓷器占30%,原始瓷占70%。器型主要有基、壺、罐、鐘、碗等,紋飾有

水波紋、弦紋、網紋、方格填圈紋、菱形紋、窗棂紋、窗簾紋、蝶形紋、指甲紋、梳齒紋等。産品特征與慈溪上林湖、上虞小仙壇、帳子山,以及江蘇宜興丁蜀鎮等地的漢代窯址所出一緻。該窯址是德清境内一處具有代表性的東漢窯址,對于研究本地區及相關地區古窯址和德清窯的始建、發展、演變有重要價值。(圖13、圖14、圖15、圖16)

6�東晉至南朝時期的小馬山窯址

小馬山窯址屬德清窯東晉南朝時期代表性窯址,位于德清縣乾元鎮南門小馬山上,1959年,浙江文管會首次發現了該窯址。1982年,德清縣人民政府公布小馬山窯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德清縣博物館配合基本建設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清理。據後期清理簡報詳細描述,小馬山窯址主要燒造青瓷和黑瓷兩種産品,出土器物以青釉瓷器為主,約占80%,黑釉瓷器僅占20%。器型有雞首壺、盤口壺、碗、罐、三足硯、盤等,胎質一般較粗疏,夾雜有較多細砂,胎色較深,施釉不及底。青釉均施化妝土,釉面光潔,釉色厚重,常見點彩裝飾。黑釉不施化妝土,釉層厚,釉厚處呈黑色。(圖17、圖18、圖19、圖20)

7�隋唐時期的墅元頭、前山等窯址

墅元頭窯址位于德清縣洛舍鎮三家村,現為省級文保單位。産品有青瓷、黑瓷兩種,主要器型有碗、盤、罐、盤口壺、雞首壺、盤口四系瓶、高足碗、硯等。前山窯址位于德清縣洛舍鎮砂村村章家橋前山東坡,屬隋唐時期德清窯窯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堆積厚達1.5米,規模較大。2009年7月中旬至9月上旬,為配合正在建設的杭甯高鐵建設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縣博物館聯合對該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出窯爐遺迹4處,其中一号龍窯保存相對完整,長40米,寬度達4.7米,是浙江已經發掘的曆代古窯址中寬度最大的一處。遺物堆積豐富,器型有碗、盤、燈、罐、注壺、枕等,器物施青、黑兩種釉,胎呈灰褐色,窯具有筒形柱、墊餅、墊珠等。(圖21、圖22、圖23、圖24、圖25、圖26、圖27、圖28、圖29、圖30、圖31)

三、德清窯的重新認識

1�燒造年代

德清縣境内宅前窯址、前山窯址兩處唐代德清窯窯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釉、黑釉日用器,晚期還出現了青釉褐彩産品。考古成果表明,德清窯在唐代中晚期仍在燒造大量瓷器,由此可認為德清窯的下限應延長至唐代晚期,而不僅僅是東晉――南朝時期。此外,德清及湖州南部東苕溪流域近幾年考古調查新發現的數十處商周時期窯址,分布之密集,産品質量之高,制作工藝之精良,證明了當時德清及周邊地區制瓷手工業之發達,極大影響着東漢時期德清窯,乃至浙江東漢青瓷的形成,可以說是中國青瓷産生發展的淵源,兩者是一脈相承的。

2�産品構成

傳統陶瓷材料将德清窯定義為以燒造黑瓷為主,德清窯也以黑釉産品而聞名,然而通過最新德清小馬山窯址、餘杭石馬鬥窯址的發掘成果表明,出土标本數量上青瓷占絕對優勢,黑瓷所占比例不足20%。另外青山塢漢代窯址、墅元頭隋唐窯址、宅前隋唐窯址等處采集的大量标本也均以青瓷為主,隻有少量的黑瓷産品。所以可确定,德清窯自東漢至隋唐時期兼燒青釉和黑釉産品,以燒造青瓷為主,産品數量的20%約為黑瓷産品。

3地位意義

德清窯從發現命名,到各時期德清窯窯址的考古發掘,以及最近幾年有關德清窯起源的原始瓷窯址群的發掘研究,上下已經經曆了半個多世紀。這期間德清窯的定義得到了擴充和更新。尤其是近幾年德清及湖州南部大量原始瓷窯址的發現發掘,更是證明了德清的古窯業創燒自夏商,曆經兩周、漢、六朝,直至唐宋。中間雖有零星缺環,但整個德清陶瓷的燒造曆史源流還是完整、連綿不斷的。原始瓷窯址群的發現無疑為研究德清窯系的淵源、發展、演變和德清窯系的區域範圍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佐證。正如第一屆瓷之源學術研讨會總結所述:“以德清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的商周時期窯區,無論是從生産時間、窯址規模,還是窯址産品種類、産品質量等方面,都是獨一無二、一枝獨秀,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制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也是中國瓷器的源頭。”高度評價了德清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德清窯是我國又一自成體系、曆史悠久的瓷窯體系,是我國青瓷之源,是中國陶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瓷是什麼窯

青瓷是青瓷窯。青瓷是中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着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中國曆代所稱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屬于青瓷系。

青瓷是中國著名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釉(以鐵為着色劑的青綠色釉),在還原焰中燒制而成。我國曆代所稱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這種瓷器。唐代越窯、宋代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屬于青瓷系統。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斓著稱于世。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為瓷中之寶,珍奇名貴。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緻。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

我國曆代被稱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唐代的越窯、宋代的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都屬青瓷窯系。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哥窯瓷器的胎色有深灰、淺灰、黑灰和土黃等多種色澤,釉色更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的不同,而以油灰為主。其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龜裂的紋片,通常稱之為開片。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紋,大小有别、裂紋顔色的深淺也不一。

青瓷是什麼窯生産的

1.青瓷是中國古代瓷器的一種,以其青綠色的釉料和優雅的造型而聞名。

2.這種瓷器在坯體上塗抹青釉,然後在一次燒制過程中,利用還原焰使釉色呈現出青綠色。

3.青瓷在曆史上有許多别稱,如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都是指的同一種瓷器。

4.越窯、官窯、汝窯、龍泉窯、耀州窯等都是著名的青瓷生産窯爐,它們分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

5.青瓷以其細膩的瓷質、流暢的線條、端莊的造型和純淨多彩的色澤而著稱。

6.青瓷的美譽“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體現了其在瓷器中的珍貴地位。

7.青瓷的顔色主要是由胎釉中含有的氧化鐵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

8.如果胎釉中的鐵成分不純或還原氣氛不足,青瓷的顔色可能會偏黃或黃褐色。

9.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青瓷。

10.哥窯是青瓷的一種,以其開片紋理和多種色澤的釉面而知名,其中油灰釉最為常見。

哥窯是青瓷還是白瓷

哥窯又稱哥瓷,南宋龍泉青瓷窯系中—些技術力量很強的作坊,受官窯工藝的影響,主要生産出的一種釉面滿布碎片紋的青瓷。而定窯和河北磁州窯燒制白瓷,采用白釉繪黑花的裝飾工藝,為我國元代以後的白釉彩繪瓷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

經染色後大紋片呈深褐色,小紋片為黃褐色,也稱‘金絲鐵線’“墨紋梅花片”“葉脈紋”‘文武片’等。這是傳世哥窯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爐、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見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規整,釉面常見縮釉和棕眼。

五大名窯中,不屬于青瓷窯口的是

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被公認為宋代五大名窯。這五大名窯中,官窯和汝窯以青瓷著稱,屬于青瓷系統。而鈞窯則以其獨特的窯變技術聞名,創造出了瑰麗異常的釉彩和變幻無窮的色澤。定窯則以生産白瓷而著名,以其純白如玉的釉色和胎薄如紙的精湛工藝聞名。哥窯的瓷器則以均勻光潔、晶瑩滋潤著稱,其紋片裝飾有金絲鐵線的美稱。這五大名窯各具特色,燒制了無數傳世珍品,成為後世陶瓷業長期追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