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鼎有哪些(青銅鼎有哪些顔色)

biang 中華百科 867

本文目錄

  1. 古代的青銅器有哪些
  2. 著名的青銅器有哪些
  3. 青銅器有哪些

古代的青銅器有哪些

古代的青銅器主要包括鼎、爵、角、觚、觯、斝、尊、壺、卣、方彜、觥、罍、盉、缶、簋、簠、盨、敦、鬲、匜、盥、甗、雉卣、蟠龍紋瓶等。

鼎是青銅器中最重要的一類器物,自商代至漢代一直流行。它最初是一種炊具,用來煮肉和盛肉。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重達875公斤,是現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在商周時期,鼎還是一種權力的象征,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爵是古代飲酒器的通稱,作為專名則主要用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它的特點是有一個流(倒酒的流槽),一個尾(與流相對的口沿上的兩個柱狀物),三個足,形狀像雀鳥。爵的口沿上有兩個立柱,這是為了在飲酒時抵住鼻梁,以防止酒溢出。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它的形狀與爵相似,但無柱,兩尾對稱,有蓋,用以溫酒和盛酒。

觚是商代和西周的青銅飲酒器,作用相當于酒杯。它的形狀是喇叭口,細腰,高圈足。商代早期觚的圈足上常見十字孔或镂空花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則多為素面或僅飾有幾道凸弦紋。

以上隻是古代青銅器的一部分代表,實際上青銅器的種類和形态非常豐富,每一種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象征意義。這些青銅器不僅代表了古代工藝技術的高度發展,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著名的青銅器有哪些

司母戊丈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國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偉,整體古樸、莊重,有着凜然的氣勢。

鼎體呈長方形,口沿上有兩個豎立的直耳,器底矗立四條柱形足。器腹各面上下均鑄一半浮雕狀的獸面紋,獸面紋的内外空白處填有細雲雷紋。鼎器四邊角鑄有扉棱。四是上部鑄有獸面紋。兩耳外側對稱鑄有二虎,虎口大張,入口出飾一人首。鼎腹内壁鑄銘文“司母戊”三字,書體雄壯,力道遒勁。關于這三字銘文的涵義,曆來有各種不同看法,較為流行的一種看法認為,這是祭祀母親戊的意思,據此可以推定,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祖母親戊而作的,那麼其制作時代就應在殷商前期。

從青銅器鑄造工藝看,一般認為方形器的鑄造比圓形器難,而司母戊大方鼎在鑄造工藝上更是顯示了古代工一匠們超絕的技藝。據對鑄痕觀察,鼎身每面用兩塊外範,四面其用八塊,鼎底則由四塊外範拼成,鼎足各由二塊外範組成。總共用外範24塊。鼎耳是先單鑄出的,鑄好後再與器身澆鑄在一起。從這些繁瑣的工序中可看出象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鑄造有多不簡單了。據專家對大鼎合金成分的測知,銅占84.77%,錫占11.64%,鉛占2.79%。行家們還饒有興味地分析,認為鑄造“司母戊”這樣巨剞的鼎,即使采用當時先進的體制較末的坩鍋熔銅,若同時冶煉,也需70個;如果加上制範修理備方面的工種和管犁人員,則需要二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這件稀世珍的面世頗具戲劇性。1939年3月的一天,河南安陽武官村吳姓村民在地裡探寶時,發現了這件寶鼎,大家叫它馬槽鼎。由于當時日本駐軍對此地的文物出土很感興趣,村民們決定盡快将此物脫手。他們在古董商耍款的誘惑下,決定股解此鼎以便運出。展去了48根鋼鋸條,耗費了四五個小時,才鋸人了在足三公分深,叉改用錘砸,耗費多時才砸掉一個鼎耳。最後,村民們決定還早先把鼎掣人地下,1946年,羊昂重新出土,由賞岬縣政府移交給國民黨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後又由南京一博物館接收。1959年,大鼎運往北京,收藏在中國曆史博物館至今。

虎食人卣卣是一種盛酒器,有圓形、方形,也有不少動物或人物形象的,虎食人卣就是其中最傑出唧下件,它具有一種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

這件卣器整體鑄成一虎形,虎尾支撐着踞坐,前爪則緊緊抓持住一人,大張虎口,而人頭已塞人虎口内。人體則與虎相對,以手抓住虎肩,腳踏在虎盾爪上,向左轉首側視。整個造型令人怵目驚心。在虎的雙肩頂端附有凝梁,提梁兩端分别鋪有一獸頭,梁上的紋飾是以長形夔紋為主紋,雷紋為地紋。虎背上部鑄為橢圓形器日,有蓋,蓋面紋飾與器體相一緻,以雷紋襯托巷尾夔紋,蓋面還鑄有一小鹿。虎耳直豎,充滿警惕感,耳内裝飾有鱗紋,虎面及虎颚側母的紋飾為鱗紋和雲紋。虎目怒瞪,虎牙盡露,其鋒利如鈎如鋸。虎背飾牛畝紋,從器蓋後端沿着虎背脊鑄有一扉棱,棱中部有鈎狀突起。人發向唐直披,神情安詳,鎮靜,着衣,衣領為方口形,袖由較窄。人的腿與臀部飾有一對蛇紋古器外底有陰線紋飾,中有遊龍,兩側各有一魚。

比虎卣通高38.7厘米,重5.09公斤,呈黑色,有少數綠鏽。紋飾繁缛,集多種動物形象為一體,充溢範異怪誕的神活色彩。

此卣形制複雜,從鑄痕看,虎的口腔内部和人首部分是分别用兩小塊範鑄成的,工藝頗為複雜。

此卣内涵令人費解,有人解釋為表現虎的威攝力;有人認為是表現人以動物為介去了解神的世界;還有人認為是表現巫師作法,說法不一。

虎食入卣我國共發現兩件,上文所述之卣現藏日本泉屋博物館,另有一件藏在巴黎。

雙羊尊放羊尊通高45厘米,構思奇異,制作精絕。

此尊造型為戒羊相背而立,各有一首,卻皆隻有雙足,因為羊身從中段便合為一體了。這種簡化的造型一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強烈的感受,突出了羊的神性,使其超凡脫俗帕氣質得到了極端的體現。羊背載一圓筒,敞口。羊角盤曲,雙目前視,颌下各畜一镏卷曲長須。羊軀體豐腴壯碩,腹部滾圓凸出:神情悠閑,莊重自得。

此羊尊體現了商人精絕的構思,這不僅表現在對辛體大膽地取舍上,也表現在對其造型寫實與誇張的結合上。從羊的外形說,造型是寫實的,它各部位的比例相當準确,但羊毛卻被遍體的鱗片紋取代了,而且兩膊間各有一冀,這又象是天上的神物了。

這件商代雙豐尊無比精美,代表了我國青銅藝術的輝煌成就,現藏英國博物館。另有一件藏日本根津美術館。此類造型尊目前國内暫缺。

廣漢古蜀人雕像 1986年,在四川成都市東北的廣漢縣三星堆村,從兩座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祭祀墳内出土了70多件與真人一般大小的青銅像,其中唯一一尊完整矛損的全身立式雕鋒尤為引人注目。

這尊雕像站立在一個方錐形的基座上,全高260厘米。基座高78.8厘米,人身高163.5厘米,頭冠17.7厘米。雕像鑄造具有濃厚的寫實風格,身體各部位比例準确、适當,身高大小與真人相仿佛。雕像造型為捧物住立狀。

此雕像貌相偉岸,濃眉大眼,高鼻闊嘴,方頤大耳,屬于古相書所說的不凡之相,他神情肅穆,專注,似乎正主持一項重大的活動。高高的華冠呈花瓣狀,表現着此人崇高的社會地位。雙手一高下低,端持于胸前,但所持之物已無從考,提物之手也就顯得特别碩大,給人以誇張感。雕像體型瘦長,身着窄袖緊身袍服,無領,領口圭V型,亞得脖子出奇地細長。長袍前襟在左腋下開啟扣合,屬我國少數民族服裝的“左祗”式,袍服長及膝下,前擺平并,後擺呈燕尾式。小腿裸露,赤足,腳踩處各飾一腳镯,镯上飾以方格紋。袍服上部綴有一飾帶,紋飾與镯同,起于袍服左後背上部,經左腋下穿出,斜上繞向右肩,與左側結帶部位對應,扣結于袍服右後背上背。袍服紋飾複雜:前側左擦魂困組龍紋,右側為回字紋,下方為一組變形饕餮紋,再下方為兩組并列的倒三角紋。後襟紋飾與前襟同。如此華美繁缛的袍服,反映了雕像身份的高貴。

此雕像反映了古代蜀人的真實形象,對研究古蜀人的曆史、文化、宗教、習俗,均具重要價值。而且,此雕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由青銅鑄造的雕像,具有空前的意義,是我國青銅時代的雕像之王。

大克鼎此鼎為圓形,三足,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形體之大,為西周銅器之少見。它是西周時代重器,而且曆見著錄。鼎立耳,口沿下飾變形獸面紋,中又飾小獸面紋,并有觚棱凸起,腹部飾大環帶紋,足部飾肇餮紋,有觚棱。整個造型莊嚴厚重。腹内鑄銘文290字,銘文行間皆有線相隔,筆勢圓潤,且字體之工整,為西周之罕見。銘文内容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資料。

此鼎于1890年在陝西扶風出土,為當時的工部尚書潘祖蔭重金購得,百般珍愛,端方多次觊觎,未得。潘故後,其弟将此鼎運回蘇州老家供放。後有美國人以巨款求購,被潘氏後人斷然拒絕,視之為傳家之寶。1937年蘇州淪陷,主持家務的孫媳潘于達智慧過人,果斷地與家人将此鼎秘密埋人後屋。後日軍果然不斷來潘家求索此鼎,有一天竟采七次之多,終于未得。解放後,潘于達将此鼎捐獻給國家,從1952年至今,此鼎一直藏于上海博物館。

毛公鼎此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重器。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腹圍145厘米,重34705克,鼎呈圓形,半球狀深腹,圓底,三足呈獸蹄形,雙耳豎立。整個造型中規中矩,凝重素樸。鼎器除頸部飾環形紋外,别無其他紋飾,顯得格外典重,通身洋溢着清新而莊重的氣息,似乎掙脫了宗教的桎梏,走出了神的沉重陰影。這一方面體現了青銅器由鼎盛開始回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文化思想的變革。

鼎腹内鑄有銘文32行,共計499字,是目前所見銅器上最長的銘文。銘文内容主要叙述周天子對毛公盾的冊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文辭典雅,可與《尚書》媲美。銘文書體勻稱規整,嚴謹精到,線條質感飽滿,豐腴圓厚,是全文書法的典範,曆來為書法罕所重,認為“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

此鼎于清道光末年出土,為金石學家陳介祺重金購得,後為端方強買。端方後人将此鼎押于天津俄國道勝銀行,後為葉恭綽等人集資贖出,存于天津,抗戰中,輾轉于香港、上海,最後為陳泳仁臣資購得。抗戰勝利後,陳将其獻給當時政府,由前中央博物院收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與散氏盤、虢季子盤并稱西周三大青銅器,現散氏盤藏台北故竄博物院,虢季子盤藏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

蓮鶴方壺商周時代銅器以奇麗深沉、古樸典雅著稱,而春秋戰國時代的銅器則清新自由、活潑輕松,蓮鶴方壺就是春秋戰粵時期銅器的一件代表作。此壺形體巨大,苛稱為壺中之王。通高118厘米,重64.28公斤,于1923年于河南新鄭出土。此壺整體呈橢方形,器身滿飾蟠螭龍紋,布局均衡對稱。器耳為浮雕镂孔的龍形怪獸,龍高冠,卷尾,頭出器口,尾及器腹,動勢撩人,呼之欲出。器腹四側棱上各附有一上爬狀的立體怪獸。壺底部由兩條回首咋膏的長形小獸承托,輕盈、别緻。壺頂有蓋,蓋體飾交體蟠虺紋,蓋上都鑄镂空蓮瓣兩層,盛開的蓮瓣中亭亭玉立着一隻仙鶴,展翅欲飛,引頸欲鳴。

此壺蓋的立鶴是鑄立在一長方形平闆上,闆心鑄有凸起的爪迹,是鳥與闆原為聯鑄的痕迹。闆在華蓋中可分可合,不影響蓋之倒置。此壺現藏北京故官博物院。

雙雄寶劍及夫差矛、劍,是古代貴族及武士随身佩帶之器,鑄造蹈有曆史,特别是吳越之地所鍺異常精緻,且“遷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然也。”非常神奇。

1965年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墓中,出土了一把銅劍。劍長55.7l厘米,劍身寬4.6厘米,劍柄長8.4厘米。劍柄頭向外翻卷作圓圈箍形,内鑄11道極細小的同心圓圈。劍柄為圓柱體,纏有絲繩并刻有三道戒箍。劍格向外凸出,其兩面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花紋,光彩照人。劍身飾滿菱形花紋,劍身中間有一道凸起的棱,在靠近劍格處,有鳥篆體錯金銘文兩行八字:“越王鸠淺(勾踐)自乍(作)用(劍)”。此劍保存完好,色澤如新,寒芒森人,吹風斷發。

無獨有偶,1976午在湖北襄陽蔡坡的一座古墓裡,又出土了兩把帶漆木鞘的銅劍,其中一把劍身鑄有陰刻篆字銘文兩行:“攻敵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始稱為“夫輩劍”。

此勾踐劍、夫差劍均精美高貴,似乎當年血影寒光的吳越之戰笑之磨砺如新。現雙雄寶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又發掘了一座楚墓,墓中出土了下件矛狀兵器。此器長29.5厘米,寬3厘米,裝飾華美,其色如新。鋒部呈弧線羊角形,内中拿,壁薄而刃鋒利。脊部有血槽,可提高殺傷力。器身兩面中脊和散部有黑色米字形暗花。矛身飾有浮雕獸頭,并在器身下面鑄有兩行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作),用鋅(矛)”。

“操吳戈兮披犀甲”是《圖殇》中的詩句,楚軍而用吳戈,可見果兵器之著名,雨天差矛更是其中登峰造極之作,它既重實用,又精美無比,是一件冠絕天下的優秀藝術品。

銀首人俑燈銀首人俑燈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國墓。此燈結構繁複新奇,裝飾精美。

此器通高66.4厘米。造型為一俑人立于一方座上,右手右側平伸擎舉一高燈,燈長超過人體許多;左手左側平伸提舉雙燈,雙燈呈上下重疊式,在下一燈兼作底座,燈盞直徑略大于其它兩盞燈盞,此雙燈上下并不重疊,而是稍呈斜線排列,與高燈相切來看,燈器實為一直角三角形;具有實用的價值。在藝術設計上,此燈也極為新奇大膽。在高燈直柄上附飾了遊龍逐猴雕,雙燈間的連柄上飾有纏繞的雙螭,而且,此器的中心,銀盲人俑;更是佳妙無雙。此人俑位于三角形構圖正中,是燈體中最穩定和突出的土部分。人體比例勻稱,五官、發式、衣着鑄刻精細人微,有着青銅軀體,銀首,黑寶石眼眸炯炯有神,嘴角微翹,神情欣喜。衣着上飾以極複雜的卷雲紋,并填以黑漆、紅漆,顯得濃墨重彩。

讓我們想象一下,當三燈齊亮時,其高低呼應,前後錯落,該是何等輝煌;而燈光環繞中的俑人,銅身銀首,珠目閃閃,服飾豔美,又是何等絢爛。長信宮燈此燈于1968午出土于河北滿城陵山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

此燈造型為一跪坐富女雙手執一銅燈。好高48厘米,宮女高44.5厘米。宮女體中空,頭部和右臂可拆卸,右臂與燈的煙道相通,使煙燼可通過其手臂雨納人其中空的體内,以免污染空氣。宮女身着漢代流行的的裙深衣,衣袍緊身,曳地,發梳分髻,表情端莊,形象逼真,是一件優秀的人物雕塑作品。宮燈制作考究,結構十分精巧,燈座、燈盤、燈罩皆可拆卸,燈盤可轉動,以調節燈射方向及亮度強弱。燈座可盛水,以使宮女體内所吸煙氣盡溶農中。器體通體鎏金,華美絢爛。

此器冶煉技術高超,據析,是先按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罩、燈盤分鑄,再聯鑄成一天衣無縫的整體。

銅燈有銘文九處,計有64字。燈名系得之于銘文中的“長信”字樣。

此器設計匠心獨運,制作技術高妙卓絕,将科學原理巧妙地納人制作之中,既有卓著的實用功能,叉有優美的藝術功用。現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嵌綠松石卧鹿此器通高52厘米,身長26厘米。造型為四足騰卧之鹿,擡首,角細長。

此鹿之雙角尤為引人注目,作者将其誇張得尤為細長,除了給人美感外,可能也為了實用,當時此鹿出土時,其邊上有一别緻的透雕蟠螭紋鏡,極為罕見,有人推測鹿角即為懸挂銅鏡的鏡架。此鹿全身比例勻稱、準确,四足踡卧,擡首向前直視,雙目有神,雙耳直豎,面露驚異之色,仿佛一隻正安逸小憩的小鹿,忽然聽到異常響動,遽然擡頭尋視,神态頗為逼真。此鹿還有土特點,即全身斑紋皆飾以綠松石,娴靜而靈秀,觀賞價值極高。

此器現藏于南京物博物館。

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觀的秦兵馬俑出土後,1980年冬,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發掘出了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此組銅車馬形體之龐大,制作之精巧,形象之華美,确乎世所罕見。兩車長達5米多,寬近2米,高2米,重2噸多,被學者譽為“青銅之冠”。

這組銅車馬,車與馬的大小約為真車真馬的二分之一。前乘銅車稱作高車或立車,也叫戎車。車輿前設有一銅弩機,車輿左角的長方形箭腺中裝有弩具,車的右翰内有一個盾袋,裝有一面銅盾。車輿中立一圓彩銅傘。一銅鑄禦官頭戴鹳冠,身着長襦,腰挎長劍,直立車中,雙手執馭。車前驷馬,作勢欲奔。後乘叫安車,車輿分前、後兩室,前室為禦官駕馭處,後室為主人坐卧之席古後室四周立有高22厘米的欄闆,在欄闆的外折沿上,立有高31.4厘米的闆牆,在、右和前嫱上均有镂成菱花形可以開合的窗闆,車室後面為車門。車蓋為橢圓形。車為單轅二輪,每輪幅條30根,車輿下與軸的中點處垂直交叉。轅體前段翹起,後段平直。兩軸端均套有銀質的軸頭和插人軸頭橫穿孔不使軸頭脫落的銀質車轄。車駕驷馬,中間兩匹稱為“服馬”,頸被駕在裡人字形分叉的轭上,轭則與車前的衡粱締結在一起。兩側跑馬匹稱作“骖馬”,右骖馬額頂正中飾一高約20厘米的銅杆,杆頂上飾纓絡,它可在車馬左轉時,使奮骖突出,以便為馭手指明方位。銅鑄禦官戴冠,穿右衽交襟袍,雙臂前伸執辔。

這組銅車馬制作工藝之高令人歎絕。在其制作中緣合了鑄造、焊接、鑲漱、嵌鑄以及子母子口、并合口等機械制造連接技術。馬紹頭用金管、銀管套接,至今靈活如初。馬肇用許多小銅片以手母扣、插銷銜接,現在仍可靈活折疊。安車車窗上如米粒大小跑菱形小孔,均勻地組成一幅圖案。

禦車表面均施以彩繪,在車輿四周,車蓋、傘高上,用朱紅、桔紅、藍、天藍、綠、白等色,堆繪出夔紋、卷曲雲紋及各種幾何紋,色彩绮麗,并具有淺浮雕的效果,美侖美奂,表明車是用絲織品作飾物的,再加上金銀質的部件,使這組車馬顯得确實雍容華貴,使人想到當年始皇出巡時的顯赫壯觀。據說當年始皇所乘主車前、後共有導車和屬車81輛,這裡所介紹的當屬屬車,即“副車”,傳說當年張良以鐵椎刺殺始皇即誤中副車,又傳當年面對始皇壯觀車隊,劉邦不僅無比驚羨:“大丈夫當如是乎!”而楚霸王項羽則氣勢非凡:“彼可取而代也”。另外,銅馬及鋼禦官的雕塑也瞻妙惟肖。八尊銅馬頭方日圓、雙耳短促,脊平臀圓,勁健有力,勁健有力,一望便知當屬皇家之物。

雙耳短促,脊平臀圓,勁健有力,一望便知當孱皇家之物。兩尊銅禦官一立一坐,比例勻稱,雙目下視,全神貫注,一絲不苟,謙順恭謹,表現出訓練有素的“高級奴仆”的身分。

這組銅車馬現藏陝西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銅奔馬 1969年,此器出土于甘肅省武威縣縣城北門外的雷台。為漢代制品。此器出土後即受到人們高度重視,郭沫若歎為∫寶中之寶”,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以前,徐悲鴻與常書鴻曾惋惜古今中外畫的馬,都未能創造出“天馬行空”抑犁想神令。徐悲鴻說:“畫馬的難處在于,不但要畫出馬的神速,還要畫出馬的烈性,象紅鬃烈馬那樣拼命的性格”。而常書鴻一見到此銅奔馬,便驚喜交集,認為送就是他們曾“縱橫古今中外不曾找到的土件珍貴的文物”。

此器高34.5厘米,長45厘米。馬正昂首揚尾,向天長嘶,四蹄翻滾,以少見的“對側快步”的步法奔馳向前,三足騰空,右後足卻輕踏在一隻展翅疾飛的燕子背上,飛燕倉促間回首驚望,似乎弄不懂究竟發生了什麼,而奔馬卻渾然不覺,一往無前。古人們抓住這奇妙的一瞬間,用無比高超的按法,利用力學平衡原理,将奔馬與飛燕在那上刹那的動作、神情表現得無比深刻,扣人心弦,烘雲托歸之中,奔馬那風馳電、氣吞山河的氣勢被裝現得淋漓盡緻。

從此察造型看來,奔烏不似巾原品種,而是“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的大宛寶馬,并加人了人們想象中的千裡馬體态,頭小而英俊,頸長兩彎曲,胸圍寬厚,軀幹粗實,四肢修長,臀尻圓壯。

這件精妙絕倫的青銅器,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偉大結合。它一經面世,即引起世界轟動廣并先後赴冉茶及歐美數圈展出,令參魂者擊掌歎絕,甚至有人說它達到了“藝術作晶的最高峰”。

1983年,我國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的圖形标志。它所具有的強悍的生命力及氣吞山河的魄力象征着民族的精神。

銅奔馬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青銅器有哪些

青銅器有:商後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銅大立人像、毛公鼎、蓮鶴方壺等。

1、商後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最重的青銅器,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之一,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2、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代最大的青銅方尊,出土于湖南甯鄉縣,是商朝晚期的青銅禮器。商四羊青銅方尊整個器物用塊範法澆鑄,一氣呵成,巧奪天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緻的青銅典範”,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國寶之一。

3、青銅大立人像

青銅大立人像是商代最大的青銅人物雕像,出土于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青銅大立人像,人像高1.8米、通高2.62米,1986年于三星堆遺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重約180公斤,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的青銅器。現存三星堆博物館。

4、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時期銘文最多的青銅器,出土于陝西岐山,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00公斤。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5、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是東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毛公鼎百度百科-商後母戊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