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乾元 是哪個朝代
是唐朝。
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是唐肅宗的年号,共計三年。
李亨(711年2月21日—762年5月16日),即唐肅宗,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紹,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也是第一個在京師以外登基再進入長安的皇帝,至德元年(756年)至寶應元年(762年)在位。
李亨初封為陝王,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寶應元年(762年),李亨病危,張皇後想廢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輔國、程元振出兵保護太子李豫,逮捕張皇後、李系等人。當夜唐肅宗病死,時年五十二歲。廟号肅宗,谥号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擴展資料
乾元元年(758年),肅宗派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攻打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安慶緒入邺城固守。郭子儀等人包圍了邺城。史思明出動範陽兵十三萬想要救邺城。乾元二年(759年),因為唐肅宗沒有任命元帥,導緻唐軍各部隊沒有統帥,軍隊進退缺乏指揮。
這時史思明率大軍到達城外,唐朝官軍與之開始大戰。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唐肅宗下诏親征史思明,群臣上表勸谏阻止,唐肅宗停止了這計劃。史思明率叛軍進攻河陽,派骁将劉龍仙到城外挑戰,李光弼派出白孝德殺死了劉龍仙,叛軍大驚。
史思明列戰船數百艘,并在前面設置火船,想要燒掉浮橋。李光弼先準備了長竿數百,用巨木承擔其根部,在其頭部氈裹鐵叉,以阻止火船,火船沒法前進,最終自己燃燒殆盡。
鐵叉有阻止了戰船,唐軍在橋上發射炮石攻擊叛軍的戰船,被集中的叛軍戰船都被打沉,叛軍沒有取勝而離開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乾元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李亨
同德是哪個朝代年号
前2070年夏禹
前----年夏啟
前----年夏太康
前----年夏仲康
前----年夏相
前----年夏少康
前----年夏杼
前----年夏槐
前----年夏芒
前----年夏洩
前----年夏不降
前----年夏扃
前----年夏廑
前----年夏孔甲
前----年夏臯
前----年夏發
前----年夏履癸(又名桀)
前1600年商湯(又名成湯)
前----年商大丁(早夭,未繼承王位)
前----年商外丙
前----年商中壬
前----年商大甲
前----年商沃丁
前----年商大庚
前----年商小甲
前----年商雍己
前----年商大戊
前----年商中丁
前----年商外壬
前----年商河亶甲
前----年商祖乙
前----年商祖辛
前----年商沃甲
前----年商祖丁
前----年商南庚
前----年商陽甲
前----年商盤庚
前1300年殷盤庚(是年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市,史稱殷商)
前----年殷小辛
前1251年殷小乙
前1250年殷武丁
前1191年殷祖庚
前----年殷祖甲
前----年殷廪辛
前1148年殷庚丁
前1147年殷武乙
前1112年殷文丁
前1101年殷帝乙
前1075年殷帝辛(又名纣王)
前1046年周武王(武王克商之年,史稱西周時期)
前1042年周成王
前1020年周康王
前0995年周昭王
前0976年周穆王
前0922年周恭王
前0899年周懿王
前0892年周孝王
前0885年周夷王
前0877年周厲王
前0841年周共和元年(厲王出奔,諸侯共伯和幹位。中國曆史确切紀年始于是年)
前0827年周宣王(厲王死,子宣王即位)
前0781年周幽王
前0770年周平王(史稱東周時期)
前0719年周桓王
前0696年周莊王
前0681年周釐王
前0676年周惠王
前0651年周襄王
前0618年周頃王
前0612年周匡王
前0606年周定王
前0585年周簡王
前0571年周靈王
前0544年周景王
前0519年周敬王
前0475年周元王
前0468年周貞定王
前0440年周考王
前0425年周威烈王
前0401年周安王
前0375年周烈王
前0368年周顯王
前0320年周慎靓王
前0314年周赧王
前0255年秦昭襄王52年(周赧王死,天下無共主,史家以秦王紀年)
前0250年秦孝文王
前0249年秦莊襄王
前0246年秦嬴政
前0221年秦始皇帝26年(秦滅六國,秦王政自稱始皇帝)
前0209年秦二世皇帝
前0206年漢高祖(初為漢王,前202年稱帝,史稱西漢時期)
前0194年漢惠帝
前0187年漢高後(高祖呂皇後執政)
前0179年漢文帝
前0163年漢文帝後元
前0156年漢景帝
前0149年漢景帝中元
前0143年漢景帝後元
前0140年漢武帝建元(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年号)
前0134年漢武帝元光
前0128年漢武帝元朔
前0122年漢武帝元狩
前0116年漢武帝元鼎
前0110年漢武帝元封
前0104年漢武帝太初
前0100年漢武帝天漢
前0096年漢武帝太始
前0092年漢武帝征和
前0088年漢武帝後元
前0086年漢昭帝始元
前0080年漢昭帝元鳳
前0074年漢昭帝元平
前0073年漢宣帝本始
前0069年漢宣帝地節
前0065年漢宣帝元康
前0061年漢宣帝神爵
前0057年漢宣帝五鳳
前0053年漢宣帝甘露
前0049年漢宣帝黃龍
前0048年漢元帝初元
前0043年漢元帝永光
前0038年漢元帝建昭
前0033年漢元帝竟甯
前0032年漢成帝建始
前0028年漢成帝河平
前0024年漢成帝陽朔
前0020年漢成帝鴻嘉
前0016年漢成帝永始
前0012年漢成帝元延
前0008年漢成帝綏和
前0006年漢哀帝建平
前0002年漢哀帝元壽
0001年漢平帝元始
0006年漢孺子嬰居攝(王莽攝政)
0008年漢孺子嬰初始
0009年新王莽始建國(改國号為新)
0014年新王莽天鳳
0020年新王莽地皇
0023年漢劉玄更始
0025年漢光武帝建武(史稱東漢時期)
0056年漢光武帝建武中元
0058年漢明帝永平
0076年漢章帝建初
0084年漢章帝元和
0087年漢章帝章和
0089年漢和帝永元
0105年漢和帝元興
0106年漢傷帝延平
0107年漢安帝永初
0114年漢安帝元初
0120年漢安帝永甯
0121年漢安帝建光
0122年漢安帝延光
0126年漢順帝永建
0132年漢順帝陽嘉
0136年漢順帝永和
0142年漢順帝漢安
0144年漢順帝建康
0145年漢沖帝永嘉
0146年漢質帝本初
0147年漢桓帝建和
0150年漢桓帝和平
0151年漢桓帝元嘉
0153年漢桓帝永興
0155年漢桓帝永壽
0158年漢桓帝延熹
0167年漢桓帝永康
0168年漢靈帝建甯
0172年漢靈帝熹平
0178年漢靈帝光和
0184年漢靈帝中平
0189年漢少帝光熹昭甯
0189年漢獻帝永漢
0189年漢獻帝中平
0190年漢獻帝初平
0194年漢獻帝興平
0196年漢獻帝建安
0220年漢獻帝延康
0220年魏文帝黃初(史稱三國時期)
0227年魏明帝太和
0233年魏明帝青龍
0237年魏明帝景初
0240年魏齊王正始
0249年魏齊王嘉平
0254年魏高貴鄉公正元
0256年魏高貴鄉公甘露
0260年魏元帝景元
0264年魏元帝鹹熙
0221年蜀漢昭烈帝章武
0223年蜀漢後主建興
0238年蜀漢後主延熙
0258年蜀漢後主景耀
0263年蜀漢後主炎興
0222年吳大帝黃武
0229年吳大帝黃龍
0232年吳大帝嘉禾
0238年吳大帝赤烏
0251年吳大帝太元
0252年吳大帝神鳳
0252年吳會稽王建興
0254年吳會稽王五鳳
0256年吳會稽王太平
0258年吳景帝永安
0264年吳末帝元興
0265年吳末帝甘露
0266年吳末帝寶鼎
0269年吳末帝建衡
0272年吳末帝鳳凰
0275年吳末帝天冊
0276年吳末帝天玺
0277年吳末帝天紀
0265年晉武帝泰始(史稱西晉時期)
0275年晉武帝鹹甯
0280年晉武帝太康
0290年晉惠帝永熙
0291年晉惠帝元康
0300年晉惠帝永康
0301年晉惠帝永甯
0302年晉惠帝太安
0304年晉惠帝永安
0304年晉惠帝永興
0306年晉惠帝光熙
0307年晉懷帝永嘉
0313年晉愍帝建興
0317年晉元帝建武(史稱東晉十六國時期)
0318年晉元帝大興
0322年晉元帝永昌
0323年晉明帝太甯
0326年晉成帝鹹和
0335年晉成帝鹹康
0343年晉康帝建元
0345年晉穆帝永和
0357年晉穆帝升平
0362年晉哀帝隆和
0363年晉哀帝興甯
0366年晉海西公太和
0371年晉簡文帝鹹安
0373年晉孝武帝甯康
0376年晉孝武帝太元(386年拓拔氏建國,國号魏,史稱北魏)
0397年晉安帝隆安
0402年晉安帝元興
0405年晉安帝義熙
0419年晉恭帝元熙
0420年宋武帝永初(史稱南北朝時期)
0423年宋少帝景平
0424年宋文帝元嘉
0454年宋孝武帝孝建
0457年宋孝武帝大明
0465年宋前廢帝永光
0465年宋前廢帝景和
0465年宋明帝泰始
0472年宋明帝泰豫
0473年宋後廢帝元徽
0477年宋順帝升明
0479年齊高帝建元
0483年齊武帝永明
0494年齊欎林王隆昌
0494年齊海陵王延興
0494年齊明帝建武
0498年齊明帝永泰
0499年齊東昏侯永元
0501年齊和帝中興
0502年梁武帝天監
0520年梁武帝普通
0527年梁武帝大通
0529年梁武帝中大通(534年北魏亡國,東魏建國)
0535年梁武帝大同(535年西魏建國)
0546年梁武帝中大同
0547年梁武帝太清
0550年梁簡文帝大寶(550年東魏亡國,北齊建國)
0552年梁元帝承聖
0555年梁敬帝紹泰
0556年梁敬帝太平(556年西魏亡國)
0557年陳武帝永定(宇文氏北周建國)
0560年陳文帝天嘉
0566年陳文帝天康
0567年陳廢帝光大
0569年陳宣帝太建(577年北齊亡國)
0583年陳後主至德
0587年陳後主祯明
0581年隋文帝開皇(581年北周亡國,589年隋滅陳完成統一)
0601年隋文帝仁壽
0605年隋炀帝大業
0617年隋恭帝義甯
0618年唐高祖武德
0627年唐太宗貞觀
0650年唐高宗永徽
0656年唐高宗顯慶
0661年唐高宗龍朔
0664年唐高宗麟德
0666年唐高宗乾封
0668年唐高宗總章
0670年唐高宗鹹亨
0674年唐高宗上元
0676年唐高宗儀鳳
0679年唐高宗調露
0680年唐高宗永隆
0681年唐高宗開耀
0682年唐高宗永淳
0683年唐高宗弘道
0684年唐中宗嗣聖
0684年唐睿宗文明
0684年周武則天光宅(武則天廢中宗、睿宗,自即位,改國号為周)
0685年周武則天垂拱
0689年周武則天永昌
0689年周武則天載初
0690年周武則天天授
0692年周武則天如意
0692年周武則天長壽
0694年周武則天延載
0695年周武則天證聖
0695年周武則天天冊萬歲
0696年周武則天萬歲通天
0697年周武則天神功
0698年周武則天聖曆
0700年周武則天久視
0701年周武則天大足
0701年周武則天長安
0705年唐中宗神龍(恢複國号為唐)
0707年唐中宗景龍
0710年唐殇帝唐隆
0710年唐睿宗景雲
0712年唐睿宗太極
0712年唐睿宗延和
0712年唐玄宗先天
0713年唐玄宗開元
0742年唐玄宗天寶
0756年唐肅宗至德
0758年唐肅宗乾元
0760年唐肅宗上元
0761年唐肅宗(去年号,但稱元年)
0762年唐代宗寶應
0763年唐代宗廣德
0765年唐代宗永泰
0766年唐代宗大曆
0780年唐德宗建中
0784年唐德宗興元
0785年唐德宗貞元
0805年唐順宗永貞
0806年唐顯宗元和
0821年唐穆宗長慶
0825年唐敬宗寶曆
0827年唐文宗太和
0836年唐文宗開成
0841年唐文宗會昌
0847年唐宣宗大中
0860年唐懿宗鹹通
0874年唐僖宗乾符
0880年唐僖宗廣明
0881年唐僖宗中和
0885年唐僖宗光啟
0888年唐僖宗文德
0889年唐昭宗龍紀
0890年唐昭宗大順
0892年唐昭宗景福
0894年唐昭宗乾甯
0898年唐昭宗光化
0901年唐昭宗天複
0904年唐哀帝天祐(907年耶律氏建國,國号契丹,後改為大遼)
0907年梁太祖開平(史稱五代十國時期)
0911年梁太祖乾化
0915年梁末帝貞明
0921年梁末帝龍德
0923年唐莊宗同光
0926年唐明宗天成
0930年唐明宗長興
0934年唐闵帝應順
0934年唐末帝清泰
0936年晉高祖天福
0942年晉出帝天福8年
0944年晉出帝開運
0947年漢高祖天福12年
0948年漢高祖乾祐
0949年漢隐帝乾祐2年
0951年周太祖廣順
0954年周太祖顯德
0955年周世宗顯德2年
0960年周恭帝顯德7年
0960年宋太祖建隆(史稱北宋時期)
0963年宋太祖乾德
0968年宋太祖開寶
0976年宋太宗太平興國
0984年宋太宗雍熙
0988年宋太宗端拱
0990年宋太宗淳化
0995年宋太宗至道
0998年宋真宗鹹平
1004年宋真宗景德
1008年宋真宗大中祥符
1017年宋真宗天禧
1022年宋真宗乾興
1023年宋仁宗天聖
1032年宋仁宗明道(1032年李元昊嗣位,1038年稱帝,國号大夏,史稱西夏)
1034年宋仁宗景祐
1038年宋仁宗寶元
1040年宋仁宗康定
1041年宋仁宗慶曆
1049年宋仁宗皇祐
1054年宋仁宗至和
1056年宋仁宗嘉祐
1064年宋英宗治平
1068年宋神宗熙甯
1078年宋神宗元豐
1086年宋哲宗元祐
1094年宋哲宗紹聖
1098年宋哲宗元符
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
1102年宋徽宗崇甯
1107年宋徽宗大觀
1111年宋徽宗政和(1115年完顔氏建立大金)
1118年宋徽宗重和
1119年宋徽宗宣和(大遼亡國)
1126年宋欽宗靖康
1127年宋高宗建炎(史稱南宋時期)
1131年宋高宗紹興
1163年宋孝宗隆興
1165年宋孝宗乾道
1174年宋孝宗淳熙
1190年宋光宗紹熙
1195年宋甯宗慶元
1201年宋甯宗嘉泰
1205年宋甯宗開禧(1206年孛兒隻斤鐵木真統一蒙古部落,上尊号成吉思汗)
1208年宋甯宗嘉定
1225年宋理宗寶慶(1227年蒙古滅西夏)
1228年宋理宗紹定
1234年宋理宗端平(大金亡國)
1237年宋理宗嘉熙
1241年宋理宗淳祐
1253年宋理宗寶祐
1259年宋理宗開慶
1260年宋理宗景定
1265年宋度宗鹹淳
1275年宋恭帝德祐
1276年宋端宗景炎
1278年宋趙昺祥興
1260年元世祖中統(1271年定國号為大元)
1264年元始祖至元(1279年南宋亡國)
1295年元成宗元貞
1297年元成宗大德
1308年元武宗至大
1312年元仁宗皇慶
1314年元仁宗延祐
1321年元英宗至治
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
1328年元泰定帝緻和
1328年元天順帝天順
1328年元文宗天曆
1330年元文宗至順
1333年元順帝元統
1335年元順帝至元
1341年元順帝至正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順帝北退上都,史稱北元。至1636年蒙古諸部臣服清朝止,北元與明朝形成長達265年的對峙局面)
1399年明惠帝建文
1403年明成祖永樂
1425年明仁宗洪熙
1426年明宣宗宣德
1436年明英宗正統
1450年明景帝景泰
1457年明英宗天順(英宗複辟)
1465年明憲宗成化
1488年明孝宗弘治
1506年明武宗正德
1522年明世宗嘉靖
1567年明穆宗隆慶
1573年明神宗萬曆(1616年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建國,定國号為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改國号為大清)
1620年明光宗泰昌
1621年明熹宗天啟(1627年太宗皇太極即位)
1628年明思宗崇祯
1644年清世祖順治(1644年清帝入關。明藩王南方稱帝,史稱南明。1662年永曆皇帝被清兵絞殺,南明滅亡)
1662年清聖祖康熙
1723年清世宗雍正
1736年清高宗乾隆
1796年清仁宗嘉慶
1821年清宣宗道光
1851年清文宗鹹豐
1862年清穆宗同治
1875年清德宗光緒
1909年清溥儀宣統
1912年民國元年(使用公曆,孫文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宣統皇帝退位)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澤東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使用公元紀年)
(注:本年号索引中的夏、商及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年數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的數據為準。此外,南北朝中屬于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以及遼、金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使用的年号、農民起義政權使用的年号,南明政權的年号,袁世凱的中華帝國年号及僞滿洲國的年号均未列出。)
附錄
越南世系簡表
古代越南,曾有文郎國、瓯雒國。
公元前三世紀,秦直接統治。
公元前207—前111年南越國
公元前111—544,漢、吳、晉、宋、齊、梁直接統治。
544,萬春國,年号天德
550,改國号野能
602—939,隋、唐、南漢直接統治。
南晉國:939—965
十二使君之亂時期:965—967
大瞿越帝國:967—1009
丁朝(967—980)
967,太平
前黎朝(980—1009)
980,天福
1005,景瑞
大越帝國:1009—1413
李朝(1009—1225)
1010,順天
1028,天成
1054,龍瑞太平
1072,大甯
1076,英武昭聖
1092,會豐
1120,天符睿開
1127,天符慶壽
1028,天順
1138,紹明
1176,寶符
1211,建嘉
1224,天彰有道(注:這是位女皇)
陳朝(1225—1400)
1225,建宗
1258,紹隆
1279,紹寶
1293,興隆
1314,大慶
1329,開祐
1341,紹豐
1369,大定
1370,紹慶
1373,隆慶
1377,昌符
1388,光泰
1398,建新
胡朝(1400—1407)
1400,聖元
陳朝(1407—1413)
1407,興慶
1409,重光
1413—1428,明直接統治。
大越帝國:1428—1802
後黎朝(1428—1789)
後黎朝前期王朝(1428—1527)
1428,順天
1434,紹平
1443,大和
1459,天興
1460,光順
1498,景統
1504,貞泰
1505,瑞慶
1509,洪順
1516,光紹
1522,統元
1527年莫登庸篡位,建莫朝,1533年黎甯建複興黎氏王朝,兩朝并立。
後黎複興王朝(1533—1789)
1533,元和
1549,順平
1557,天祐、正治
1573,嘉泰
1600,慎德、弘定
1619,永祚
1629,德隆
1635,陽和
1643,福泰
1649,慶德
1653,盛德
1658,永壽
1662,萬慶
1663,景治
1672,陽德
1676,永治
1680,正和
1705,永盛
1720,保泰
1729,永慶
1732,龍德
1735,永祐
1740,景興
1787,昭統
莫朝(1527—1592)
1527,明德
1530,大正
1541,廣和
1547,永定
1548,景曆
1562,淳福
1568,崇康
1578,延成
1586,瑞泰
1588,興治
1591,洪甯
順化阮氏王朝(1600—1777)
歸仁阮氏王朝(1778—1802)
西山阮氏王朝(1788—1802)
1802—1883,越南帝國阮氏王朝
1802,嘉隆
1820,明命
1841,紹治
1848,嗣德
1883年淪為法國“保護國”,王朝仍然存在至1945年。
1884,建福
1885,鹹宜
1885,同慶
1889,成泰
1907,維新
說明:梁朝直接統治至大越帝國之間的年号為越南北部所建政權,南部地區曾出現的林邑、占城諸國未見年号。
日本世系簡表
前660~前585,神武天皇
前585~前581,空位
前581~前549,綏靖天皇
前549~前511,安甯天皇
前510~前476,懿德天皇
前476~前475,空位
前475~前393,孝昭天皇
前392~前291,孝安天皇
前290~前215,孝靈天皇
前214~前158,孝元天皇
前158~前98,開化天皇
前97~前30,崇神天皇
前29~70,垂仁天皇
71~130,景行天皇
131~190,成務天皇
190~191,空位
192~200,仲哀天皇
201~249,神功皇後攝政(可能即卑彌呼女王)
249~270,一興女天皇
270~310,慶神天皇
310~312,空位
313~399,仁德天皇贊
400~405,履中天皇,蘇我、物部氏執政
406~411,反正天皇珍
412~453,允恭天皇濟
453~456,安康天皇興
456~479,雄略天皇武(一說死于489)
480~484,清甯天皇(一說即位于490)
484,皇女飯清豐聽政
485~487,顯宗天皇(一說即位于497)
488~498,仁賢天皇(一說即位于505)
498~506,武烈天皇
507~531,繼體天皇
531~535,安閑天皇
唐會昌年間是哪個皇帝
李炎(814~846):中國唐代皇帝。840~846年在位。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封颍王,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吏部尚書。開成五年(840)正月,文宗病重,宦官、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诏廢皇太子,立李瀍為皇太弟。同月文宗去世,李瀍即位。次年改元會昌。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會昌三年(843),澤潞鎮(今山西長治)節度使劉從谏死,其侄劉稹欲襲位割據。武宗采納李德裕的建議,命諸道出兵征讨。次年,劉稹為部下所殺,叛亂平息。武宗崇信道教,且鑒于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李德裕的支持下,于會昌五年(845)下令拆毀佛寺,并派禦史分道督察。經數月努力,全國拆毀寺院、招提、蘭若共4.46萬餘所,還俗僧尼26.1萬人,奴婢15萬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在位6年,終年33歲。
1惠州元妙觀
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後改名朝元觀,後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塗飾壯麗,像座威儀”。
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内分前後兩殿,前為玉皇殿,後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
元妙觀經曆千餘年的滄桑巨變,留存的古建築已經不多了,僅剩山門保留明代建築特點。
曆史
1942年,日軍侵惠時駐兵觀中,見壁上寫有抗日标語,遂将三清殿、玉皇閣以及偏殿焚毀。因多年滄桑巨變,元妙觀留有的古建築不多,僅得山門尚保留明代建築特點。山門石柱上刻聯「元來紫府開唐代」,「妙有豐湖隔俗緣」。1950年代,觀前山門和左偏殿尚存,并留有玉皇等神像多尊,觀中隻有道士數人,但香火未斷。“文革”期間,元妙觀慘遭劫難,塑像被搗毀,曆代所遺留下來的名人石碑、木刻、明代鐵鐘等文物蕩然無存。
宋代蘇東坡谪居惠州時,與天慶觀道士常有往來,飲酒賦詩,寫下不少詩詞。宋代紫清真人白玉蟾曾在天慶觀修行,康熙年間,知府王煐為建白真人紫清閣并刻《紫清閣白真人不立像碑說》石碑,是惠州較古的碑石。
重修情況
1982年,首先修葺左偏殿,重塑玉皇、觀音諸神像,重新開放,恢複宗教活動。1985年開始籌建玉皇、三清大殿,并得到國内外道教人士捐資,于1987年奠基,1989年竣工開放。1990年元妙觀被核定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落實宗教政策,重新修建并開放了左偏殿,目前正在修葺元妙觀正殿。不久,一座“元來紫府開唐代,妙有豐湖隔俗緣”的道教建築将與“桃園日暖”一景融為一體,為惠州風景名勝增添異彩。重建的玉皇、三清兩殿分前後兩進。前為玉皇寶殿,後為三清寶殿,附屬建築有進香亭、殿前天階、正門拾級。天階前拾級分左右兩道,中雕琢有太極圖和十二生肖圖樣,與主體建築成一軸線。現元妙觀已恢複的建築,還有六十甲子殿、三元殿、北帝殿、觀音殿、包公殿、關帝殿等。
江蘇省常州市所轄金壇市境内乾元觀
玄元廟
乾元帝是哪個朝代的
乾元帝是唐代的。
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是唐肅宗的年号,共計三年。
唐肅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則天和殇帝李重茂),756年—762年在位。
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亂起,被玄宗任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使,負責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馬嵬坡為百姓所留,與玄宗分道,北上至靈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史稱肅宗。先後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複京城長安、東都洛陽。唐肅宗曾與回纥兵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纥。”緻使洛陽遭受很大的破壞。
唐肅宗命郭子儀與李光弼等讨安史,使唐朝危而複興。在位7年,762年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終年51歲。唐肅宗死後,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皇後等,擁太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将肅宗葬于建陵(今陝西省禮泉縣東北18裡的武将山)。
乾元的唐肅宗的年号
乾元(758年二月—760年閏四月)是唐肅宗的年号,共計三年。
乾元元年二月複載為年。元年七月發行乾元重寶。
紀年:
乾元元年二年三年
公元 758年 759年 760年
幹支戊戌己亥庚子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号:
天成(757年十月—759年三月):安史之亂領袖安慶緒之年号
應天(759年正月—三月):安史之亂領袖史思明之年号
順天(759年四月—761年三月):安史之亂領袖史思明之年号
天平寶字(757年八月十八日—765年一月七日):奈良時代孝謙天皇、淳仁天皇、稱德天皇之年号
大興(738年—794年):渤海文王大欽茂之年号
贊普鐘(752年—768年):南诏領袖閣羅鳳之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