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馬踏飛燕出土于哪裡
馬踏飛燕出土于哪裡
馬踏飛燕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馬踏飛燕又叫作“銅奔馬”、“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是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馬踏飛燕于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定為中國旅遊标志并于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馬踏飛燕的寓意
馬踏飛燕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瑰寶,為中國旅遊圖形标志,象征着中華民族的騰飛。
馬踏飛燕體現了自由與奔放,象征着中華民族蓬勃的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
馬踏飛燕不僅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的深厚底蘊,還體現了中國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馬踏飛燕是哪個朝代的(馬踏飛燕出土于哪裡)
馬踏飛燕這件國寶,其獨特之處在于關于踏物的争議。專家們普遍認為,這匹駿馬并非踏着普通的燕子,而是象征着龍雀,這一觀點源于東漢張衡在《東京賦》中的描述。1969年,甘肅省武威的一次偶然挖掘,揭示了這件珍貴的文物——銅奔馬,它在挖掘過程中被迅速上報并妥善收藏。銅奔馬以其精湛的工藝和驚人的設計,如矯健的身姿和踏着飛翔的龍雀,震驚了世界。
郭沫若在其參觀時,立即識出了銅奔馬的價值,随後将其推薦至北京故宮展出,引起了史學界和考古界的廣泛關注。馬踏飛燕的構想,将奔跑的馬與飛翔的龍雀結合,展現了古代工匠的卓越想象力。盡管有人認為是燕子或其它鳥類,但龍雀作為風神的象征,更符合其威武的形象。銅奔馬不僅是藝術的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傳遞着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這件國寶,親身體驗其震撼的魅力,不妨去甘肅省博物館,親眼目睹這匹生動的銅奔馬,感受那份曆史的厚重與藝術的瑰麗。
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
問題一:馬踏飛燕是什麼時候出土的?它屬于什麼年代的?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于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供别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着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刹那将一隻淩雲飛馳、骁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緻,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标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問題二: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文物?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釘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
問題三: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文物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問題四:我國的旅遊标志馬踏飛燕是什麼時期的傑作。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鹞)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軍事長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
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問題五:馬踏飛燕又稱為馬超龍雀,是什麼朝代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馬踏飛燕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青銅制,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制作于東漢時期,出土于甘肅武威雷台墓,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駿馬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條件,所以***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并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征。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于漢朝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贊歎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态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隻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緻于人們似乎忘記了它隻是通過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着,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于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隻共鳥争飛”詩句的真實再現!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态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着精确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象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歎不已。《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象,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問題六:馬踏飛燕玉器最早雕刻于哪個朝代應該是東漢時期,
問題七:馬踏飛燕又稱為馬超龍雀,是什麼朝代青銅藝術的傑出代表?東漢
問題八:馬踏飛燕是什麼時候出土的?它屬于什麼年代的?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于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矯健俊美供别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着地。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刹那将一隻淩雲飛馳、骁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緻,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标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問題九:我國的旅遊标志馬踏飛燕是什麼時期的傑作。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鹞)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軍事長官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
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确定為中國旅遊标志。
1986年“馬踏飛燕”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問題十: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文物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
馬踏飛燕是出土于哪裡
馬踏飛燕,東漢時期著名青銅器,亦稱馬超龍雀,或銅奔馬。
該文物于1969年在甘肅省武威雷台墓地被發掘出土,位于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
馬踏飛燕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形象生動,展現了東漢時期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藝。
馬踏飛燕不僅是東漢時期藝術的瑰寶,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對研究東漢時期的曆史、文化、藝術等領域具有重要價值。
從馬踏飛燕的出土地和保存狀況,可以看出東漢時期青銅鑄造技術的精湛,以及古人對馬和藝術的深厚情感。馬踏飛燕的出土,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曆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
綜上所述,馬踏飛燕出土于甘肅省武威雷台墓地,是東漢時期著名青銅器,現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其高超的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使其成為研究東漢曆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