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中國的民間工藝有哪些,都是如何制作的
中國的民間工藝有很多,比如木雕、泥塑、風筝、唐卡、黃楊木雕等,不同的工藝有不同的制作方法,但大多數制作方法就較為精細複雜,其中蘊含的時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唐卡是藏族的一種繪畫形式,它所畫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藏族人民的生活場景、藏族醫學、藏族曆史等,但唐卡中最主要的是畫佛像,這就給唐卡加上了一層宗教色彩。唐卡的繪制十分複雜,先要在畫紙或者畫布上繪畫出樣式,然後再用綢緞縫制,如果畫的是佛像這種宗教色彩的内容,還會有喇嘛對它念經加持。唐卡的用料也十分講究,所用的繪畫顔料都是天然植物中提取出來的,人們在繪制唐卡的時候都十分用心,在他們的眼中這不僅僅是一幅畫,更重要的是這是藏族文化的體現,是藏族人民對民族熱愛的體現。
木雕在中國有很長的曆史,在石器時期就出現了木雕,一直流傳到了現在。木雕在民間美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選料開始就十分考究,選用的木頭不能是松軟的木頭,必須是像紫檀、樟木、沉香一樣堅韌的木頭,其次是木雕中的雕刻技術,浮雕、圓雕、镂雕這幾種技藝都非常的難。木雕發展到現在由于地域的原因已經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比如土家族黃楊木雕,蘇州紅木雕等,都各有各的風格。
泥塑是我國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它也起源于石器時期,是一項非常古老的民間藝術。用以泥塑的原料泥巴需要耗費大量精力制作,一般用帶有黏性的泥土,然後還要經過打、捶、揉等多道工序,再在泥巴裡面加點棉花、蜜蜂以增強泥巴的可塑性,捏好以後還要磨光、火燒,這樣可以讓泥塑保存的時間更加長久。這些中國古老的民間工藝不僅是人們藝術智慧的體現,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十分具有曆史氣息。
民間手工藝有哪些
1、木刻工藝:指在木頭上進行刻畫圖形的藝術和方法。木刻工藝包括:創作木刻、複制木刻、木面木刻等。木刻工藝曆史悠久,屬于傳統的手工藝。
2、桦皮工藝:是一種用桦樹的皮為原料來加工的獨特的工藝技術,可以制成桦皮船、生活用具等,做工精細、造型新穎。
3、獸皮工藝:指用動物的皮來制作的工藝品、服飾等等。
4、竹編工藝:是用竹子作為材料編織成各種用具的手工藝,曆史悠久,古代人常用竹子編各種各樣的籃子作為生活用品。眉山竹編屬于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工藝技術。
5、剪紙工藝: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有一千五百年的曆史了。以紙為主要材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比如:窗花、牆花、燈花等。
民間手工藝還有漆器工藝、硯石工藝、漆器陶具、玉器工藝、大理石工藝、剪紙、麥杆畫、年畫、還有經常出現在在生活中的陶瓷、泥塑、布藝、木頭、燈彩等。
中國的民間工藝品有哪些
中國結、風筝、泥人、剪紙、刺繡等。
1、中國結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精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後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
中國結,它身上所顯示的情緻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文化知識;是人類世代繁衍的隐喻;也是數學奧秘的遊戲呈現。
它有着複雜曼妙的曲線,卻可以還原成最單純的二維線條。它有着飄逸雅緻的韻味,出自于太初年代人類生活的基本工具。
2、風筝
風筝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筝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中國風筝問世後,很快被用于傳遞信息,飛躍險阻等軍事需要。
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的出現,風筝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
從五代(907-960)開始,在紙鸢上加哨子,其鳴如筝,故稱“風筝”。現在我們說的風筝其實是統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鸢,都叫作風筝了。
3、泥人
用泥捏成的人像。古代多用于求雨或祈晴。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它創始于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曆史。期間,經過創始、乃至世界認可。令人萬分喜愛。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後,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其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我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赓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曆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衆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5、刺繡
刺繡是針線在織物上繡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将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迹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民間手工藝品
我國民間傳統工藝有哪些
1、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是中國曆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間年畫達到了鼎盛階段。
在中國民間,年畫就是年的象征,不貼年畫就不算過年。年畫已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它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使它成為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木版年畫有大大小小幾十個産地,發源于河南朱仙鎮,其中著名的有:重慶梁平、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等地。其中以河南朱仙鎮的木版年畫最為著名。清末民初年間,年畫的使用地區覆蓋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國各地,包括台灣在内。
2、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山東高密地區漢族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
從現有的資料看,現在中國隻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主要集中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三十多個村莊。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複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
3、紙馬
紙馬俗稱,中國民間祭祀财神、月神、竈神、壽星等神祗時所使用的物品。古人祭祀用牲币,秦俗牲用馬,唐代玄宗以後始以紙馬祀鬼神。
紙馬的形式實質上就是木刻黑白版畫,因為它隻存在于民間,為區别其它的書籍插圖版畫、佛、道經版畫等,我們稱它為民間版畫。
雲南有關民間美術研究的人士多稱其為"甲馬紙",這是根據最初收集這種民間版畫的保山、騰沖、大理等部分滇西地區的民間稱呼而來,于是沿襲成俗。
4、吹糖人
吹糖人是舊時北京的一個行業,北京話為“吹糖人兒”,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小販們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頭是一個帶架的長方櫃,櫃子下面有一個半圓形開口木圓籠,裡面有一個小炭爐,爐上的一個大勺裡放滿了糖稀(是麥芽糖溶化所得)。
據傳,吹糖人兒祖師爺是明朝宰相劉伯溫。
5、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闆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并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于西漢,興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曆史悠久,源遠流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木版年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撲灰年畫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紙馬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吹糖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皮影戲
民間工藝有哪些
嚴格地講,工藝指對物體的加工過程,包括對藝術品的加工技藝。民間工藝的“民間”二字,并不是指産品的生産場所或所在地,而指的是産品的内含。那麼民間工藝有哪些呢?
1、彩燈。彩燈也稱為花燈,是一種照明器具,又是傳統節日的應時之物。在中國民間,每逢節日或婚、壽喜慶之時,人們都要張燈結彩以示慶賀。正月十五和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的賞燈節,民間燈彩最初是東漢時由皇宮燈彩發展而來的,宮燈起源于元宵節張燈習俗。宮燈盛行的同時,燈彩也開始傳入民間。燈彩在民間的廣泛流行大約是在隋、唐之際,至宋代達到了制作技藝的高峰。
2、風筝。風筝在全國各地随處可見,在衆多的風筝種類裡,北京、天津、山東濰坊、江蘇南通等地的風筝相對較為知名,這四個地方被稱為中國四大風筝産地。而像河北、四川、遼甯、廣東、福建、江蘇、上海、西藏、台灣等地區,也都有地方特色濃郁的風筝品類。
3、川劇變臉。川劇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劇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即把不可見、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緒和心理狀态變成可見、可感的具體形象——臉譜。川劇變臉是運用在川劇藝術中塑造人物的一種特技。是揭示劇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種浪漫主義手法。
4、民間舞蹈。民間舞蹈是流傳于民間、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民族風格的舞蹈形式。它有别于宮廷舞蹈、專業舞蹈和宗教舞蹈,而具有原生态性狀,是原創性的民間藝術,是其他舞蹈創作的基礎和營養來源,具有民俗性、群衆性、傳承性的特點,是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樣式。
5、戲曲。戲曲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藝術,它的曆史源遠流長,經曆了孕育、形成、發展和興盛等各個時期。早在中國遠古時代,戲曲的種子已經在歌舞中孕育了,進入階級社會後,這種歌舞藝術的傳統依然存留在廣大的農村中,并不斷的革新發展以适應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
以上就是對于民間工藝有哪些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