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工藝品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工藝品。東漢銅奔馬,别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着,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緻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誰知道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啊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為東漢青銅器,國寶級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有關誰知道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踏飛燕”是東漢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在中國雕塑史上代表了東漢時期的最高藝術成就。馬踏飛燕不論其神采的`表現,抑或是鑄造工藝之高明均不必說了,更令人折服的還有其創作構思的絕妙。人所共知,塑造一匹健美的好馬形象這并不太難,然而要将一件靜物表現出它的動感,特别是要表現一匹日行千裡的良馬神速,十分不容易。然而中國無名藝術家們卻能獨運匠心,大膽誇張地進行巧妙構思,讓馬的右後蹄踏上一隻淩空飛翔的燕子。這樣一來,以燕襯馬,讓飛燕與奔馬的速度有目共睹,使奔馬的動勢凝固在一個靜止的空間,把一匹靜止的銅馬塑靈了、塑活了、塑絕了。
馬踏飛燕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藝術家巧妙地用閃電般的刹那将一隻淩雲飛馳、骁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緻,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該作品不僅構思巧妙,而且工藝十分精湛;不僅重在傳神,而且造型寫實。
按古代相馬經中所述的良馬的标準尺度來衡量銅奔馬,幾乎無一處不合尺度,故有人認為它不僅是傑出的藝術品,而且是相馬的法式。
馬踏飛燕是哪個朝代的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青銅古器。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東漢銅奔馬的造型方式,沿用了當時通行的奔馬的形象,并且創造性地加上了飛鳥,既起到了實際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馬飛奔的氣勢。整體上看,它是漢代人勇武豪邁的氣概、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現,反映了漢王朝的強大與富足。
其鑄造工藝為分範合鑄,即分别鑄造馬身、馬腿以及蹄下飛鳥等部分,再合鑄完成整體造型,馬腿内夾有鐵芯以增強支撐力和強度,鑄造工藝在當時非常先進。
馬踏飛燕的文物特征
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
馬踏飛燕是東漢的。
東漢銅奔馬,别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于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别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1973年,東漢銅奔馬參加了古代曆史文物出國展,在英國和法國展出。2014年02月17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文物報社承辦的“奔馬迎春——中國馬文物”圖片展在河南博物院舉行,東漢銅奔馬在列。
擴展資料馬踏飛燕的文化寓意
馬踏飛燕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産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産畜力。漢朝政府給馬立“口籍”,武帝作《天馬歌》,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漢代社會盛行車馬冥器随葬,視馬為财富的象征。
漢代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在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是常見題材。銅奔馬别具一格,與其他車馬相互襯托,體現了墓葬随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漢代開拓疆域,通西域,設河西四郡,馬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根據河西漢簡的記載:馬被廣泛地用于交通驿站、長城防禦、軍事行動、民族和親等方面。史料記載,漢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烏孫馬,馬在漢代可謂戰功赫赫,功績卓著。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東漢銅奔馬
馬踏飛燕是什麼朝代的青銅制品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淩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
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馬踏飛燕”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征。
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