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唐朝有那些官窯跟民窯
唐朝的瓷窯并沒有後來真正意義上的官窯、民窯區别,其主要的瓷窯有:
(1)河北邢窯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之一,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窯以燒制白瓷而聞名于世,曆經隋唐而發展成熟。唐朝李肇《國史補》中記載:“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邢窯瓷器以白釉色見長,很少見附加裝飾。
(2)浙江越窯
越窯燒瓷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窯瓷器發展最快的階段,直至晚唐進入了它的繁榮時期,唐代越窯青瓷地域範圍更加廣大,除上虞、甯波等中心地帶,浙江東北、東南也發現燒造窯場。唐代越窯瓷器胎質細膩,釉層均勻,手感渾厚滋潤。
3)河北定窯
定窯窯址位于河北曲陽縣澗瓷村及東西燕川村,古時為定州所轄,故名。唐代後期,由于邢窯制瓷原料的匮乏等原因,日漸衰落,唐代河北定窯開始替代邢窯成為北方著名的白瓷窯。
(4)河南鞏縣窯
鞏縣窯位于河南鞏縣小黃冶、鐵匠爐、白河鄉等地,以燒制白瓷為主,兼燒青花和三彩陶器。
(5)湖南長沙窯
長沙窯位于今湖南長沙市郊的銅官鎮。長沙窯器物式樣繁多,燒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兼燒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
(6)山西渾源窯
渾源窯窯址出土器物非常豐富,瓷器燒制年代早,持續時間綿長,瓷器質量更是優良。主要器形以碗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種:白釉、黑褐釉和茶葉末釉。胎體比較厚重,胎呈淺灰白色,胎釉之間施白色化妝土。渾源窯主要的瓷器品種以黑釉瓷和白釉瓷為主。
(7)陝西銅川窯
銅川窯址居陝西銅川市黃堡鎮,黃堡鎮古代屬耀府,因此也稱“耀州窯”。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缽、壺、盤、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質動物如:馬、猴、狗、虎和瓷俑等。銅川窯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兩種,另有部分黃釉和綠釉。紋飾簡單,大部分光素無紋。造型為唐代标準特征。
(8)安徽壽州窯
壽州窯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區的上窯鎮,因唐代屬壽州轄而得名。唐代的壽州窯器物主要以黃釉為主,釉色包括:蠟黃、鳝魚黃、黃綠和鐵鏽釉等,釉層薄厚及濃淡不勻。胎質分粗細兩種,胎的顔色有近白色、白中帶微紅和绛紅色等。壽州窯的最大特色是瓷黃,出土器物多以黃釉瓷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較粗糙,普遍使用化妝土。
(9)四川邛窯
邛窯窯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崃市的固驿、什方堂、瓦窯山、尖子山等地。創燒時間不詳。唐代四川地區的瓷窯以邛窯最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壺、罐、缽、碗、盤、杯、碟、盞、燈、爐、豆、盒、唾壺和罈等。邛窯的器物極具地區特征。唐代小的瓷塑制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邛窯瓷器的胎質顔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紅色最多;釉色豐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綠色、黃色、醬色等。
(10)江西洪州窯
洪州窯位于今江西豐城市的曲江、羅湖一帶,唐時屬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窯是唐初時期的一大名窯。洪州窯以燒制碗和杯為主,瓷質粗糙;紋飾主要以蓮實紋為主,兼有其它紋飾,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綠釉,器物質量不高。
宋代五大名窯哪些是民窯
民窯。鈞窯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在唐代就已經開始燒制,到了北宋時期達到鼎盛。鈞瓷以其獨特的窯變效果而著稱,這種效果是通過在釉中加入銅元素實現的,開創了銅紅釉的先河。鈞窯的産品主要有各式瓶、爐、洗、盤等,其特點是在釉中加入了銅元素,創造性地燒出了五彩斑斓的窯變紫紅色釉。
汝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最為著名的,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的窯址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河南寶豐清涼寺被發現。汝窯瓷器以其天青色的釉色和開片的特點而聞名,汝窯的胎骨較薄,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汝窯的釉色以天青為主,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汝窯瓷器因北宋宮廷專用瓷的記載以及清宮皇家舊藏而聞名,目前流傳存世的汝窯完整器不足百件,多收藏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特點是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哥窯的釉面開小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哥窯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盤等,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
鈞窯、汝窯、官窯、哥窯都是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民窯,而定窯則是官窯。定窯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聞名天下,位居宋代五大官窯(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之首。2008年,定瓷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曲陽是定瓷藝術發祥地,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白瓷生産基地,因曲陽古屬定州而得名定瓷。定瓷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聞名天下,位居宋代五大官窯(定窯、汝窯、鈞窯、官窯、哥窯)之首。2008年,定瓷燒制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年來,曲陽縣立足定瓷燦爛的文化曆史,不斷加大區域品牌培育力度。全縣不僅形成了傳統瓷、日用瓷、藝術瓷3個系列400餘種産品,在産品私人訂制、國禮定制、故宮定瓷文物仿制、國際米蘭體育文創等方面亮點頻出、合作不斷。
中國4大古窯有哪些
“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青白瓷窯系。“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不是四大吧?
宋代五大名窯
鈞瓷
北宋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鈞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的細線,稱“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是中國曆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銅金屬,經高溫産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财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可見汝窯是繼定窯之後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其器物多仿青銅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樽、洗。胎體細潔如香灰色,多為裹足支燒,器物底部留有細小的支釘痕迹。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汝窯燒宮廷用瓷的時間僅20年左右,約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甯五年(1106年),故傳世品極少,被人們視為稀世之珍。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後,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内司窯,也稱“内窯”。後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别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彜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顔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哥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這裡所說的哥窯是指傳世的哥窯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淺灰及土黃多種,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常見器物有爐、瓶、碗、盤、洗等,均質地優良,做工精細,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
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其窯址也未發現,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長期以來,人們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和傳世實物對其進行研究。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明确指出南宋官辦瓷窯有兩個:一是郊壇下官窯,其窯址已在杭州烏龜山被發現;另一個是修内司官窯,其窯址至今未發現。有學者根據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對修内司官窯特征的記載,認為傳世哥窯即宋代修内司官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