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哪個強大(明朝和清朝誰強大)

biang 中華百科 843

本文目錄

  1. 明朝和清朝哪個更強大兩大朝代經濟文化對比
  2. 清朝和明朝哪個朝在前 清朝在前還是明朝在前呢
  3. 明朝和清朝哪個更強大
  4. 明朝和清朝哪一個更強有什麼依據

明朝和清朝哪個更強大兩大朝代經濟文化對比

其實從明朝跨越到清朝,正好是中國逐漸被西方超越的一段時期,其中就和當時采取的政策有關。比較明朝和清朝的話各有優點,但總體來說可能清朝實力會強大一些,畢竟是結合了中原和草原的統治,而且總感覺明朝後期失去了活力,皇帝基本上也沒什麼心思治國,給明朝的發展帶來了毀滅性的影響。其實明朝能延續将近300年算是非常不容易了。但清朝算是徹底把中國拖入一個深淵當中。

1、先來比較海禁的形式。

明朝的海禁形式是太祖定制,片闆不許下海;清朝的海禁形式是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一樣一樣的。

除了嚴禁片闆、片帆下海,明朝還将沿海海船悉改為平頭船,因為平頭船無法作遠洋航海。又禁民間制造雙桅、三桅大船,将沿海軍民私造雙桅大船盡行拆卸。清代也有類似的禁令: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

為徹底杜絕漁民與海商出海,清王朝還在順治十八年(1661)推行更嚴酷的遷海令,強制沿海居民遷離故土,禁毀海邊房屋與船隻,沿海岸線制造出一個漫長的無人區。這一招比朱元璋還要狠。

比較下來,清王朝的海禁比明王朝更嚴酷、劇烈。

2、再來比較海禁的目的。

明初實行海禁的目的,是為了防範東南沿海張士誠、陳友諒的殘餘勢力,後來據說又是為了打擊倭寇,但明代的倭寇,實際上多是沿海走私團夥,是海禁逼出來的。用禁海來對付倭寇,大明君臣的智商需要先充充值。清初施行海禁,是為了防範以鄭成功為首的反清勢力。總而言之,明初與清初,海禁的目的是差不多的。有一些明粉喜歡出來洗地:大明的海禁是防倭寇,清王朝的海禁是閉關鎖國。這麼洗非常無恥,連基本事實都不顧。

3、接下來比較海禁的時間。

清代的海禁從順治十二年(1655)開始,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結束。大約是30年時間。明王朝的海禁至遲在洪武四年(1371)開始,至隆慶元年(1567)結束,時間大約是200年。這期間,禁令當然時松時緊,走私活動也是屢禁不止,但禁海令是一直存在的。不要用走私的存在來否定海禁的存在。

有人反問:明朝不是有鄭和下西洋呢?怎麼禁海了?是的,鄭和下西洋之時,明王朝仍然禁海。請注意,鄭和下西洋是官方活動,民間的航海與外貿是受到嚴禁的,朱棣即位之初,便下禁令:緣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後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樂五年(1407),鄭和首次航海未久,朱棣又下诏強調:不許軍民人等私通外境,私自下海販鬻番貨,依律治罪。可謂隻準鄭和出海,不準百姓放洋。

4、最後比較放開海禁之後的情況。

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結束海禁,宣布開海:但出海的商船規格與船員規模均受限制:商賈船許用雙桅(換言之,即不準用雙桅以上),其梁頭不得過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過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頭者,不得過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頭者,不得過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頭者,不得過十四名。

放開海禁次年,清廷又在廈門設閩海關,甯波設浙海關,廣州設粵海關,上海設江海關(一說江海關初設于連雲港的雲台山,後才遷至上海),管理海外貿易,史稱四口通商。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又将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隻準許西洋商船在廣東口岸互市。直到晚清鴉片戰争之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甯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一口通商才變成五口通商。

總的來說,清王朝放過海禁之後,既談不上閉關鎖國,也談不上門戶開放,處于半封閉半開放狀态,然後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迫着打開門戶,這個過程非常屈辱。

那麼明王朝呢?

隆慶元年(1567),明王朝終于采納福建地方官員的建議,宣布開禁,準販東西二洋,允許海商前往呂宋、蘇祿等東洋諸國與交址、占城、暹羅等西洋諸國貿易。史稱隆慶開關。

不過,隆慶開關也是有限度的,完全不可跟宋元時期的開放格局相提并論。首先,開禁的港口隻有福建的一個月港,其他港口并未開放;其次,即便在月港,也隻是準許海商出海,而不準蕃船住舶,當年的荷蘭商人留下記載:假如我們要尋求貿易機會,就隻能前往廣州。因為中國皇帝頒令,漳州可發舶前往各國,但不準外國人前去。與此相反,外國人可到廣州,但不許華船從廣州前往外國,違者處以重刑。明朝的官員也說,粵與閩、浙同一防倭也,而浙未嘗與夷市,閩市有往無來,……粵則與諸夷互市。

粵與諸夷互市指的是什麼呢?原來,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商人經廣東海道同意,獲準在澳門居留、曬藏商貨。此後,澳門漸漸發展成市舶貿易的中轉站,番舶每歲乘南風而來,七八月到澳;廣州府提前一個月貼出告示,召告商人,發給澳票(批準前往澳門貿易的憑證);番舶一到澳門,抽分官(稅官)下澳,各商親身同往,完稅後,番舶即可與持有澳票的中國商人自由交易。

大約也是從嘉靖朝後期開始,葡萄牙商人又獲準每年兩次進入廣州城,參加集市。一次是在1月,展銷從印度來的船隻所攜帶的貨物,另一次是在6月末,銷售從日本運來的商品。這些市集不再像從前那樣在澳門港或在島上舉行,而是在省城本身之内舉行。……在這裡,他們必須晚間呆在他們的船上,白天允許他們在城内的街道上進行貿易。這種公開市場的時間一般規定為兩個月。

明王朝的對外貿易格局大概就是這個模樣。總的來說,明代也是談不上閉關鎖國,談不上門戶開放,也是處于半封閉半開放狀态,開放的程度還不如清王朝。

清朝和明朝哪個朝在前 清朝在前還是明朝在前呢

1、清朝和明朝哪個朝代更強:這個問題有兩個方向。

2、單純的比較綜合國力,顯然是清朝更強大,因為生産力總是向前進步的,清朝在明朝之後,在明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

3、這個問題應該是橫向對比,就是拿清朝放在同期世界去比,以及拿明朝與同期的世界去比。明朝要強很多。明朝的科技、文化、軍事、國際地位都是世界一流的,在明朝的末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不管是思想上,經濟形式上,還是政治體制上,都在有可能會過度到資本主義。但是滿族的入侵,徹底斷送了我們成為世界強國的夢想。滿族那會就是蠻夷,原始人,扯淡的種族,打下中原後,你覺的他們會一躍跳到資本主義嗎?所以他們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開始發展呀發展。清朝的科技、文化、都是垃圾被文字獄毒害很深啊。

明朝和清朝哪個更強大

明朝更強大。因為明代軍隊數量龐大,在巅峰時期軍隊的人數達到了200萬人,比歐洲各國軍隊的總和還要多,軍隊的裝備也非常的精良。

除此之外明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是處于世界之林的狀态,因此吸引了很多海外的國家,這就出現了各國争先恐後來朝的盛世。當時和明代有過外交關系的國家有近百個,前來朝貢的可以分為三類:一是臣服于明朝的,希望得到明代的封賜,二是仰慕明代的文化,想過來學習的人,三是以貢使身份來華貿易的商人。

明朝的發展情況簡介。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争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大量商業資本轉化為産業資本,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也有學者指出逾億,也有晚明人口近兩億的說法。

明朝和清朝哪一個更強有什麼依據

一直以來,明清誰更強的話題備受争議,然而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卻成了明朝清朝誰更強的試金石,讓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目了然。

16世紀,明朝和緬甸爆發明緬戰争;18世紀,清朝和緬甸爆發清緬戰争。那麼,這兩場作戰的結果如何,無疑将決定明清誰更強。當然,明朝稍微吃虧,因為處于16世紀晚期,再過半個世紀明朝就滅亡了,而清緬戰争處于18世紀下半頁,離清朝滅亡還有100多年。

需要說明的是,明确與緬甸的戰争,不以結果論英雄,而以軍事論是非。換言之,從軍事成績角度來看強弱。

1576年,緬甸入侵明朝羁縻地區孟養,金騰屯田副使羅汝芳獲悉之後,立即動員戰争,率軍救援孟養。很快,緬軍就“饑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可惜的是,雲南巡撫王凝害怕“兵興禍速”,不準羅汝芳增援,于是被圍緬軍逃脫,明朝沒能全殲入侵的緬軍,“一時士民以為大失機會”。

由于明朝對緬甸的放任,導緻緬甸東籲王朝變本加厲,甚至深入雲南劫掠,于是明緬戰争爆發。

1583年,劉蜓和鄧子龍(抗倭名将)的部隊“會諸夷兵”,大破緬軍于姚關以南的攀枝花地。需要注意的是,劉蜓和鄧子龍率領的騰沖營和姚安營,其實隻是一群新兵。

1584年,劉蜓和鄧子龍連戰連捷,以至“夷緬畏綎,望風内附者踵至”。其中,甚至有明軍把總高國春率五百人,擊敗數萬敵軍,立下大功。

1585年,劉綎、鄧子龍反攻緬甸,相當于開始戰略反擊了,之前隻是收複失地。不久之後,明軍就大敗莽應裡(緬甸國王),“糾合諸夷,歃血威遠營”。

讓人遺憾的是,劉綎建議朝廷乘勝追擊,徹底消滅還有一定實力的莽應裡,然而當時明朝内閣卻不予支持(估計沒錢),最終劉綎沒能徹底平息莽應裡叛亂,便于1587年抱憾離去。

在随後四年内,緬軍猶如牛皮膏藥一般,不時的騷擾。1591年,鑒于緬軍頻頻入侵,“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明朝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緬有功,谙熟夷情”的鄧子龍。最終,雖然沒能徹底剿滅莽應裡,但卻屢戰屢勝,讓緬軍無功而返。

後來,鄧子龍被調到抗倭援朝戰場,于露梁海戰中,年過70的他沖殺在第一線,卻不幸戰死。

總得來說,從軍事角度看,明軍對緬軍是屢戰屢勝。當然,由于當時萬曆朝鮮戰争消耗了大量國力,加上朝廷内部黨争嚴重,最終沒有對木邦等羁縻地區進行有效救援,從而讓緬甸控制了這些地區。到1606年,明緬戰争基本落下帷幕。

那麼,乾隆時期的清緬戰争又是如何呢?

1762年,緬甸入侵雲南普洱,清軍自衛反擊,至1765年正式爆發清緬戰争。

史料顯示,清緬戰争中,清軍一共有四次出擊,其中第三第四次是有滿洲将軍、滿洲大兵(清朝的滿洲将軍和大兵,代表着戰無不勝),除了第一次隻用雲南綠營之外,其他三次都是全國調集精銳。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前三次是大敗,第四次是勉強維持平局。

換言之,從軍事角度來看,清緬戰争無一勝利,最終于1769年議和,這場清朝耗資千萬的戰争落下帷幕。

清緬戰争中,先後有四任雲貴總督(最後一任雲貴總督傅恒戰争中染病,于1770年去世)因此而死,至于滿漢總兵、副将、提督之類,死得就更多了,可謂死傷無數。

金庸評價努爾哈赤時,有這麼一段評語,認為從努爾哈赤開始,一直到鴉片戰争,清軍在全世界所向無敵。

自成吉思汗以來,四百多年中全世界從未出現過的軍事天才努爾哈赤。這個用兵如神的統帥,傳下了嚴密的軍事制度和紀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戰士,此後兩百年間在全世界所向無敵。

然而,清緬戰争卻有力反駁了這一評語。連這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國,清軍都打不過,何談全世界範圍内所向無敵?

從明緬戰争、清緬戰争來看,緬甸這一塊試金石,足以讓人看到明清王朝整體戰鬥力誰更強的答案。其實,從乾隆時期軍隊戰鬥力,也可以看到鴉片戰争的命運,清軍早已不堪一戰了:不僅戰鬥力低下,而且還跟不上時代,比如緬軍裝備了一些燧發槍,清軍卻還是大刀長矛。

清緬戰争之後,參與戰争的将軍幾乎都提到緬軍火器犀利,但乾隆卻固執的堅持“騎射國本”,絲毫不為清緬戰争的教訓所動。騎射國本,真是一個神奇的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