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什麼時候結束(民國什麼時候結束軍政府政治)

biang 中華百科 789

本文目錄

  1. 中華民國結束于哪一年
  2.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延續到了什麼時候才結束
  3. 民國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4. 民國是哪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
  5. 民國什麼時候結束的

中華民國結束于哪一年

中華民國始于1912年,結束于1949年。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政府,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元月民國正式建立。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勢力主政中國,北洋政府分崩離析後政局動蕩不安,孫中山南下廣州,召開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随而建立國民政府,促成國共合作後的孫中山不久病逝。

擴展資料:

中華民國時期,人們對民主和科學的追求從來不曾停歇,以此為宗旨的思潮和運動接連不斷。率先舉起這兩面大旗的,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五四以後,追求科學、民主的思潮和運動繼續得到發展。科學方面,影響較大的有科學派、唯物史觀派反擊玄學派的“科玄論戰”;30年代初至抗戰以前“科學救國論”指導下的“科學化運動”;同時期左翼人士從事的“新社會科學”運動。

民主方面,有中共領導的人民民主運動;胡适、羅隆基發動的資産階級“人權運動”;抗戰後期全國範圍内掀起的民主建國運動等等。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延續到了什麼時候才結束

民國初期軍閥混戰延續到1928年形式上結束,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在東北通電東北易幟,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全國完成形式上的統一。

1928年讨伐奉系軍閥張作霖的第二次北伐正式開始,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别統率的四個集團軍一緻行動,讨伐奉系軍閥張作霖。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退出山海關外,張的專列在到達沈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埋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身負重傷,稍後死亡。

擴展資料:

二次北伐戰争勝利結束之際,從編遣會議開始各派軍事勢力之間的矛盾沖突便全面爆發,演變成一系列的武裝沖突和連年混戰。

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是1930年的中原大戰。在這場大戰中,站在反蔣一方的不僅有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更有黨内元老汪精衛和西山會議派。

而當蔣介石在前方作戰時,為他主持南京中央政權的則是立法院長胡漢民和行政院長譚延闿。中原大戰勝利後,曆來隻看重軍事力量的蔣介石以為國内再沒有任何足以同他抗衡的力量了。

與此同時,蔣介石的獨斷專行,沒想到再次引發國民黨内更大的分裂,出現了甯粵對峙,并迫使蔣介石第二次下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二次北伐

民國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總統法律上取消職權。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号。簡稱民國。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于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及聯合國五個主要創始會員國之一。

民國是哪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

民國是從1912年開始,1949年結束。

中華民國(英文:Republic of China,1912年-1949年),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中國的國家名稱和年号。

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國的君主王朝,它是經過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鬥争而建立的共和國家。19世紀末年,使中國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

先進的中國人紛紛探求救亡圖存的辦法。随着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學說的傳播,代表新興資産階級的政治勢力開始登上中國的政治舞台。

中華民國政府是中華民國的治權機構,其曆史最早可追溯至1911年肇建于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之後曆經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多次政權替換。

民族特點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其中包括漢族和50多個少數民族。民國年間人口約4億,以漢族人口居多,占90%以上,其他少數民族次之,人口不到全國人口總數的10%。

中華民國堅持平等和自由“五族共和”。民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識别工作是中國從近代以來建構“民族—國家”的内在需要,民族分類與識别工作本身就是為維護國家統一、邊疆穩定提供學術支持。

同時民國時期的學者們借鑒西方民族學知識建構起來的民族分類标準,也為新中國民族識别工作提供了科學标準。新中國的民族識别工作承續了民國時期的民族分類研究。

以上内容參考:百度百科-中華民國

民國什麼時候結束的

民國是1912年1月1日開始至1949年9月30日結束。

民國是介于清朝和新中國之間的那一段時期,具體跨度為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分前後兩個時期,即北洋政府時期(1912年1月1日—1928年6月)和南京政府時期(1928年6月—1949年10月1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随後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但這個時候還不能算中華民國成立,直到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

經曆國内十年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到1949年國統區經濟崩盤,軍事上也兵敗如山倒,敗退台灣。1949年10月1日,民國在大陸退出曆史舞台。

民國時期文學思想

文學藝術方面,也始終貫穿着對民主與科學精神的熾熱追求。從五四時期起,白話文開始代替文言文,揭露和鞭撻封建蒙昧主義成為中國文藝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

魯迅的《呐喊》、《阿Q正傳》和《祥林嫂》,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都是将此一主題與白話文的形式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此類作品,文學史界名之曰“啟蒙主題文學”。

另外,30年代興起的大衆語運動,延安時期崛起的“工農兵文藝”,也都是崇尚民主精神的直接産物。新聞出版方面,民主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同樣強烈而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