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玉器的種類有哪些
一般來說,玉石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玉主要包括硬玉和軟玉,其中硬玉以翡翠為主,軟玉則以和田玉為主流。廣義的玉則涵蓋了軟玉、硬玉以及其他各種玉石,例如獨玉山、岫玉、水晶、瑪瑙、綠松石、青金石等。
1.硬玉
硬玉,通常被稱為“翡翠”,是我國玉石文化中的珍品,也是現代玉石中的佼佼者。翡翠,無論是“山料”還是“籽料”,主要成分都是由硬玉礦物構成的緻密塊體。在顯微鏡下觀察,硬玉礦物緊密交織,形成了翡翠特有的纖維狀結構,賦予了它細膩和堅韌的特性。
2.軟玉
軟玉種類繁多,包括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和墨玉等。與硬玉相比,軟玉主要由角閃石族礦物中的透閃石和陽起石礦物(以透閃石為主)構成。在顯微鏡下,軟玉也呈現出纖維狀結構,這種結構使得軟玉同樣具有細膩和堅韌的特性。
3.岫岩玉
岫岩玉,又稱岫玉,因産于遼甯省岫岩縣而得名。它的外觀與新疆的青玉或碧玉相似,但礦物組成和硬度有所不同。岫玉主要由蛇紋石組成,常含有二價鐵、三價鐵,以及其他如錳、鋁、鎳、钴等雜質,這些雜質使得岫岩玉顔色豐富。
4.綠松石
綠松石是一種由細小的綠松石礦物組成的隐晶質緻密塊體,主要成分為含銅、鋁和水的磷酸鹽,通常産于次生淺成礦床中。它的顔色多樣,包括天藍色、暗藍色、藍綠色和綠色,風化強烈的則呈綠白色,具有柔和的蠟狀光澤,硬度為6,比重在2.6至2.8之間,平均折光率為1.61至1.63。
5.藍田玉
藍田玉的名稱首次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産自“京北(今西安北)藍田山”。多部古籍也有藍田産玉的記載。到了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出藍田玉即為蔥嶺(昆侖山)出玉的别稱,後來誤以為是指西安的藍田。
擴展資料:
玉,在中國文化中是美石的代名詞。古人将玉視為寶物,現代人則将珍貴的玉石稱為寶玉。中國是玉石之國,但在珠寶界、考古界和地質界,對玉、玉石和寶石的定義是有區别的。國際上通稱的玉特指軟玉和硬玉(翡翠),其他玉石材料統稱為玉石。寶石則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特殊光學效應的集合體,大多數寶石是某種礦物的單晶體,例如鑽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貓眼石、碧玺、紫牙烏等。
參考資料:玉器-百度百科
中國名玉有哪些
中國名玉有和田玉、獨山玉、岫岩玉、藍田玉等。
1.和田玉
和田玉是中國最著名的玉石之一,因産于新疆和田地區而得名。其質地細膩、溫潤,具有油脂光澤。和田玉的顔色多樣,包括白色、青色、黃色等。其中,羊脂白玉是和田玉中的極品,價值極高。
2.獨山玉
獨山玉産自中國河南省南陽市的獨山,是中國獨有的玉石品種。其色澤鮮豔,質地細膩,硬度較高。獨山玉以綠色為主,同時也有白色、黃色、紫色等。其紋理獨特,具有自然形成的圖案,深受人們喜愛。
3.岫岩玉
岫岩玉主要産于遼甯省岫岩縣,其曆史悠久,是中國古代名玉之一。岫岩玉質地細膩,具有獨特的油脂光澤。其顔色多樣,包括綠色、白色、黃色等。此外,岫岩玉的透明度高,常被用于制作各種工藝品。
4.藍田玉
藍田玉産于陝西省藍田縣,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其顔色以藍色為主,同時也有白色、綠色等。藍田玉質地堅硬,光澤溫潤,加工後呈現出獨特的紋理和圖案。藍田玉在古代被廣泛用于制作玉器,如今也是收藏家們的珍愛之物。
以上是中國的一些名玉,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價值。
天然的玉石結構有哪些
天然的玉石結構主要包括毛氈狀隐晶質結構、葉片狀隐晶質結構、顯微葉片狀結構以及放射狀隐晶質結構。
1.毛氈狀隐晶質結構
這是和田玉中最為常見的結構類型。這種結構的玉石顆粒細膩,如同毛氈一般,肉眼難以分辨其顆粒大小,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觸摸時,它們給人以強烈的油脂感,光澤柔和,宛如嬰兒肌膚般溫潤細膩。
2.葉片狀隐晶質結構
這也是和田玉中常見的結構,玉石通常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态。其顆粒雖然細膩,但排列無序,宛如一片片葉子交織。在鑒别時,需要關注其顆粒大小、排列方式和透明度等細節。
3.顯微葉片狀結構
在顯微鏡下,這種結構的玉石顆粒呈葉片狀排列,但肉眼無法分辨顆粒大小。這種結構的玉石質地細膩、光澤柔和,油脂感強,給人以非常溫潤的感覺。
4.放射狀隐晶質結構
這種結構的玉石通常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态,其顆粒呈放射狀排列。在鑒别時,同樣需要關注其顆粒大小、排列方式和透明度等細節。
和田玉、獨玉、岫玉和綠松石是著名的四大玉石。
1.和田玉
和田玉主要由透閃石、陽起石組成,顔色多樣,玉質半透明,抛光後呈蠟狀光澤。其經濟價值主要取決于顔色與質地的純淨度。主要品種包括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黃玉、糖玉和墨玉等。
2.獨玉
獨玉産于南陽市北郊的獨山,質地細膩純淨,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澤,透明度好,多色玉常見。主要品種有白玉、綠玉、綠白玉、紫玉、黃玉、芙蓉紅玉和墨玉等。
3.岫玉
岫玉因産于遼甯岫岩縣而得名,呈青綠、黃綠、淡白色,半透明,抛光後呈蠟狀光澤。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所用的玉材與岫岩瓦溝礦産的岫玉相似。
4.綠松石
綠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顔色多樣,蠟狀光澤。湖北産的綠松石質地優質,深受人們喜愛,并暢銷世界各國。
玉石的種類有哪些
1.金絲玉:金絲玉源自中國古絲綢之路新疆地區的階地、戈壁灘和沙漠,主要顔色為黃、紅、白,具有很高的增值潛力。這種玉石主要産于河流搬運後的次生礦床中。金絲玉經過雕刻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是我國獨有的玉石品種。在經曆了驟冷驟熱的戈壁灘上的歲月洗禮後,金絲玉成長為非常穩定和優秀的玉石,顔色多樣,外形美觀,性質穩定,硬度強,非常适合制作成各種工藝品。
2.岫岩玉:岫岩玉是遼甯省鞍山市岫岩滿族自治縣的特産,也是中國的國家地理标志産品。岫岩玉是中國玉文化史上最早和最悠久的開發玉種之一。在5000多年前的北方紅山文化時期,岫岩玉的開發利用達到了頂峰。考古發現,黃河中下遊和長江流域等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玉器中,許多都是岫岩玉制成的。在“神玉”時期,岫岩玉是無可争議的主角。
3.和田玉:和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傳統上特指新疆和田地區出産的玉石,尤其是和田“子料”聞名于世。廣義上,和田玉指的是軟玉。盡管和田玉因新疆和田而得名,但它并非僅限于新疆地區的産品,而是指一類具有特定成分的玉石。中國将含有98%以上透閃石的石頭命名為和田玉,均在國标範圍内。
4.藍田玉:藍田玉的開采曆史悠久,但由于産量有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随着古礦點的玉礦枯竭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各地開始使用其他玉種。藍田玉的開發和應用逐漸失傳,玉礦的具體位置也無人知曉。保存完好的古藍田玉很少見,西安收藏研究院就保存了一件兩千多年曆史、基本完好的漢代藍田玉質龜頂燈。龜頂燈雖然經曆了幾千年的風化腐蝕,但藍田玉的材質特征依然明顯。
5.冰花芙蓉玉:冰花芙蓉玉的原石生長在溫泉出水口,因此含有較多的可溶性礦物,對人體的皮膚保養有益。作為藍田玉的一種,冰花芙蓉玉也具有藍田玉的特點,即原石分為玉皮、玉肉、玉心,玉皮無價值,而玉肉和玉心是活玉,能與人體充分交流。佩戴在左邊有助于養心,佩戴在右邊則有助于養肺。
古代的玉器有哪些
玉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吉祥之飾物,是靈性之寶物。“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中國自古就有君子佩玉之說。可見玉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麼古代有哪些玉器呢?
餐桌上的玉器
民以食為天,無論古今,對于大戶人家來說,餐食酒水的味道固然重要,擺放盛置的容器也不可忽視,于是便将稀有的玉器做成容器。其中,以玉質酒器最為出名。
壺
首先介紹的這個壺,大家一定不陌生,因為壺作為一種盛水的器皿,尚未完全退出現代人的生活舞台。
早期的壺多由口頸、腹、足構成,有加雙耳、無流與柄壺,而随着時代的發展,壺的樣式越來越多,大緻有圓形、方形、扁圓形、八角形、弧形等。
和筆架一樣,不同時期的壺,造型均有所不同。
商代:斷面為扁圓形,深腹下垂,帶邊防性貫耳和圈足;西周:承襲商代,同時多設圈頂壺蓋、半環耳或獸首銜環壯耳;春秋:多為扁圓壺或方壺,壺蓋上端做成蓮瓣、壺身或壺蓋處裝飾鶴、龍等動物形象;戰國:多為鼓腹,下腹内收,壺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
爵
爵是中國古代一種酒器,常見于商周時期青銅禮器的考古發現中。
除了商周時期,乾隆時期也經常有仿古爵杯的出現。
經常會有人認為爵就是古代的酒杯,其實不然,最初,爵是為了溫酒而出現的,其三個外撇的足是為了在火上支起杯子。
觥
觥,是一種古代的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西周後期逐漸消失。
觥通常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鼻子上卷的象頭,也有部分觥的整體造型即為獸形,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
彜
彜,中國古代先民的盛酒器,同時還是宗廟裡面的祭器,彜的名稱由來,是沿用宋人的稱謂。
彜流行于商周之際,形制多是高四方體,四面坡屋頂形的蓋,有鈕;多直腹,也有鼓腹;個别為長體有肩式,似二方彜合并,稱之為偶方彜。
卣
卣,具體出現時間未知,和彜一樣盛行于商周時期,商朝的卣多為橢圓形,西周時期則多為圓形,底部有腳,周圍雕刻精美的工藝圖案。
考古發現中,卣的數量很多,除了常見的圓形、橢圓形之外,還有鸱鸮形、虎吃人形等鳥獸形卣。
罍
盛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是一種體量略小于彜的酒器、禮器,罍的形制有方形和圓形,其中方形出現于商晚期,圓形存在于商晚期和周初期。
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從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漸由瘦高轉為矮粗,繁缛的圖案漸少,變得素雅。
杯
在古代,杯是飲酒器的通稱,也作“木否”。
古時的杯,容量有大有小,杯身有深有淺。深者用以盛酒,而淺者用以盛羹(肉汁等),這是較為特殊的。
總體來說,古代的“杯”與現代的“杯”還是有很大區别的!
卮
卮,繁體字為巵,是一種圓形的酒器,《鴻門宴》中,樊哙闖帳,項羽驚愕,賜樊哙“卮酒”和“彘肩”,而樊哙僅僅是食盡“卮酒”和“彘肩”,就被項羽稱為壯士。
那這個“卮”到底有多大容量呢?應劭曾寫過:“卮,飲酒禮器也。古以角作受四升。”按照古時計算:一升折合等于一市升,故一卮酒等于市制四升(換算為公制,四市升等于4升,即4000毫升)。
“卮酒”都已經這麼厲害了,鬥酒又是啥概念呢?古代十升為一鬥,按照卮酒的方式換算,鬥酒即十市升酒,10000毫升,差不多是10斤酒吧。
斝
斝,初見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西周時期。和爵的用途差不多,都是溫酒的酒器。
斝的侈口較同類的爵要寬。口沿有柱,一側置鋬,長足,有蓋和無蓋的形制并存。
盉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鍊相連接。
盉作為一種調酒器皿,在我國出現得很早,大約六七千年前就有了。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中就有盉。
書房中的玉器
古代的文人墨客尚玉,常以玉自比,不僅将玉作為裝飾之物随身攜帶,更是放置在書房中、書案上,以時時欣賞、随時把玩。
水丞
水丞,又稱水中丞,丞,有輔佐之意,古語中通假“承”,一般多稱就是水盂。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制作古樸雅緻,為文房一重要器具。
古人以水研墨,染墨濡筆,水丞便是置于書案上的貯水器,用于貯硯水,多屬扁圓形,有嘴的叫“水注”,無嘴的叫“水丞”。由于水丞口闊,往硯中倒水時難免潑灑在外,且水量難以控制,因此,人們又造出一種滴水入硯的器皿——硯滴。
硯滴的出現,并沒有讓水丞就此消失,鐘情于水丞的人們為水丞配置了金銀銅制小勺,二者共存,反而給文人墨客更多選擇。
鎮紙
鎮紙,又名書鎮、鎮尺、壓尺,除整體形狀為長方形外,鎮紙的造型各異、材質多變,是文房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
最初,鎮紙不過是一些文人在放在書案上把玩的小物件,類似于我們在書桌上放個手機、pad、kindle之類的,有青銅器、也有玉器,把玩的同時,也用用來壓壓書、壓壓紙。
這種功能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所重視,鎮紙終于有了自己的地位,成為了文房四寶之外的第五寶。
筆架
筆架,也叫筆擱,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記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古人用毛筆,需要有東西将沾染墨水的筆尖架起,以免誤染其他地方,因此,筆架成為了文人書案上必不可少的一件器物。
筆架因造型不同,還有不少别稱:筆山:多為五峰造型,中間最高,兩邊次之,平底;筆床:造型如床,可卧四筆;筆枕:卧置筆的架子,形狀如枕頭,中間略微凹陷、兩端微微翹起;筆懸:用以懸挂毛筆的架子。
不同時期的筆架,造型均有所不同,唐代筆架流傳下來的較少,世人難以得見;宋代筆架大緻為兩種,一種是簡單的長方形,一種為山形(山峰數量較多);元代開始,長方形筆架逐漸消失,且山形筆架的峰數逐漸減少為四、五峰;明代的主流為山形筆架;清代則是以天然之物(鹿角、水晶簇等)為尊。
筆洗
除了有防止墨水誤染書案的筆架,還有用來清潔毛筆的筆洗,筆洗的形制以缽盂為其基本形,其他的還有長方洗、玉環洗等。
最常見的筆洗材質為瓷質,玉質筆洗是僅次于瓷質之外,數量最多的一種,由于中華民族尚玉,因此玉質筆洗通常都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最大特征便是“一洗一模樣”,鮮有雷同。
除了實用價值之外,筆洗還因其雅緻精巧、造型裝飾各有千秋,加之材質稀有,成為收藏愛好者的心頭好。
卧房中的玉器
在古人心中,焚香是一大雅事,所焚之香為“合香”,香材多為沉香、檀香、麝香、龍腦香等名貴香材。因此,焚香所用器物也一定是精緻至極。
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香插,博山爐、手爐、香鬥、卧爐、香筒等不同形制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配套器具。
其中,香插是民間流傳最廣的焚香之器,用于插放線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有各種款式,以适用于長短粗細不同規格的線香。
除了香插之外,還有一種不與明火直接接觸的熏香方式——香爐,形狀上常見為方形或圓形,方形的香爐一般有四足;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放置。